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己二(增上對治)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一、略說:
勤利生助緣,信解堅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故斷彼違品,以欲堅喜舍,
實行控製力,勤取增精進。
“勤利生助緣,信解堅喜舍”:精進是成就的根本。精進修行、利益衆生要具足四種助緣,通過這些助緣才可以精進修行,才可以行持菩薩道,利益衆生。
助緣有四種:第一個是“信解”,即對善法有信解;第二個是“堅定的毅力”,即無有退轉的堅信;第叁個是“喜”,即無比的歡喜心,這裏指的是法喜充滿;第四個是“舍”,即大必要時能放舍。任何時候都一樣,該放下的要放下,主要是對衆生有利益,有必要的時候要放舍。共有四種具有力量的助緣。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信解是什麼?是希求之義,也就是對正法有強烈的希求心。只有自己真正明白了解脫的利益、正法的加持力,才能生起強烈的希求之心。這不是盲目追求,更不是盲目信仰。
現在很多人都是盲目信仰、盲目追求的。信解很重要,它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信解是對正法有強烈的希求。就像大人喜歡錢,小孩子喜歡遊戲一樣。小孩子就愛玩遊戲,對遊戲有種強烈的希求心,它是一種動力。小孩子爲了它可以不吃不喝,通宵達旦地玩,父母勸也不聽。大人喜歡錢,爲了賺錢,當牛做馬都行,不吃飯、不睡覺都能忍受。只要錢能拿到手裏,可以不顧一切,哪怕是要傷害父母、傷害親人、背叛朋友也行,甚至連性命都不要了。因爲他知道錢對他有幫助、有利益。其實,臨終的時候、死了以後,錢有什麼用?但是他就是喜歡錢,就是對這個東西有強烈的希求。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對正法和這些無漏的功德有強烈的希求心,有特別的喜愛之心,這是根。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希求正法的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首先,你要了解輪回,對輪回有恐懼心。輪回是苦海,自己曾經在輪回裏遭受過無窮的痛苦,以後還要遭受無窮的痛苦。只有對此深信不疑,才會有想解脫的欲望。這樣,你通過正法,通過勝解信,才能真正地獲得解脫,除此之外你沒有任何辦法。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解脫,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佛法,唯一的出路就是勝解信。這樣,就能生起勝解信,對佛法的希求心就有了。對佛法有希求之心,就能精進修行,這樣一定能獲得菩提果,可以解脫。
了解輪回,對因果、輪回生起定解,這是很重要的。若是對輪回沒有生起定解,就無法生起勝解信,也無法精進,無法行持善法,更無法獲得解脫。大家要反複觀察和思維四外加行,尤其是因果、輪回,很重要啊。若是對這些道理沒有生起定解,無法生起勝解信,也就無法精進。若沒有勝解信,不會有精進修行;若不精進,不可能證得菩提果。這都是因果關系。
很多人總想解脫、有神通,那你就要知道這個方法啊。比如,你今天要去賺錢,你要想怎樣才能賺錢,你要有方法,然後按這個方法去做,才能賺到錢,才能發財。
“故斷彼違品,以欲堅喜舍”:若要斷除精進的違品——叁種懶惰,真正精進起來,就要具足前文所講的四個助緣。
“實行控製力,勤取增精進”:首先要具足四個助緣,再加上實行、控製力。所謂實行,是指實際去做。若只是有斷惡行善的希求和願望也不行,還要實際去斷惡、行善。其實,如果真正有希求心和真實的願,實行也很容易。大家應該盡量去斷惡、行持善法,實際去做消業積福等事情,讓自己精進起來。所謂控製力,是以正知正念自在地調整自己的身心,掌握自己的身心,不被煩惱、習氣所束縛和控製。若自己能以正知正念駕馭自己的身心,就能很自在地調整自己的身心。
這裏講了四種助緣、兩種力量。兩種力量就是指實行和控製力。
有些解釋中講,“故斷彼違品,以欲堅喜舍”這句偈頌是後人加的,並非原文。因爲前面已經闡述過這個內容,後面沒必要再重複一遍,而且前後偈頌也不是很連貫。但是,很多論師,包括我們的曆代祖師們,也能圓融地解釋這句偈頌。若是按前文所述,也是能解釋得通的。
庚二(廣說)分叁:一、具備助緣;二、依助緣精進修持;叁、主宰自己。
辛一(具備助緣)分四:一、信解;二、自信;叁、歡喜;四、放舍。
壬一(希求)分叁:一、無信解之過;二、信解之功德;叁、以宣說因之方式生起信解。
癸一(無希求之過)分叁:一、思維未行信解之事;二、安立理由;叁、宣說思維于法無信解之過而不應舍棄。
子一、思維未行信解之事:
發願欲淨除,自他諸過失,
然盡一一過,須修一劫海。
“發願欲淨除,自他諸過失”:自己發願要斷除自他的一切過患,即斷除業障、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
“然盡一一過,須修一劫海”:然而就算是淨除這些過失中的一種,也需要在無數劫中精進、努力修行才可以。
這些習氣從無始劫以來一直串習到現在,已經是剛強難化了;這些惡業一直在不斷地積累,到現在已經是無量無邊了。現在若想一下子改掉、立即消除,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不可能馬上改變,不可能立即消除或解決。如果這樣去思維,就會明白:哪怕要改一種毛病或消除一種惡業,可能也要經曆無數劫的努力和苦修。
大家有時候想得有點太簡單、太容易了,實際上哪有這麼容易啊!有人想:“我上山參加百日共修就能成就吧?”“我上山參加百日共修就能解脫吧?”……你才參加了一次百日共修,而且期間也是斷斷續續地修法,哪有這麼容易就能解脫、成就的?有的人覺得:“我已經學修幾年了,怎麼還不成就呢?”“我修加行已經好多年了,怎麼還沒有生起出離心呢?”實際上,若要生起出離心,哪有這麼容易?若要真正成就,哪有這麼容易?
