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辛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

  所谓恶事(劣事),主要是指追求世间的福报的这些琐事。特别喜欢搞世间琐事,特别散乱,这就是耽著恶事(劣事)懒惰。现在讲其对治方法。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若去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吃喝玩乐等,即使真正得到了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你内心的烦恼更多、痛苦更大了。世间人就喜欢这些,把这些当作快乐。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刺激而已,根本不是真正的快乐,这里面没有真正的快乐。而我们修持正法,才是永恒快乐的因,最终能得到永恒的快乐、真正的快乐。

  世间的快乐都是暂时的。比如说,当暂时没有一些粗大的烦恼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快乐、轻松,其实这些都是不长久的。虽然暂时没有粗大的烦恼和痛苦,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烦恼、痛苦的本性。虽然得到了一些所谓的快乐,获得了一些所谓的利益,但还是不长久。

  如果你通过佛法、通过修行得到了快乐,这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快乐,是彻底没有烦恼和痛苦的。学佛修行才是永恒快乐的因。

  现在对我们来说,学佛修行的过程也许是很艰难、很痛苦的。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这些佛理,还没有真正入道,也就是还没有真正学进去。若是真正明白了或者学进去了,这是一种享受!念佛、做课都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里面有无比的欢乐,就是所谓的法喜。当时是法喜充满,最终将令我们获得永恒的快乐,这也是究竟的利益。但是,我们常常会放弃这些利益,而去搞世间暂时的利益,去追求所谓世间的这些快乐,这样做是颠倒的。

  若我们没有放下世间的利益,追求这些利益的过程本身就是种痛苦,最终还是解脱不了。若我们通过修行,最后得到的却是永恒的安乐,这个过程看似艰难,但是非常值得!更何况,如果自己真正明白了,生起了信心,真正精进起来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快乐,法喜充满!

  所谓搞世间八法,讲的是心态。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吃喝玩乐,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安乐。这些是要放下的,但是放下不等于放弃。自己应该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和工作,暂时上是快乐的,究竟上也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若是没有佛法,没有智慧,你去搞世间法,无论是暂时,还是究竟,都是痛苦的。

  我经常讲,若是没有智慧,没有佛法,暂时和究竟上都是烦恼和痛苦,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不会得到究竟的解脱。所以,有佛法,有智慧,这是很重要的。

  所谓“舍弃世间的名闻利养”,是要放下的意思,即对这些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与贪恋。若是能放下,暂时不会烦恼和痛苦,究竟也不会烦恼、痛苦。我们学佛修行也是如此,学佛修行以后,你一样可以生活、工作,但是你要有智慧,这样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了。

  所以,不要舍弃妙法的殊胜欢喜,这是无边的欢乐之因;不应该去做身心散乱、说笑歌唱等世间事,这是痛苦之因。

  辛三(断除自轻凌懒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勿怯聚助缘,策励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勿怯”:比如,世间的国王通过四大军队去降伏敌人而取得胜利。同样,刚开始修行时,一听说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要断除自私自利,还要修持六度万行,心里就有些怯懦。我们不能怯懦,应该以勇敢的心去修持。

  首先,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对世间的贪恋是一种障碍。我们可以有愿望,但不能有欲望,因为欲望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我们成家、立业等,都是为了快乐,为了解脱,但若是内心有贪恋、欲望,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也不会有真正的解脱。所以,不能有贪心和欲望。

  很多世间人觉得:“若是没有贪心,没有欲望,怎么去生活、工作啊?”其实,若没有贪心、欲望,也一样可以工作和生活,这个时候主要是以悲心和愿力来为人处世。贪心和欲望是自私的,心态是狭隘的,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烦恼和痛苦,造成了很多所谓的障碍。而在悲心和愿力下,心量是完全放开的,是不自私的,这样不会有烦恼,不会给自己造成障碍。所以,我们要成就世出世间的一切,也要靠悲心和愿力。若是你以贪心、欲望去做,不会有真正的成就,即使有了,也是暂时的而已。

