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法都是在具有菩提心的基礎上,才可以修持,才可以成就的。
觀察一下自己:當身邊的這些衆生得到世出世間的利益時,當他們得到一些福報或者具有一些功德時,我們是不是發自肺腑地歡喜、贊歎?自己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內心不愉快了;自己雖然沒有做什麼,但是心裏很難受。即使你沒有進一步地誹謗他、給他製造障礙,但是你心裏不樂意了,心裏難受、不愉快了,這就是嫉妒心。有嫉妒心就是凡夫,有嫉妒心就是過患。
癸叁(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分二: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醜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當初我們發願,令一切衆生成就佛果,從而可以獲得人天一切衆生的恭敬和供養。這是我們當初的承諾,當初發的願。
你當初發願就是令他們能獲得究竟的安樂,也就是成爲所有衆生恭敬供養的對境。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既然這是你當初的承諾和願望,那麼今天這些衆生獲得利益和安樂的時候,你爲什麼會嫉妒、苦惱呢?
現在有人利益他、供養他、贊歎他、恭敬他了,他得到了利益和安樂,這個時候你爲什麼心裏嫉妒和苦惱呢?如果你當初所發的願是真的,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不可能是這樣的心情。但現在有這樣的情況了,這就說明你當初所發的願是假的,你當初的承諾是很草率的。大家現在天天發願:“祈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垂念我……”這太草率、太不忠實了吧!你天天祈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以及具德的金剛上師們垂念自己,把他們作爲見證者,在這樣殊勝的對境面前發願:“我要爲衆生成佛,我成佛要度化這些衆生,讓他們獲得安樂……”這是妄語,而且是大妄語。
你發了願,也許剛開始可能做不到,但是盡量做也行啊。但是,我們做了嗎?大家已經學佛這麼多年,通過儀軌發菩提心也這麼多年了,若是自己真的盡量去做了,現在相續裏也應該有一點菩提心了吧。但是,當我們遇到對境的時候,一點都沒有顧慮,立刻就不高興了,一下子就開始誹謗了,這就說明我們的相續裏一點兒菩提心都沒有。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爲什麼說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親人?因爲他們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養育過我們,對我們恩重如山。所以,應該是我們來養育他們,報答他們。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這些利益本來應該是我們給他們創造的,這些快樂本來應該由我們給他們帶來的。但是,現在他們自己就能獲得安樂,自己就能獲得利益,我們爲什麼還要嗔恨、嫉妒他們呢?
大家是不是真正的信佛人?是不是真正相信叁世因果?一切衆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現在我們要報恩,應該由我們來養育他們,給予他們快樂、利益。現在他們自己得到了利益,內心裏獲得了歡樂,如果你是真正的信佛人,真正深信因果,應該高興、贊歎才對。恰恰相反,我們卻嗔恨他們,甚至去毀壞他們所獲得的利益,這樣做對嗎?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如果我們連衆生獲得暫時的這些利養都不願意,又怎麼能願意衆生獲得菩提果呢?根本不可能。
菩提果是功德、福德圓滿的果位。現在衆生只是得到了這麼點利益和暫時的快樂,我們都不願意看到,嫉妒或嗔恨他們,那麼,當他們真正獲得菩提果的時候,我們還能願意嗎?還能隨喜、贊歎嗎?不可能的!即使你說“能”,也只是隨便說說而已,根本不可能的。這說明我們所發的菩提心是假的。
醜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幹?
這些怨敵從施主那裏獲得一些受用、利益,或者他沒有得到,那些受用仍然在施主家裏,無論是哪種情況,對你而言,都沒有什麼利害啊!
如果他們得到了利養,和你沒有什麼瓜葛;如果他們沒有得到利養,也和你也沒有什麼關系。你爲什麼要因此而不高興或者高興呢?扪心自問:若他得到了這些利養,與你沒有什麼關系,你爲什麼不高興?若他沒有得到利養,和你也沒有什麼關系,你爲什麼要高興?
的確如此,這些怨敵得到利益和供養了,這是他們自己的緣分和福報;這些怨敵沒有得到利益和供養,這也是他們自己的緣分和所造的業。其實這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和你沒有什麼瓜葛,和你沒有什麼關系。所以,當你遇到這些對境的時候,應該先把心態穩定下來,保持內心的穩定和平靜,然後再理智、智慧地去選擇、取舍,這才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的。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如果你要改變命運,要由你自己來改變,和你所執著的這些利害沒有關系。一切對境、緣法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助緣,還是違緣,都取決于你自己的內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如果你以智慧的心態去看,正確地去利用,這些都是你成就的助緣,都是好事;如果你沒有智慧,沒有正確地選擇,而是盲目地接觸,這些就會阻礙你成就,都是不好的。
我們學佛修行,就是心要不隨外境轉,不被外境動搖。無論何時何地,要做自己的主宰,去把握自己的心。把握了自己的心,就相當于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如果大家真想學佛修行、解脫成佛,這是唯一的方法。
子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己得財,何不自嗔責?
