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三)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三(破嗔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迷乱取舍之理。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当有人赞叹这些怨敌时,我们心里就不高兴,甚至生起嗔恨心。这是不应该的。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当有人随喜、赞叹怨敌的功德时,这些随喜者及赞叹者的内心是欢喜的、安乐的。

  当所谓的怨敌有了功德,做了一些善事的时候,有人会随喜、赞叹,无论是这些怨敌,还是随喜、赞叹的人,内心里都充满了欢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的心:“为什么自己不去随喜,不去赞叹呢?”若是我们也去随喜、赞叹,我们的内心也会欢喜、快乐。

  在大家都欢喜、快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却让自己的内心不愉快、痛苦呢?这是以他人的功德、以他人的欢喜让自己烦恼,让自己痛苦,这是不明智、不应该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欢乐起来。但是恰恰相反,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里却生出了嫉妒、嗔恨,令自己烦恼、痛苦。所谓“自寻烦恼”“自找痛苦”,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这样产生的,没有人让你烦恼,也没有人让你痛苦。

  实际上,我们心里的嫉妒或嗔恨根本无法伤害到这些所谓的怨敌。如果他们自己有功德、福报,即使我们再嗔恨、嫉妒,都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者,当有人看到或听到这些人得到了福报或做了功德的时候,心里就会欢喜、赞叹,即使我们不愿意,甚至想阻止,也是很难的。若他人真正生起了欢喜心,真心地想赞叹,我们再想阻止,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个时候,我们嗔恨、嫉妒,甚至去阻止,去诽谤、说一些坏话等,这些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自己烦恼。自己内心生起烦恼,还能有快乐吗?只会让自己痛苦而已。为什么佛说我们是愚者呢?所谓愚者,就是愚痴、无明的人。

  谁不想欢喜?谁不愿意获得快乐?当所有的人都在欢喜、快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呢?若是一个智者、一个明白真相的人,这个时候应该也随喜、赞叹,让自己的内心也快乐起来。这样,自己既不会造业,又能积累功德。之所以随喜有非常大的功德,就是因为它很难做到。若是真正做到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功德,自己在积累功德,同时内心也是快乐的。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若是自己也可以随喜、赞叹,那么内心也会快乐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唯有快乐,没有罪业。

  我们在得到一些所谓世间利益的时候,也许内心也会快乐,但这是暂时的,而且在快乐的同时,也在造业。但若是在看到、听到对方有功德或者得到福报的时候,你能真正地随喜或赞叹,不仅能令内心得到了快乐,而且只有功德,不会有任何罪过,不会造恶业的。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你以此获得欢乐,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高度赞许的,这也说明这些快乐没有罪过,只有功德;只会积累善根,不会造恶业的。若你自己能真正发自内心的随喜、赞叹,对方或身边的众生也了知“这个人度量这么大,有这么大的功德”,自然会对你生起信心,会跟着你学修。所以,这也是摄受众生、摄受弟子的一个非常殊胜的方法。

  如果你嫉妒、嗔恨别人,身边的众生知道“这个人嫉妒心、嗔恨心那么强”,他所发现的和感觉到的都是你的过失、罪恶,这样不可能对你生起信心,即使刚开始对你有信心,但是后来也会退失信心的。

  在世人看来,这些怨敌都是你的竞争对手或仇敌,频频跟你做对、攀比,如果你能够放开心量,尤其能发自内心地赞叹、随喜他们的功德,那么身边的众生也会知道“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度量、功德”,自然会对你生起信心,会跟你学佛修行。

  如果能这样做,你所得到的这些欢乐无有罪过,只有功德;诸佛菩萨也对此高度赞叹;也会令身边的众生对你生起信心,成为摄受众生的殊胜方便。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当我们的这些敌人有功德、得到福报的时候,若有人随喜、赞叹并因此获得快乐,我们因此而不愿意、不能忍受,甚至生起嗔恨心。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如果我们为此而生气、不高兴,这是不应理的。此处是以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付给员工或仆人薪水也会令对方快乐,那么也应该剥夺不给。这样一来,他们会不高兴,继而抱怨你,不好好干活,这样就会影响、毁坏你眼前的事业,令你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时,你因为伤害人、造恶业,来世还要堕入恶趣,感受恶趣的痛苦,令你失去来世的利益。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就不敢拒付薪水、虐待他们。

