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辛二、斷除耽著惡事懶惰:
所謂惡事(劣事),主要是指追求世間的福報的這些瑣事。特別喜歡搞世間瑣事,特別散亂,這就是耽著惡事(劣事)懶惰。現在講其對治方法。
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若去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吃喝玩樂等,即使真正得到了這些,也沒有什麼意義,甚至你內心的煩惱更多、痛苦更大了。世間人就喜歡這些,把這些當作快樂。其實,這些都是一種刺激而已,根本不是真正的快樂,這裏面沒有真正的快樂。而我們修持正法,才是永恒快樂的因,最終能得到永恒的快樂、真正的快樂。
世間的快樂都是暫時的。比如說,當暫時沒有一些粗大的煩惱或痛苦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快樂、輕松,其實這些都是不長久的。雖然暫時沒有粗大的煩惱和痛苦,但實際上還是離不開煩惱、痛苦的本性。雖然得到了一些所謂的快樂,獲得了一些所謂的利益,但還是不長久。
如果你通過佛法、通過修行得到了快樂,這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快樂,是徹底沒有煩惱和痛苦的。學佛修行才是永恒快樂的因。
現在對我們來說,學佛修行的過程也許是很艱難、很痛苦的。因爲我們還沒有真正明白這些佛理,還沒有真正入道,也就是還沒有真正學進去。若是真正明白了或者學進去了,這是一種享受!念佛、做課都是一種享受,而且是一種極大的享受!這裏面有無比的歡樂,就是所謂的法喜。當時是法喜充滿,最終將令我們獲得永恒的快樂,這也是究竟的利益。但是,我們常常會放棄這些利益,而去搞世間暫時的利益,去追求所謂世間的這些快樂,這樣做是顛倒的。
若我們沒有放下世間的利益,追求這些利益的過程本身就是種痛苦,最終還是解脫不了。若我們通過修行,最後得到的卻是永恒的安樂,這個過程看似艱難,但是非常值得!更何況,如果自己真正明白了,生起了信心,真正精進起來了,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快樂,法喜充滿!
所謂搞世間八法,講的是心態。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吃喝玩樂,不會給你帶來真正的快樂、永恒的安樂。這些是要放下的,但是放下不等于放棄。自己應該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和工作,暫時上是快樂的,究竟上也能夠得到永恒的安樂。若是沒有佛法,沒有智慧,你去搞世間法,無論是暫時,還是究竟,都是痛苦的。
我經常講,若是沒有智慧,沒有佛法,暫時和究竟上都是煩惱和痛苦,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不會得到究竟的解脫。所以,有佛法,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所謂“舍棄世間的名聞利養”,是要放下的意思,即對這些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與貪戀。若是能放下,暫時不會煩惱和痛苦,究竟也不會煩惱、痛苦。我們學佛修行也是如此,學佛修行以後,你一樣可以生活、工作,但是你要有智慧,這樣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
所以,不要舍棄妙法的殊勝歡喜,這是無邊的歡樂之因;不應該去做身心散亂、說笑歌唱等世間事,這是痛苦之因。
辛叁(斷除自輕淩懶惰)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勿怯聚助緣,策勵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勿怯”:比如,世間的國王通過四大軍隊去降伏敵人而取得勝利。同樣,剛開始修行時,一聽說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要斷除自私自利,還要修持六度萬行,心裏就有些怯懦。我們不能怯懦,應該以勇敢的心去修持。
首先,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對世間的貪戀是一種障礙。我們可以有願望,但不能有欲望,因爲欲望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我們成家、立業等,都是爲了快樂,爲了解脫,但若是內心有貪戀、欲望,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也不會有真正的解脫。所以,不能有貪心和欲望。
很多世間人覺得:“若是沒有貪心,沒有欲望,怎麼去生活、工作啊?”其實,若沒有貪心、欲望,也一樣可以工作和生活,這個時候主要是以悲心和願力來爲人處世。貪心和欲望是自私的,心態是狹隘的,也因此産生了很多煩惱和痛苦,造成了很多所謂的障礙。而在悲心和願力下,心量是完全放開的,是不自私的,這樣不會有煩惱,不會給自己造成障礙。所以,我們要成就世出世間的一切,也要靠悲心和願力。若是你以貪心、欲望去做,不會有真正的成就,即使有了,也是暫時的而已。
