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災難和痛苦,是值得的,也是應該忍受的。但是你這樣害怕,心裏這樣懦弱,就是邪見。

  “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在六道中輪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過無數的生命,被無數次地切割四肢。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六道中輪回,還在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很多人都還沒有明白,沒有知覺啊!我們在六道中輪回,遭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才是最可怕的,才是最需要解決的,但是我們都沒有明白,心裏沒有一點畏懼。生死、輪回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根本沒有明白。

  若是仔細觀察、思維,在輪回的過程中,我們曾失去過無數的生命,被切割過無數的手、足、頭,但都是無意義的,我們至今還在輪回,還在痛苦。我們失去過很多生命,可能是爲了暫時的一些利益去跟別人爭鬥等,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遭受過很多不幸,包括手腳被無數次地被砍斷過。但是,我們所遭受的這些,不但不能讓我們解脫,反而會讓我們更痛苦;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更嚴重。如果是以嗔恨心去做的話,結果可能是下地獄,遭受地獄的痛苦。這些痛苦都是無意義的,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傷害,但是我們都在盡力地忍受著。

  今天我們通過一些稍微的痛苦、短暫的所謂的災難,就能了脫生死,能獲得究竟的果位,那麼承受這些痛苦是值得的,也是應該的。

  我們認爲“自己爲了求法、修行,而遭受一些災難,忍受一些所謂的痛苦”,這還是因爲自己沒有徹底明白,沒有真正修進去。若是這樣,的確是有點痛苦,有點艱難。但是,當我們真正明白、真正學進去了以後,其實並不艱難,也不苦。

  也許世間人認爲,“修行挺苦啊,山上的生活很艱難啊!”我曾經講過一個公案:密勒日巴在山上沒有吃的,沒有穿的,身上長出了綠毛,分不清是人,還是動物。貢塘地區的五姐妹認爲密勒日巴太苦、太可憐了,于是就嘲笑他。密勒日巴卻覺得她們很可憐,就唱起了覺歌。覺歌中說,密勒日巴和貢塘五姐妹之間互相可憐,互相嘲笑。

  其實,修行一點兒都不苦,一點兒都不艱難。有佛法,有法喜,才是真正的快樂,才是最大的享受。內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物質上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表面上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所以,修行不會有真正的苦。可能有些時候會難一些,尤其是當我們還沒有明白真理的時候,在沒有真正入道、上路的時候,會難一些。剛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在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沒有生起信心的時候,會難一些……因爲萬事開頭難。如果你真正生起了信心,真正找到方法了,會越修越明白,越修越輕松,這個時候不會有艱難困苦。

  如果你能忍受這些所謂的苦,就能獲得解脫,能獲得究竟的果位,這都是值得的,是應該要忍受的。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爲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我們生病去醫院看病,可能要做手術,但這是爲了治病、祛除病根,雖然這個過程會讓你很害怕,因爲你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情,但是你也會接受這種治療。醫生可能對你說:“你的腹部或頭部要割開”,這是很讓你害怕的一件事,這個過程也許會讓你很疼痛,但這是應該忍受的。我們爲什麼願意接受手術,忍受這些治療方法?因爲這是祛除病根的方法,這是在治病。經曆這樣的事情以後,就可以解脫病苦,就可以恢複健康。

  同樣,我們爲了獲得解脫或究竟的果位,即使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遭受一些艱難困苦、嚴寒酷暑,也是值得的,也是要忍受的。

  我們現在根本沒有真正明白解脫、成佛的重要性。

  什麼叫解脫?解脫是永遠地解脫煩惱、痛苦,無論你是何種身份、何種條件,都一樣可以不煩惱、痛苦,這就是解脫的狀態。如果你今天解脫了,身份、條件都不用變,無論你是乞丐,還是國王,都一樣不會有煩惱,不會有痛苦。這就是解脫的狀態。

  其實,人一生的快樂、幸福和物質條件沒有太大關系。若是你沒有放下,沒有真正獲得解脫,即使你的身份特殊、財富富足,也一樣會煩惱、痛苦;若是你自己真正放下了,真正有成就了,無論在何種條件下,無論身處何處,都一樣是快樂的、無煩惱的。所謂“黃金和牛糞等同”,這講的是境界。

  什麼是成佛?就是福德和智慧達到圓滿。“福德”是指善巧方便。所謂福德圓滿,是指一切善巧方便都具足;所謂智慧圓滿,是指無論你在哪一道,無論是何種身份,內心沒有任何煩惱、疑惑。

  若是爲了解脫、成佛,我們經曆點兒災難或者痛苦也是值得的。其實,我們要的是這種心態,要的是這種精神!如果你能有這樣一個堅忍不拔的精神,有這樣一個願力,就不會痛苦了,也不會有障礙了。