  同样的道理,有人随喜、赞叹这些怨敌,他们心里充满快乐,如果这时你影响他们,他们也会不高兴的,甚至会伤害你,你会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时,因为你生起嗔恨心、伤害这些众生,来世还要堕入恶趣,感受恶趣的痛苦。

  我们现在不敢虐待和得罪我们的员工等,否则后果不堪想象。同样的道理,如果怨敌得到了利益,有人赞叹并因此获得安乐,若你去阻碍、伤害这些众生,也会得报应的,会令你失去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所以,不应该嗔恨、嫉妒、阻碍或者伤害这些众生。

  子三、宣说迷乱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赞叹我们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希望对方也能获得赞叹我们功德的快乐。而当他赞叹别人功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喜欢他获得赞叹别人的快乐呢?

  若是有人赞叹我们的功德,对方内心有欢乐,这是我们喜欢接受的,我们希望对方也有这样的快乐。但是,若有人发自内心地赞叹怨敌的功德时,内心一样也会有快乐,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忍受,也不希望这样呢?

  如果我们是真正希望他人获得因随喜、赞叹而带来的这种快乐,那么在他们赞叹其他人,尤其是我们的怨敌时,我们应该一样能接受,并且希望他们有这样的行为,并因此获得内心的快乐。但是,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我们还是自私的嘛!

  为什么我们希望他们好?因为他们赞叹了我们。但是,这并不是真正希望他们好,因为这里面有分别、执着,有自私的成分。如果自己是真正希望他们好的话,应该也希望他们赞叹包括怨敌在内的其他人,并且愿他们因此而获得快乐。我们自己要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就说明我们还是自私。这都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大家要明白。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乘佛门,已经发了菩提心。我们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让这些众生能获得安乐。这就是我们当初的发心,我们当初发菩提心就是这个目的。

  发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即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我们发愿: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在慈悲心的基础上,我们发了菩提心。之所以要圆成佛道,就是为了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我们希望一切众生获得安乐,发愿让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这就是我们当初的发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既然如此,当有情众生今天自己能够获得安乐时,我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众生不需要我们帮助,而自己获得了安乐,或是由其他众生给他们带来了安乐,我们为什么不高兴,甚至还嫉妒呢?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门,还没有真正发出菩提心。

  作为大乘佛子,无论众生与我们是否有关系,对我们是否有伤害,无论他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敌人,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安乐。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给他们安乐,他们自己就得到了安乐,或者其他众生带给了他们安乐,我们为什么要嫉妒呢?为什么要去阻碍呢?如果我们嫉妒、阻碍,就说明我们当初发的菩提心是假的,我们没有发菩提心,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门。若是真正发出了菩提心,怎么会不高兴呢?这时应该高兴、赞叹,应该尽力地去利益,从而让他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他获得更多的安乐。

  既然我们是发菩提心的人,利益众生、让众生安乐就是我们的任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自己没有做,有人去做了;我们没有让众生安乐,众生自己安乐了。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就像今天我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我们自己没有做,有人就帮我们完成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啊!应该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欢喜、赞叹。

  我们现在自诩是学大圆满法的人,但是,当身边的同修道友得到利益或者修行有进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高兴,甚至还要障碍他们呢?你发的菩提心是假的。自己应该观察一下自己,还装什么啊? “我是修净土的,修禅宗的……”“我是修大圆满法的,修大手印的……”连菩提心都没有,连基础的修行都没有,怎么能谈得上修大圆满、大手印呢?怎么能谈得上修净土、修禅宗这些法呢?这…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