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四)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一(破嗔于怨敵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敵人痛苦于己不利;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癸一、敵人痛苦于己不利: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當這些所謂的仇人、敵人遭遇痛苦、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心裏很高興。如果他們沒有遭受痛苦或傷害,我們心裏就會不高興。其實,當他們受到傷害、內心痛苦時,你有什麼可高興、快樂的?
其實,當他們受到傷害時,我們並不會因此可以免受傷害或者得到利益;當他們內心遭遇痛苦時,我們並不會因此可以獲得快樂。若是能夠因此得到快樂或獲得利益,因爲人都是自私的,也許會很高興或希望他人能這樣,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所以,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值得高興和快樂的。
若你幸災樂禍,按世間的角度來講,這是不道德的;按出世間的角度來講,這是造業。今生來世中,我們不僅得不到利益,自己也會受到傷害。若是這樣仔細觀察,你就會明白: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可高興、可快樂的事。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對所謂的仇人、敵人,我們內心經常會不知不覺地希望他們遭受傷害,遭受痛苦。但是,我們自己在內心裏懷著的這樣一個惡念、壞心,只是這樣希望和欲求而已,根本不可能成爲損害他人的因,他人不可能因此受到傷害,遭受痛苦。
若他們受到傷害或遭遇痛苦,這都是他們自己造的業,惡業的果報成熟了,才會有這樣的果。若是你希望他們不好,只會對你自己有傷害,會成爲你今生來世痛苦的因。所以,我們不應該這樣。如果自己心裏的這種想法能夠令對方受到傷害、遭遇痛苦,也許你有理由這樣做。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你希望他遭受痛苦,這並不能成爲他遭遇痛苦的因。所以,心存這種心念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癸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你希望這些怨敵受到傷害、遭遇痛苦,即使這個願望如願以償了,他們真的遭受到痛苦或傷害,你又有什麼可快樂的?
也許你會想:“若是這樣,我就如願了,就會因此而歡喜或者快樂。”
但是,你對怨敵有嗔恨心、害心,這樣會給自己的今生來世帶來更嚴重的禍害。
若爲嗔漁夫,利鈎所鈎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嗔恨心好像漁夫一樣,而傷害他人的心就像釣魚用的鐵鈎。魚上鈎了,漁夫就會把魚殺掉,然後放在油鍋裏煎煮。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對這些怨敵生起嗔心,有嗔恨心就有害心,將來我們會因此而下地獄,那些獄卒們就會把我們扔在地獄的鐵鍋裏煎煮,令我們遭受這種痛苦。
若是你生起嗔恨心,內心想“我希望他遭受痛苦,我願意看到這樣的一個結果。他若是真正遭受痛苦或者受到傷害,這正是我願意看到的,所以我心裏就會因此而歡樂。”這樣會給你帶來非常嚴重、不可想象的災禍。
如果內心存有嗔恨心、害心,若是不去忏悔,將來一定會下地獄的。雖然通過忏悔可以忏掉任何罪業,但是,我們造惡業是很容易的,但是以後要還淨卻是非常難的。我們現在每天都念百字明消業,但是尚未有什麼明顯效果;這麼多年我們天天忏悔,但是還沒有什麼成就。一旦相續被染汙了,一旦造惡業了,雖然通過忏悔是可以清淨的,通過修行是可以改變的,但這也是非常難的,尤其對凡夫來說,這是非常艱難的。所以,大家最好不要造業,不要讓自己的相續染汙,應該保護自己的相續,這是最重要的。即使現在我們還做不到徹底不造業,但是至少不要造不該造的業,否則過後要恢複清淨也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造了惡業,將來一定要下地獄的,那個時候要感受無法想象的地獄之苦,若想解脫,根本就沒有機會。
壬二(破嗔于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間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間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二、將阻礙贊譽者視爲有益。
子一(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分二:一、贊譽無有利樂;二、不應喜之。
醜一、贊譽無有利樂: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我們現在都特別喜歡贊歎、名譽等所謂的榮耀,一旦獲得了一點兒榮譽或他人的贊歎,就會欣喜若狂。其實,所謂的贊歎、名譽都是虛假的,都是無有意義的。
這些榮耀不能成爲有利于未來的福德。所謂享福是消福,當你因這些榮耀而享受快樂時,實際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因此而積累自己的福德,這對你來說只有損害,沒有利益。