  世间人不择手段地做这些事情,也是为了自己能解脱,能快乐。但若是你以贪心和欲望去做这些,内心里只会有烦恼和痛苦,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解脱。所以,我们要靠悲心和愿力,不能靠贪心和欲望。贪心和欲望是轮回的因、痛苦的根。若是没有贪心和欲望,你一样可以工作,一样可以生活。因此,现在我们要断除和对治的就是贪心和欲望。佛菩萨也在人间嘛,人类里也有很多佛菩萨,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是怎样生活、工作的?他们是以悲心和愿力来的,是以悲心和愿力去生活和工作的。尽管这二者在表面上看是一样的,但是内心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轮回,是痛苦的;一个是涅槃,是解脱的、快乐的。

  大家不用害怕,一听说要断除贪心、欲望,就认为无法工作和生活了。不是这个意思!若是你明白了以后,这个并不可怕,根本就不用担心。

  其次,要断除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只有你真正能为别人着想,能利益众生,你的福报、功德才能达到圆满。这是佛教我们的福德和功德圆满的一种方法。如果要圆满你的福德、功德,就不能自私自利,一定要为别人着想,要去利益众生。这是一种方法,你明白了以后,就不用担心和害怕了。

  有的人虽然明白了,但是烦恼不好断,习气不好改,主要是我们没有真正去对治,也没有真正去修行。若是你能精进修行,能认真对治这些烦恼、习气,其实并不难。因为烦恼、痛苦是突然起来的,都是无常的,所以都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断除的。大家心里不能怯懦,也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所谓擐甲精进,主要是指心里要有信心和决心。

  “积助缘”:指应具备下文中所讲的四种修行的助缘,即信解、自信(坚毅)、欢喜、放舍。

  “策励令自主”:然后,以正知正念去守护自己的三门,不能让烦恼、习气侵入自己的三门,自己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在这个基础上,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修法。

  首先,要具备擐甲精进,要有信心和决心;然后,具备修行的助缘;最后,用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三门。在此基础上,再去修这些殊胜的法门,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这样你解脱、成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是对治自轻凌懒惰的方法。主要的问题在于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去学修这些法。如果你具备刚才所讲的这些条件,一定能解脱,一定能成就。

  壬二(广说)分二: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

  癸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不能认为:我这样一个凡夫,不可能得到解脱,不可能获得菩提果。大家不能这样怯懦,不能退缩。因为如来是实语者、真语者,佛在《妙臂请问经》中亲自讲,若是蝇蜂、蚊虻、昆虫等众生能发起精进力,都能获得难得的无上菩提。

  若是能精进,就能获得菩提果;若是不精进,都不能获得菩提果。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既然这些小含生都能获得菩提果,我已经获得了人身,也有能力分辨善恶、分辨利害,如果没有断然放弃菩萨行,怎么会不获证菩提呢?

  《宝性论》中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若是精进修行,都能成佛。

  这些小含生也有佛性,若是能精进修行,也能成就。但是,它们没有得到暇满的人身,它们很难精进修行,它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条件。我和这些畜生、小含生不一样:第一,自己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这是解脱的机会;第二,自己有分辨能力,了知哪个对自己真正有利,哪个对自己真正有害。我有这个条件,也可以精进修行,解脱成佛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对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

  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

  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

  寅一、宣说邪念: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如果心里想:“在发菩提心、修菩提道的过程中,如果众生需要自己的手足或生命,就要舍弃。虽然我也想获得成就,也想获得菩提果,但是舍弃这些我做不到,我害怕。”

  这是一种邪念。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虽然有这种说法,但不是让你刚开始就舍弃自己的骨肉、生命等,而是修到一定的层次,当众生需要的时候,你就可以舍弃。但是,你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你的这种观点与想法是错误的。

  寅二(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

  卯一、以观察而断: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因为自己内心无明与愚痴,才导致了这样的想法。其实,你为了解脱,为了成就究竟的果位,去遭受一点这…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