  內心不能怯懦,要勇敢。只要有願的力量,就能超越;只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當下就是解脫,不會有障礙的。之所以會有障礙,是因爲自己內心不夠堅強。之所以會有痛苦,是因爲自己的願沒有發出來,心量沒有放開。

  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

  爲滅衆苦故,當忍修行苦。

  爲了祛病而要治療,通過治療可以擺脫病苦。同樣,這些煩惱、習氣是一切疾病及痛苦的根,也是輪回的根,是自己最大的障礙,也可以說是自己的敵人。我們爲了解脫,就要降伏和斷除這些煩惱、習氣,爲此受點苦也是應當的。

  凡常此療法,良醫皆不用,

  巧施緩藥方,療治衆疴疾。

  “良醫”指佛陀。若我們今天生病了,就會到醫院治療、做手術等,采取一些方法去解決,也很痛苦。但是偉大的佛陀不用這些方法,他有其他的方法。他通過自己的方法,可以讓衆生解脫一切痛苦。他的方法既簡單,又方便。

  其實,在你不明白的時候,會覺得佛法難;若明白了以後,就不難了。我們覺得所謂的佛理很深奧,若你真正明白了以後,其實一點都不深奧;我們覺得修行很艱難,若你真正找到了方法、竅訣以後,其實一點兒都不難。

  若生病了,你到醫院治療,這也是有過程的,也是很痛苦的;爲了解決一些暫時的、粗大的痛苦,你起早貪黑地做生意,這個過程也是很難、很痛苦的。佛不用這些方法,佛講的是智慧。什麼是佛法?就是智慧。若是你有智慧,治病就快了,解決問題也快了,身體自然就會健康,家庭自然就會和睦,一切自然就順利、圓滿。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學佛修行,也是爲了身體健康、家庭平安。佛法是使我們身體健康、家庭平安的一個方法。若要一切順心如意,生活與工作圓滿,就要有佛法的智慧。若是你有智慧了,心裏就沒有那麼多憂愁了;心情好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若是有佛法、有智慧,就能保持心態的平靜,這樣一切自然就平安了。若是你有智慧了,就沒有妄念了。所謂的妄念,就是這些我們經常想的這些,都是沒有用的,都是不該想的。若是妄念都沒有了,該想的都能想到,該做的都能做到,能不事事成功、圓滿嗎?佛法就是這樣的一個方法。

  偉大的佛陀不用世間的這些方法,他通過佛法,通過智慧,一切都能迎刃而解,一切都能當下圓滿。

  卯二、以修習而斷: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我們是要做布施的,但是佛沒有說剛開始就要施舍自己的骨肉、手足。佛說,剛開始你實在修不出施舍心,實在不能施舍的話,先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練,右手給左手,左手給右手,這樣鍛煉自己的心態。從自己先能放下的、能舍棄的物品開始,比如說蔬菜之類的普通食物。慢慢地這樣練、這樣串習,最後逐漸連自己的血肉和身體都能舍棄。也不是必須要把自己的身體和骨肉施舍了,而是講衆生需要的時候可以施舍。意思是要放下對肉體的貪著。這也是有過程的。先把一些不值錢、自己執著心不是特別強的東西放下,不貪著。然後慢慢地放下對自己來說最珍貴的東西,最後要能放下對身體的執著。心態都是練出來的。

  我們觀想也是如此,是要練習的。剛開始心裏要這樣思維、憶念很困難,但若是慢慢修煉的話,最後一下子就能觀出來了,一下子就能達到那種境界了。就像世間的運動員練跳高一樣,剛開始哪能跳那麼高?哪能跳那麼遠?練、練、練……最後都能練出來。我們的心態也是要練的,觀修也是要練的。

  很多人觀不出來,說心靜不下來。哪有那麼容易心就靜下來了?那樣太快了。其實,你真正觀想成功的時候,那是境界。你真正能契入那種境界了,也不一定要觀出一個形象來,或者在你面前顯現出什麼。當你修到那個程度時,你的境界已經達到菩薩和佛的境界了。所以這都不是著急的事,慢慢練。你若是著急,內心郁悶,這就是自己給自己製造障礙。無論是坐禅,還是觀本尊,心態都是要放松的,不能緊張。你心裏越緊張,越著急,越觀不出來。水不動的時候,才能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水總動搖,能映出月亮的影子麼?所以,別讓心動,別讓心散亂,不著急,才能真正進入狀態,才能真正觀出來,這都是要慢慢練的。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蔬菜,

  爾時舍身肉,于彼有何難?

  若你真正達到了黃金和牛糞等同的境界,你的肉身和蔬菜也是等同的,這個時候要放下、要施舍這個身體,有什麼難的?