你嫉妒、嗔恨他人,甚至誹謗、傷害他人,這都是毀壞自己的福德和善根,也會毀壞對自己有信心的那些衆生的信心。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功德,也破壞了他人的信心。
自己已經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這是多大的善根、福德啊。況且,自己也學到了一點佛理,也可以說稍微有了一點功德,也有很多對自己有信心的信衆。這個時候,自己不僅不去保護,反而去破壞自己的功德和這些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是不是瘋了?若是要指責,爲什麼不指責自己?若是要嗔恨,爲什麼不嗔恨自己?
你不僅不好好珍惜,反而還毀壞自己的善根和功德,舍棄自己今生來世一切暫時、究竟的利益。佛說衆生是愚癡、顛倒的,這樣一觀察,自己真的是無明、愚癡,真的是完全顛倒的。自己爲什麼不清醒、清醒,把握一切的機會呢?若是要指責,應該指責自己;若是要嗔恨,應該嗔恨自己。
于昔所爲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今世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難,都是自己往昔所造惡業的果報。你不僅對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沒有任何的羞愧和忏悔心,反而還怨天尤人,甚至跟這些有善根、福德的人攀比、鬥诤,這樣做實不應當。
他人得到了榮譽,那是他自己修來的福報;他人修行有所成就,獲得很多人恭敬、供養,那是他自己修來的功德。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隨喜、贊歎,至少也不應該嫉妒、嗔恨他。我們爲什麼沒有這樣的福報和功德?爲什麼這麼倒黴,處處沒法跟他人相比?這都是因爲自己往昔沒有積累福報和功德,反而造惡業、結惡緣的果報。
大家在工作中,若單位的同事升職、拿獎金了,自己心裏就不高興:“我比他做的多,我比他優秀,我怎麼沒升職呢?我怎麼沒有獎金呢?”你爲什麼沒升職?這是你自己造業的果報。你爲什麼沒拿到獎金?這是你自己沒有修這個福報。
大家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家庭比較平安、幸福、美滿,有些人也嫉妒:“我怎麼這麼倒黴呢?我怎麼這麼不順呢?”這是你自己造業的果報,好好地忏悔吧!爲什麼自己的家庭不平安,生活不幸福呢?這也是自己造業的果報。別人找到了合適的工作,而你爲什麼沒有找到呢?這是你自己的福報不夠。別人找到了相愛的人,而你爲什麼沒有找到呢?這也是你自己的緣分不好,自己造業的果報。發生了種種不幸,自己都應該忏悔才對,爲什麼還要跟他人攀比,爲什麼要嫉妒他們呢?不應該啊!
我們在寺院裏,有的同修學的好,有功德,戒律清淨,也具有智慧,當上師給他們委派一些職務時,我們就算不能贊歎他,也不應該嫉妒、嗔恨他啊。但是,很多人心裏就不高興:“我也一樣啊,我出家比他還早,我懂得比他還多啊!”既然如此,那麼你講一講這些經典和論典給我聽聽,看你是不是比他懂得多?盡管你出家很多年,卻對戒律一竅不通,你是怎麼出家的?你是怎麼受戒的?但是,自己心裏還沒有一點慚愧心。這時應該思維:“我出家這麼多年,但是根本就不懂戒律。自出家以後,我犯了多少戒,造了多少業啊!”自己應該如是忏悔。之所以自己沒有這個機緣,這是自己的福報不夠,是自己的業障導致的,沒有其他原因。之所以他人能受到所有人的贊歎,包括上師的贊歎,那是他自己修來的功德和福報,你爲什麼要嫉妒呢?所以,你應該忏悔,爲什麼還要跟他攀比、鬥诤呢?
作爲大乘修行人,要以衆生的安樂和利益爲自己的安樂,這才是正確的。若是這樣,你就有功德和福報了,即使不想被人贊歎,也有人贊歎你;即使不想有人對你有信心或恭敬心,也自然就會有,沒有辦法。就像我經常講的,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這是你阻擋不了的。同樣,有因就有果,因果是不虛的,這也是你阻擋不了的。
大家仔細思維,現在應該徹底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自尋煩惱、自找痛苦。攀比之心、嫉妒之心等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同時也會染汙自己的相續。我們應該保護自己相續的清淨,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讓自己的內心快樂起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