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的時候,他抱著佛陀的腳,邊哭邊忏悔。所謂因果不虛,他死後墮入地獄;盡管他造作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無間罪,但是因爲忏悔之力,他墮入地獄後,一瞬間就解脫了,並沒有遭受地獄的痛苦。可以說是佛救了他,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生起了猛厲的忏悔心,所以業障消盡了。在顯宗、小乘裏,無間罪是定罪,所以提婆達多也墮入地獄了,但只經曆了一瞬間,還沒有感受到地獄的痛苦時,他就解脫了。
提婆達多出家進入僧團後,想自己成立僧團,于是就破和合僧,但是沒有得逞。他處處不如佛,無法跟佛比,因此就想殺害佛,但是也沒有得逞。提婆達多造作了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兩個無間罪,但是佛仍然沒有舍棄他,還是救度他。佛不是裝好人,而是有智慧。佛知道,雖然提婆達多做了很多對不起佛的事,做了很多傷害佛的事,但作爲凡夫,提婆達多也是受業力牽引、被煩惱控製的,也是無能爲力、不由自主、無可奈何的。佛真正明白了這個真理,所以佛更可憐他、更慈悲他,佛的內心是不動的。
作爲大乘佛子,我們也應該這樣。盡管你是好心,但是他人不一定能理解;你是爲了他好,但是對方不一定這麼認爲。盡管會屢屢發生恩將仇報之類的事情,我們的內心也不能嗔恨,決心不能動搖。若是真正明白事實真相、具有智慧的話,我們不會動搖決心,也不會厭煩,誰也影響不到我們的內心,誰也無法阻礙我們利衆的事業,就要這樣去行持善法,利益衆生。
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叫自信。自己的煩惱、衆生的煩惱都一樣無量無邊,但是“我發誓不僅要斷自己的煩惱,還要斷一切衆生的煩惱”;雖然衆生無量無邊、剛強難化,但是“我發誓要把叁界輪回都度空,一切衆生都度盡”。這就是自信。
此處的“自信”,也可以叫“我慢”,指“我能!我行!”但是,這與五毒煩惱裏的“我慢”,是完全不同的。
“衆生沒有功德,我有功德,對方不如我好。”這種看不起他人的心態,就是自傲,是由我執引起的煩惱,完全是無明的狀態。“雖然我現在沒有什麼功德,但是我要學,直到功德徹底圓滿;雖然我現在還有很多業障,但是我要忏悔,直至業障徹底清淨!雖然我等衆生煩惱無量,現在還沒有降伏,但是我要降伏一切煩惱!雖然衆生無邊,但是我能把一切衆生都度盡!雖然地獄非常可怕,但是我能到地獄裏,把那些鐵鍋都打翻,把整個地獄都攪亂,讓那些獄卒們都不知所措!”這種心態叫自信,也叫我慢。
一個智者、一個大乘行者,內心要穩重,不能因一點點外緣就動心。所謂風吹草動,風稍微一吹,草就動了。同樣,當稍微有一點點外緣時,很多人就動心了,不應該這樣。
一個智者、一個大乘行者,不可能盲目地接觸人,盲目地去做事。無論是依止上師,還是選擇法門,很多人都非常盲目。一會兒聽說這位上師好,就跑這兒接觸一下;一會兒聽說那位上師好,就跑那兒接觸一下。一會兒聽說這個法門好,就學學這個;一會兒又聽說那個法門好,就學學那個。就像一只無頭的蒼蠅一樣,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依止誰,到底要學哪個法門了。如果你現在沒有分辨、取舍的能力,就不要這樣,否則最後很難選擇,很難決定。現在很多人都是,該拿的拿不起,該放的放不下,自己給自己製造障礙,自己給自己增加煩惱,真可憐!
一個智者、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發願和立誓,也都是通過慎重考慮才決定的,怎麼會那麼草率啊?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這些都是通過慎重考慮決定的,是通過修行才發出的,哪有隨便發願的?哪有隨便立下誓言的?
我們現在動辄就立誓、發願,太草率、太隨便了!今天說:“我要受居士五戒”;明天又說:“我要受大戒”……根本就沒有經過考慮。但是,自己受了五戒之後,沒有過幾個小時就犯戒了。自己出家、受大戒之後,沒過幾個月就跑得無影無蹤了,連人影都找不到,杳無音訊。這種人真可憐啊!若是這樣,還不如暫時不受戒,還不如暫時不出家,等到你真正生起了信心、慎重考慮之後,再做決定,決定了以後就不能再動搖了。
“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爲否”:首先考慮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這個機緣。
“不宜暫莫爲”:如果自己暫時沒有這個能力,還沒有放下,機緣還不成熟,那就先放一放。
受戒和出家固然好,但是這些都要暫時放一放,因爲自己還沒有真正放下,機緣還不成熟。此外,無論是念誦,還是學修,都要考慮自己是不是這個根基,是不是這個法器。如果不是這個根基和法器,就要先放一放。
現在很多人都好高骛遠:“我要修心中心法,我要修大圓滿法……”聽著神秘,看著深奧,所以自己就感興趣。但是,你是不是這個根基?是不是這個法器?如果你還不是這個根基,還沒有成爲這個法的法器,應該先放一放。
很多人自稱修淨土法,一心念佛……什麼叫“一心念佛”啊?首先你得把“一心”弄明白,一心就是真心。只有你再也不打妄想,不生妄念的時候,才有真心(一心),在此之前是不會有的。若是你真正能夠一心念佛,就OK了,你就不得了了,但實際上這是很難的啊!
