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發現自己沒有修成絲毫的功德,浪費了人身,虛度了光陰。實在是莫名其秒,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我爲什麼這樣呢?這麼好的機會沒有珍惜,太遺憾了。也可以理解爲,真的太奇怪了,我怎麼這樣呢?我也是個人,我也有心啊!有心的人爲什麼不知道思維呢?有心怎麼不知道什麼重要呢?這樣不是人,跟畜生一樣沒有心,就是一個軀殼,仔細觀察就是這樣的。

  子二、安立理由: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樂,未曾依教行,未滿貧者願,

  未除怖者懼,未與苦者樂,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若是要淨除這些過患、消除這些罪障,要成就和圓滿自他的一切功德,就要經曆無數劫的修煉,應該一直不間斷地積累功德,最後才可以成就。但是我現在一點兒精進分都沒有,一點兒修行都沒有,一點兒功德都沒有。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這種人?是不是屬于這個行列裏的?

  “吾昔未供佛”:應該恭敬佛,供養佛。但是,你沒有恭敬佛,沒有供養佛。也許你會說“不對吧,我也恭敬佛,天天磕頭;我也供養佛,天天供燈、供花、供香等等。”其實,哪有恭敬啊?都是自私的;哪有供養啊?都是不清淨的。若是發心不清淨、自私自利,就不是真正的恭敬,也不是真正的供養。

  盡管你拜佛、供佛了,但是你是自私的:“我要解脫,我要成佛,佛祖加持我,給我力量!”都是爲了“我”嘛。其實,若是你有真誠心,內心清淨,這本身就是加持,本身就是力量。你在往外求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得到加持。

  沒有私心雜念,才真正對佛有恭敬心;無所求,無有私心,才是真正的供養。有些人認爲,“我天天拜佛,我天天供佛,佛怎麼還不給我加持,怎麼還不管我呢?”你是有目的的,跟佛做交易,跟佛談條件。“我供養你,你要給我加持”“我恭敬你,給你磕頭,你要保佑我,當我的保镖”,這不是真正的供養。

  “未施喜宴樂”:直到現在,我也沒有給衆生大喜宴的安樂。不僅給衆生吃穿等暫時的安樂,並且給他們傳法,讓他們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令其獲得究竟的安樂,這就是“大喜宴”。

  我們有時候也做一些所謂的布施,但都是有要求、要回報的。若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沒有相應的回報,就不做布施。

  舉個例子: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菩薩,當聽到要飯的聲音,看到乞丐的時候,就會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種歡喜比那些聲聞、緣覺入定時的禅悅還強烈。但是我們一看到乞丐時,心裏就煩;聽到要飯的聲音時,就盡量躲避。這就說明根本沒有利他心、菩提心。有些人還找理由,說這些乞丐是假的,是別人雇的。即便如此,那又怎樣?雇的也是衆生啊。他們也是被煩惱控製的可憐衆生,都是我們所化的對境,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啊。有的人在那兒自作聰明:“別給別給啊,都是別人雇的……”意思是其背後有人指使,錢都被那個人拿走了。他拿走就拿走呗。眼前的這個人當乞丐不容易啊,他要飯難,你給點兒容易。無論他背後有沒有別人,有沒有其他事,既然他當時要飯了,你給他一塊錢,他就非常高興。讓衆生歡喜,讓衆生快樂,這叫做善事。你只給了他一塊錢,但是你看他由此獲得的那種滿足感、內心的那種快樂……如果能給叁塊錢、四塊錢,他更是高興得不得了,滿載而歸,多好啊!所以,自己要發心,要這樣施舍。

  我們現在都還沒有傳法的能力,雖然有時候也假裝地講一些大道理,但是發心不清淨,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加持。若是你發心不清淨,即使你講得再多、再好,也沒有用。所以,大家現在應該先把自己修好。當你真正沒有私心雜念、真正有利他心的時候,哪怕你跟那些衆生說一句佛法,也有力量,也能利益無窮,加持也不可思議。否則,只講這些大道理,講這些理論知識,不一定能真正利益衆生。

  “未曾依教行”:自己沒有深信佛法,也沒有依教奉行。盡管你口頭說自己“信佛”“學佛”,實際上對佛所講的這些基本的道理,既沒有明白,也沒有相信。所謂信佛,就是要信佛所講的這些道理。明白了這些真理,對這些道理有甚深的信心,深信不疑,這叫信佛。所謂學佛,就是要依教奉行。一切都按佛的教言、佛教的方法去做,這就是學佛。

  觀察一下自己:口頭上說信佛,最終信的還是自己;口頭上說學佛,最終學的還是凡夫。口頭上信佛,但是到關鍵的時候,還是自作主張。佛說“要堅信,要堅持”,你堅信、堅持了嗎?雖然上山來參加百日共修,一聽說家裏有事兒了,就走了;一聽說單位有事兒了,就走了。佛說“該來的都會來,該走的都會走;該離開的一定會離開,不該離開的不會離開;該來的時候,不求也會來;不該來的時候,再求也沒有用”,但是你相信了嗎?整天在那兒患得患失,妄想分別。佛說要這樣做,但是你自己是那樣想的,所以肯定就那樣做了,這就是信自己,根本沒有信佛。學佛也是如此,根本沒有學到佛,還是個凡夫,所做的事都是跟著習氣和煩惱走的。我們還是不要說自己是學佛、信佛的吧!否則,不僅丟自己的臉,更丟佛的臉。

  “未滿貧者願”:我們也沒有滿足這些貧困者的心願啊。就像前面我們講的那個例子一樣,一看到乞丐來了,就躲得遠遠的。有人需要幫助時,也沒有伸出援助之手。

  “未除怖者懼”:衆生心靈有恐懼,但是我們沒有去遣除衆生的畏懼啊。比如,當我們到飯店或者其他吃喝的場所,看到那些衆生被關在魚缸裏或者被殺、被炒,自己還在那兒哈哈大笑。當衆生心裏有畏懼的時候,我們沒有去遣除他們的畏懼啊。

  “未與苦者樂”:我們也沒有讓這些痛苦者獲得安樂。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我們在母胎裏呆了那麼長時間,讓父母痛苦。父母生育我們、養育我們,爲了我們遭受了很多痛苦,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自己來到人間,並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也沒有任何的功德。現在很多人成了父母的累贅,成了社會的負擔,雖然得到了人身,但是就這樣讓白白地空耗了,甚至很多人現在就快要離開人世了。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了人身,還利用人身傷害了很多衆生,造了很多業,這些果報都是將來自己要承受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