這些榮耀也不能成爲今生安樂之因——長壽。我們特別希望自己健康長壽,若是能夠健康長壽,也可以說是今生的一種安樂。但是即使有人贊歎你,很多人認可你,這些並不能給你帶來健康,更不能延續你的生命。所以,所謂的榮耀對今生的安樂、福德也沒有什麼幫助。
獲得他人贊歎或者擁有一些名譽,並不會使自己身強力壯,也不可能令自己健康無病,身體舒適。可見,所謂的這些榮耀,既不能增長你的福德,也不能讓你健康長壽,更不可能對你的解脫成佛有任何的幫助。
這裏主要講的是世間的暫時利益。世間的這些福報對我們的今生來世都沒有多大的意義。也許我們認爲,若擁有名氣和榮耀,肯定會有利于自己獲得今生的安樂或暫時的這些利益。其實沒有。爲什麼?如果你自己沒有積累善根和福德,只靠這些榮耀是不可能得到安樂的。而你通過這些,也不可能使你的福德和智慧增長。贊歎、名譽等都是非常虛假的,對你沒有任何利益,所以自己不要去貪求這些。
若是自己多種善根,多積累福德,你自然而然就會獲得這些暫時和究竟的利益。若是自己沒有種善根,沒有積累福德,只靠這些榮耀,不可能得到任何暫時或究竟的利益。我經常給大家講,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真正有功德或有成就了,贊歎、名氣、榮譽都不用求,到時候自然就有。
世人往往認爲:“今天有人贊歎我,明天也有人贊歎我,我就有名氣了,然後人人都會喜歡我、贊歎我,我肯定會得到很多利益。”很多人都四處打廣告、做宣傳,求得名譽,希望利益也能隨之而來。其實,這些所謂的利益不是因爲你有名氣就能得到的。有的人廣告打得很大,但是並沒有獲得什麼利益啊。這只是緣而已,還需要因,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才會有果。自己所種的善根、所積累的福報就是因。所以,自己要有善根、福德,這是很重要的。
作爲學佛人,不能和世間人一樣,而應該有智慧。佛所講的一切道理和方法都是讓我們行善、積德的,若自己能行善積德,世間的福報和暫時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會有。若是自己不去行善積德,僅僅靠榮耀是不會獲得世間的這些利益的。這些榮耀本身都是不可靠的,也是虛假的,所以不要去執著這些。
若吾識損益,贊譽有何利?
若唯圖暫樂,應依賭等酒。
“若吾識損益,贊譽有何利?”若是我們自己有智慧、能夠分辨,就能了知什麼是真正的利益和真正的損害。如果自己沒有行持善法,沒有積累功德,贊歎、榮譽等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任何利益。
佛法裏常常講,要遠離世間八法。我們若是真正獲得了這些暫時的利益,即所謂的稱贊、榮譽等,也不能執著。當你越希望得到這些的時候,這些就離我們越遠。當我們不去執著,不想得到贊歎,也不想擁有這些的時候,這些世間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來,這是一種圓滿的方法。大家應該有智慧,懂得分辨取舍。
“若唯圖暫樂,應依賭等酒”:世間暫時的這些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它是無常的、虛假的,是一個不可靠的東西。若是僅僅求這樣一個沒有任何真實意義的利益,你應該去賭博、喝酒、吃肉等,也許心裏會暫時愉快一些,感覺會好一點兒。
賭博、喝酒等當下是一種刺激,根本不是真正的快樂。喝上酒就發瘋了,有快樂嗎?若是瘋了就快樂,街上的那些瘋子就是最快樂的人了。世人偏偏要喝酒,覺得瘋了就好,這就是顛倒的!賭博的時候,當下心裏那麼緊張,七上八下的,就是痛苦;賭來賭去,最後肯定會輸光所有的錢,這個時候就更痛苦了。爲什麼要讓自己痛苦啊?
同樣的道理,你所希求的贊歎、名氣和這些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刺激,都是暫時的一些利益而已。若是仔細觀察,這些毫無意義,都是虛假的,沒有一個是真實、可靠的。作爲學佛人,大家不能再犯糊塗,不能再愚癡啊!
若僅爲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爲,死時誰得樂?
“若僅爲虛名,失財複喪命”:虛假的名聲毫無意義,僅僅爲了“慷慨布施”的虛假名聲而舍盡自己的財物,爲了“英雄”的稱號而奔赴戰場,自己的性命也難以保障,隨時都有喪失的可能。
世間上有很多人搞慈善、做義工,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正確的發心。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懷有很多其他的目的,也許很多人會說“他是好人,能慷慨布施;他是英雄……”但其實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爲了博得一個虛名或者稱號,喪盡了財物,受盡了折磨,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即使被稱爲“英雄”“大好人”,有什麼用啊?這樣稱呼你,你真的就能成爲英雄嗎?你真的就能成爲好人嗎?
什麼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在前面講過,你能戰勝自我,能降伏自己內心的敵人——煩惱,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佛法裏講的“英雄”是這樣的人。什麼叫“大好人”?不爲自己,只爲衆生;不考慮自己,只考慮衆生;不利益…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