大家比較一下:僅僅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串習,都很難一下子改掉;那麼你從無始劫以來所串習的,又怎麼會這麼容易改掉啊?就像有些東西上積聚了比較嚴重的灰塵、染汙,還要花很長時間磨啊、擦啊,最後才能呈現出原來的樣子,才可以去除這些汙垢。同樣,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不斷積累的惡業,哪能一下子就消除啊?
“我念完了108遍百字明,也念完了40萬遍金剛薩垛心咒,佛經上不是說念108遍百字明或者念40萬遍金剛薩垛心咒就能消除一切惡業嗎?”是的,沒有錯。但這也是有前提條件的。
如果你生起了出離心,發出了菩提心,然後保持這種覺悟的心態,在這樣清淨的心態下去念108遍百字明或者40萬遍金剛薩垛心咒(書上寫的是10萬遍),你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一定能立即消除,成就也就快了。但是,你的出離心還沒有修出來,菩提心還沒有發出來啊!所謂“108遍”或“40萬遍”,都只是一種形容而已,並非真的要達到這個遍數,也許你念一遍,甚至還沒有開始念的時候,業障就已經消淨了。因爲你的菩提心已經發出來了,盡管你嘴上沒有念,但是心裏已經念了,而且念得很到位。
有的人也許有疑惑:“若是要發菩提心,不是要消業嗎?而要消業,不是要發菩提心嗎?那到底是先發菩提心,還是先消業?”既要發菩提心,也要消業,可以同時進行,可以同時修煉。若菩提心真正發出來了,業障也就消了;若業障徹底消了,菩提心就生起來了。最初時是有前後次第的,最後時就沒有前後次第了。
如同貓出現了,老鼠就會無影無蹤。當菩提心生起來了,往昔所造的惡業立即就沒有了。如同陽光照進來了,黑暗立即就會消失,不是漸漸消失的,而是在陽光照進來的同時就消失了。同樣,若業障消掉了,心地清淨了,菩提心就顯現了。當菩提心顯現的同時,業障就沒有了。
我們爲什麼生不起來出離心、菩提心呢?主要的原因是業障障礙了我們。這些業障是無始劫以來積累的,若是有業障,很難生起起出離心和菩薩心。
若我未曾有,除過精進分,
定受無量苦,吾心豈無懼。
如果我從來沒有斷除這些過失或者消除這些障礙的精進分,自己一點兒都不精進,因爲自己有這麼多過患和業障,以後一定會墮落的,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既然如此,我心裏怎麼還生不起畏懼心呢?怎麼還沒有厭離心呢?
若是要淨除這些過失和障礙,可能需要在無量劫中精進修行,才能徹底清淨。但是,我到現在還沒有一點兒的精進,沒有一點兒的信心,那麼這些業障和過患還是在我的相續當中,自己由此就一定還要六道輪回,還要墮落地獄,還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自己已經在火坑邊上了,已經到懸崖邊上了,即將要掉下去了,可是怎麼還如此安逸和懈怠呢?
如果真正如是觀察和思維,哪會有吃飯的興趣啊?哪裏還會有呼呼大睡的心情啊?真的,自己所積累的這些業障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己的這些毛病非常嚴重,不但不能解脫,還會墮落,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如是思維,就容易生起信解,就容易精進起來。
發願欲促成,自他衆功德,成此一一德,須修一劫海。
然我終未生,應修功德分,無義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我希望或者願成就自他的一切功德,就要修持這些功德,積累這些功德。而要達到圓滿,達到無漏的境界,可能要經曆無數劫的修煉,經曆無數劫的積累。但是,我現在一點兒功德都沒有修成,一點兒功德都不具備。
我得到人身了,也聞到佛法了,而且熏習了這麼多年,現在老了,快要死了,還一直在表面上很精進地學修,以智慧仔細觀察,…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