世間人不擇手段地做這些事情,也是爲了自己能解脫,能快樂。但若是你以貪心和欲望去做這些,內心裏只會有煩惱和痛苦,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和解脫。所以,我們要靠悲心和願力,不能靠貪心和欲望。貪心和欲望是輪回的因、痛苦的根。若是沒有貪心和欲望,你一樣可以工作,一樣可以生活。因此,現在我們要斷除和對治的就是貪心和欲望。佛菩薩也在人間嘛,人類裏也有很多佛菩薩,他們是怎麼來的?他們是怎樣生活、工作的?他們是以悲心和願力來的,是以悲心和願力去生活和工作的。盡管這二者在表面上看是一樣的,但是內心不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輪回,是痛苦的;一個是涅槃,是解脫的、快樂的。
大家不用害怕,一聽說要斷除貪心、欲望,就認爲無法工作和生活了。不是這個意思!若是你明白了以後,這個並不可怕,根本就不用擔心。
其次,要斷除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只有你真正能爲別人著想,能利益衆生,你的福報、功德才能達到圓滿。這是佛教我們的福德和功德圓滿的一種方法。如果要圓滿你的福德、功德,就不能自私自利,一定要爲別人著想,要去利益衆生。這是一種方法,你明白了以後,就不用擔心和害怕了。
有的人雖然明白了,但是煩惱不好斷,習氣不好改,主要是我們沒有真正去對治,也沒有真正去修行。若是你能精進修行,能認真對治這些煩惱、習氣,其實並不難。因爲煩惱、痛苦是突然起來的,都是無常的,所以都是可以改變的,也是可以斷除的。大家心裏不能怯懦,也不能對自己喪失信心。所謂擐甲精進,主要是指心裏要有信心和決心。
“積助緣”:指應具備下文中所講的四種修行的助緣,即信解、自信(堅毅)、歡喜、放舍。
“策勵令自主”:然後,以正知正念去守護自己的叁門,不能讓煩惱、習氣侵入自己的叁門,自己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在這個基礎上,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換等修法。
首先,要具備擐甲精進,要有信心和決心;然後,具備修行的助緣;最後,用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叁門。在此基礎上,再去修這些殊勝的法門,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換,這樣你解脫、成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這是對治自輕淩懶惰的方法。主要的問題在于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去學修這些法。如果你具備剛才所講的這些條件,一定能解脫,一定能成就。
壬二(廣說)分二:一、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二、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
癸一、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不能對自己喪失信心,不能認爲:我這樣一個凡夫,不可能得到解脫,不可能獲得菩提果。大家不能這樣怯懦,不能退縮。因爲如來是實語者、真語者,佛在《妙臂請問經》中親自講,若是蠅蜂、蚊虻、昆蟲等衆生能發起精進力,都能獲得難得的無上菩提。
若是能精進,就能獲得菩提果;若是不精進,都不能獲得菩提果。
況我生爲人,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既然這些小含生都能獲得菩提果,我已經獲得了人身,也有能力分辨善惡、分辨利害,如果沒有斷然放棄菩薩行,怎麼會不獲證菩提呢?
《寶性論》中雲:“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若是精進修行,都能成佛。
這些小含生也有佛性,若是能精進修行,也能成就。但是,它們沒有得到暇滿的人身,它們很難精進修行,它們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樣的條件。我和這些畜生、小含生不一樣:第一,自己得到了暇滿的人身,這是解脫的機會;第二,自己有分辨能力,了知哪個對自己真正有利,哪個對自己真正有害。我有這個條件,也可以精進修行,解脫成佛都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對自己要有這樣的信心。
癸二(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分二:一、無有怯懦之因;二、有歡喜之因。
子一(無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斷除難行之畏懼;二、斷除長期之厭煩。
醜一(斷除難行之畏懼)分二:一、宣說邪念;二、斷除邪念。
寅一、宣說邪念:
若言我怖畏,須舍手足等。
如果心裏想:“在發菩提心、修菩提道的過程中,如果衆生需要自己的手足或生命,就要舍棄。雖然我也想獲得成就,也想獲得菩提果,但是舍棄這些我做不到,我害怕。”
這是一種邪念。爲什麼這樣說?因爲雖然有這種說法,但不是讓你剛開始就舍棄自己的骨肉、生命等,而是修到一定的層次,當衆生需要的時候,你就可以舍棄。但是,你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你的這種觀點與想法是錯誤的。
寅二(斷除邪念)分二:一、以觀察而斷;二、以修習而斷。
卯一、以觀察而斷:
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因爲自己內心無明與愚癡,才導致了這樣的想法。其實,你爲了解脫,爲了成就究竟的果位,去遭受一點這…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