  佛並沒有一開始就讓我們把一切都放下,一切都施舍掉。所謂施舍,主要是心裏要放下貪著。對自己的身體、受用都沒有貪著的時候,你的施舍心就修出來了,布施度就圓滿了。

  其實,修行不難,成就也不難,主要是我們缺少方法,缺少竅訣。佛把方法教給大家了,但是大家不接受、不相信;佛把竅訣賜給我們了,但是大家不運用。以前有個人問:“若是飯菜裏有毒怎麼辦啊?”他不敢用,也不相信這個方法。

  佛講,若是你想解脫煩惱,解脫痛苦,若是你想自己的福德和智慧達到最究竟、最圓滿,你就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想。但是我們沒有相信啊,更沒有這樣做啊!這就是問題。若是你真正相信這個方法,若是你真正利用這些竅訣去面對、去實行的話,成就就非常快了,一點兒都不難了。

  什麼是業障?自己不相信,也不按這個方法去做,得過且過,這就是業障。這是我們要去對治的。

  醜二、斷除長期之厭煩:

  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爲因,

  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若是有時候受到傷害,有時候遭受痛苦,這是爲什麼?主要是自己執著,然後造業。

  若是你不造惡業,哪來的惡果;你造惡業了,才有惡果。若是你不去執著,就不會受到傷害。若是你不把這個身體執著爲我的話,就沒有事了。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個真正的成就者,既然已經斷除了一切惡,哪來的苦果?既然已經放下了一切,哪來的傷害?

  你執著什麼,什麼就傷害你;你執著得越深,它對你的傷害越大。我們自己也有親身體驗,比如說,無論是東西,還是人,你越執著,它對你的傷害就越大;若你不去執著,真正放下的話,就不會有這些所謂的傷害。

  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

  爲衆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若是福德圓滿了,身體自然就健康、舒適了;若是智慧圓滿了,內心自然就安甯了。既然如此,你學佛修行怎麼能遭受傷害呢?怎麼會遭遇痛苦呢?若是你受到傷害、遭遇痛苦了,說明這是造惡業的果報,是你自己沒有放下所導致的。

  “爲衆處生死,菩薩豈疲厭”:菩薩雖然在輪回裏,在人間,但他不屬于輪回,不會遭受這些痛苦。《普賢行願品》中雲:“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是以悲心和願力來的,是自在的。而衆生在六道裏,是由業力牽引而來的,是不自由的,是痛苦的。

  菩薩不會有疲勞、厭倦的時候,因爲他以悲心和願力而來,他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有,也是一種示現,不是真正的,但是也許我們不一定能徹底明白這些。

  子二、有歡喜之因:

  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若是你能發菩提心,以菩提心去行持善法,就能迅速斷盡一切惡業和煩惱,能消除一切障礙,可以立即積累無量無邊的善根與福德。所以,這已經超勝聲聞和緣覺。

  聲聞和緣覺也行持善法,也能消業,但是他們沒有發菩提心,所以消業的過程很慢,煩惱斷得也不徹底,積累福德和善根的過程也很漫長,而且無法達到最圓滿。若是發菩提心以後去行持善法,解脫和成就既快,又容易,不同于聲聞、緣覺。

  所以,大家能遇到大乘佛法,能發菩提心,這是宿世修來的福報,自己要珍惜。以這樣的福報、機緣,無論是今生解脫,還是即身成佛,都很容易,就在眼前。

  如是思維,令自己的信心增加,去對治自輕淩懶惰。

  故應除疲厭,駕馭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

  所以,應該遣除一切疲厭,駕馭菩提心的駿馬,從安樂之處趨向安樂之處。不僅修行的過程是快樂的,最終所獲得的也是安樂。對一個智者來說,哪會有退心和怯懦啊?盡管他身處輪回,但是他是以願力利益衆生的,所以沒有任何的疲憊、厭倦。若是一位了知功過的智者,誰會懈怠、退怯呢?

  現在有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剛開始還很有信心似的,越往後越沒有信心了,開始灰心、退步。這說明你還是沒有明白佛理,還是沒有真正去修行。若是真正明白佛理了,若是真正有修行了,不可能這樣。爲什麼要灰心、退步?這是一條光明大道,應該越走越圓滿。

  大家要仔細觀察自己的相續,自己是什麼狀態?若是越學越糊塗,越修越沒有信心,說明你還是沒有明白,還是沒有修行。雖然在字面上都懂,看似很精通,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明白。若是真正明白,真正有修行,不會有心靈上的障礙,也不會懈怠。

  這些都是鏡子,大家要好好地照照,自己有沒有這些毛病,是不是這樣子的?如果有這些問題,自己應該怎樣去調整,怎樣去改變?這都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