很多人自稱修禅宗。若修禅宗,必須要明心見性。若是你真正明心見性了,行住坐臥都是打坐,吃喝玩樂都在禅定中,無論你參禅,還是不參禅,無論你打坐,還是不打坐,都行。但是,達到這種境界很難啊!如果還不到那個時候,就先放一放,先打基礎,把基本的佛理弄明白。
還有的人自稱修密法、修本尊。若真正修密法、修本尊,是要通過兩個次第來修的。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生起次第,什麼叫圓滿次第,怎麼修本尊、修密法啊?現在有些人就喜歡騙人:“我給你傳密法吧?”“好!”然後偷偷在對方耳邊說了幾句,對方一句也沒聽懂,還說:“我已經給你傳心法了,已經給你傳口訣了。”“好,是。”以爲得到口訣了。真的,這些人就是活該,就要被騙!講真正的佛法他不聽,讓他一步一個腳印地修行,他不接受,只能這樣。就要搞神秘點,要搞這些才覺得好,才覺得行。
“爲已勿稍退”:只有自己通過慎重考慮後決定了,通過仔細觀察後了知了,才可以立誓、發願,才可以著手去做,才可以去修持。這個時候,縱遇命難也不能放棄,不能舍棄誓言。
若剛才發誓了,現在又舍棄誓言了;剛才發願了,現在又動搖了。這叫破戒,也叫失毀誓言,顯宗裏稱“破戒”,密宗裏稱“失毀誓言”。 破戒就是破壞戒體。你所立下的誓言、內心的這種決定就是戒體。如果你放棄誓言、違背誓言,或者動搖決心、影響決心,這就是破戒。僅在語言或行爲上是沒有“破戒”的。
一個智者、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不會輕易發願。他一旦發願、立誓了,縱遇命難,也不會放棄,也不會違背誓言。如同在堅硬的石頭上刻字一樣,在石頭上刻出來的字,即使刮風下雨、風吹日曬,也不會消失。而我們凡夫的立誓、發願,就如同在沙灘上、灰土上寫字一樣,風一刮就沒有了。
我經常對大家講,不要輕易立下誓言。來參加百日共修的同修們當時都曾經發過願:不能間斷共修,更不間斷傳承。可是,沒過幾天就變了,這就是失毀誓言、發空願。佛法裏,尤其是密宗裏講緣起。這都是有緣起的,破壞緣起很容易,但是要恢複緣起很難。若要破壞一個緣起,普通的凡夫也能做到;而要恢複一個緣起,至少要一地以上的菩薩、大成就者才有這個能力。大家想一想,破壞緣起誰都能,但是要恢複緣起,你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這個後果很嚴重。若是斷傳承,也是如此。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如果舍棄誓言,動搖決心,將以等流果感召後世中將屢屢退失誓言,以士用果增上罪業,以異熟果增加痛苦。
因等流果,你生生世世都會出現這樣的事情,都會遇到這種違緣,這不是小事兒,是大事啊!很多人今天想這樣,明天又想那樣;今天做這個,明天又做那個。猶如中陰界的衆生一般,總是漂浮不定的。再如,我們斷傳承,或者百日共修半途而廢,這些也都一樣會有這樣的後果。對一個真正渴望解脫、獲得究竟果位的人來說,這是最大的危害,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危害。生生世世都會退失誓言,生生世世都會遇到這樣的違緣,無論做什麼善業、修什麼法,都不會達到圓滿,難以獲得究竟的果位。
無論斷傳承,還是退失誓言,都是罪業,因士用果而生生世世增長罪業。若輕易放棄此事,而做其他的事,這樣也會因異熟果而增加痛苦。若所作的是惡事,那就完了;即便所做的是善事,所修的是殊勝的法,也沒有太大意義。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做時和果時的這兩件善業都會有頭無尾,都是不會圓滿、不會吉祥的,結果也很卑劣,最終將一事無成。
人要學會穩重,成就要靠堅定的信念。法門是平等的,所有的上師善知識都是具有功德的,但是各有各的緣分,各有各的福報,沒有必要去期盼別的,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別的。
有一則寓言故事:猴子出去找食物,遇到了桃子,就摘桃子;後又遇到了西瓜,就把桃子扔了,撿西瓜;最後看到了兔子,又扔了西瓜,去抓兔子。結果兔子跑了,什麼也沒有得到,兩手空空,哭著回來了。這樣撿一個,丟一個,就是不穩重。若是自己內心不夠堅定,最後將一事無成,不會有任何成就。
無論你所遇到的上師和你所選擇的法門殊勝,還是不殊勝,這就是你的緣分,是你自己的福報。因此,自己應當這樣想:這就是自己的福報,這就是自己的緣分。如果覺得不行、不好,這也是是自己業障重,自己沒有福報或福報淺薄。
比如,每一位上師都有他自己的修法道場,有他自己的所化衆生,因此無論是好是壞,都沒有辦法,認了就行了。不要想:“別的寺院那麼大,那麼莊嚴啊!我要是有那麼大的寺院、那麼莊嚴壯觀的經堂多好啊!”“哎喲,人家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有那麼多優秀的弟子。我也有多好啊!”想這些沒有用!各有各的緣分,各有各的福報。哪怕自己只有一座小寺廟,身邊只有幾個不爭氣的徒弟,也沒有辦法,應該“認命”,這樣就行了嘛。
此處主要強調這種漂浮不定的心態是成就最大的障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