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界的时候,他抱着佛陀的脚,边哭边忏悔。所谓因果不虚,他死后堕入地狱;尽管他造作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无间罪,但是因为忏悔之力,他堕入地狱后,一瞬间就解脱了,并没有遭受地狱的痛苦。可以说是佛救了他,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生起了猛厉的忏悔心,所以业障消尽了。在显宗、小乘里,无间罪是定罪,所以提婆达多也堕入地狱了,但只经历了一瞬间,还没有感受到地狱的痛苦时,他就解脱了。
提婆达多出家进入僧团后,想自己成立僧团,于是就破和合僧,但是没有得逞。他处处不如佛,无法跟佛比,因此就想杀害佛,但是也没有得逞。提婆达多造作了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两个无间罪,但是佛仍然没有舍弃他,还是救度他。佛不是装好人,而是有智慧。佛知道,虽然提婆达多做了很多对不起佛的事,做了很多伤害佛的事,但作为凡夫,提婆达多也是受业力牵引、被烦恼控制的,也是无能为力、不由自主、无可奈何的。佛真正明白了这个真理,所以佛更可怜他、更慈悲他,佛的内心是不动的。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也应该这样。尽管你是好心,但是他人不一定能理解;你是为了他好,但是对方不一定这么认为。尽管会屡屡发生恩将仇报之类的事情,我们的内心也不能嗔恨,决心不能动摇。若是真正明白事实真相、具有智慧的话,我们不会动摇决心,也不会厌烦,谁也影响不到我们的内心,谁也无法阻碍我们利众的事业,就要这样去行持善法,利益众生。
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叫自信。自己的烦恼、众生的烦恼都一样无量无边,但是“我发誓不仅要断自己的烦恼,还要断一切众生的烦恼”;虽然众生无量无边、刚强难化,但是“我发誓要把三界轮回都度空,一切众生都度尽”。这就是自信。
此处的“自信”,也可以叫“我慢”,指“我能!我行!”但是,这与五毒烦恼里的“我慢”,是完全不同的。
“众生没有功德,我有功德,对方不如我好。”这种看不起他人的心态,就是自傲,是由我执引起的烦恼,完全是无明的状态。“虽然我现在没有什么功德,但是我要学,直到功德彻底圆满;虽然我现在还有很多业障,但是我要忏悔,直至业障彻底清净!虽然我等众生烦恼无量,现在还没有降伏,但是我要降伏一切烦恼!虽然众生无边,但是我能把一切众生都度尽!虽然地狱非常可怕,但是我能到地狱里,把那些铁锅都打翻,把整个地狱都搅乱,让那些狱卒们都不知所措!”这种心态叫自信,也叫我慢。
一个智者、一个大乘行者,内心要稳重,不能因一点点外缘就动心。所谓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动了。同样,当稍微有一点点外缘时,很多人就动心了,不应该这样。
一个智者、一个大乘行者,不可能盲目地接触人,盲目地去做事。无论是依止上师,还是选择法门,很多人都非常盲目。一会儿听说这位上师好,就跑这儿接触一下;一会儿听说那位上师好,就跑那儿接触一下。一会儿听说这个法门好,就学学这个;一会儿又听说那个法门好,就学学那个。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依止谁,到底要学哪个法门了。如果你现在没有分辨、取舍的能力,就不要这样,否则最后很难选择,很难决定。现在很多人都是,该拿的拿不起,该放的放不下,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自己给自己增加烦恼,真可怜!
一个智者、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发愿和立誓,也都是通过慎重考虑才决定的,怎么会那么草率啊?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这些都是通过慎重考虑决定的,是通过修行才发出的,哪有随便发愿的?哪有随便立下誓言的?
我们现在动辄就立誓、发愿,太草率、太随便了!今天说:“我要受居士五戒”;明天又说:“我要受大戒”……根本就没有经过考虑。但是,自己受了五戒之后,没有过几个小时就犯戒了。自己出家、受大戒之后,没过几个月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连人影都找不到,杳无音讯。这种人真可怜啊!若是这样,还不如暂时不受戒,还不如暂时不出家,等到你真正生起了信心、慎重考虑之后,再做决定,决定了以后就不能再动摇了。
“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首先考虑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机缘。
“不宜暂莫为”:如果自己暂时没有这个能力,还没有放下,机缘还不成熟,那就先放一放。
受戒和出家固然好,但是这些都要暂时放一放,因为自己还没有真正放下,机缘还不成熟。此外,无论是念诵,还是学修,都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这个根基,是不是这个法器。如果不是这个根基和法器,就要先放一放。
现在很多人都好高骛远:“我要修心中心法,我要修大圆满法……”听着神秘,看着深奥,所以自己就感兴趣。但是,你是不是这个根基?是不是这个法器?如果你还不是这个根基,还没有成为这个法的法器,应该先放一放。
很多人自称修净土法,一心念佛……什么叫“一心念佛”啊?首先你得把“一心”弄明白,一心就是真心。只有你再也不打妄想,不生妄念的时候,才有真心(一心),在此之前是不会有的。若是你真正能够一心念佛,就OK了,你就不得了了,但实际上这是很难的啊!
很多人自称修禅宗。若修禅宗,必须要明心见性。若是你真正明心见性了,行住坐卧都是打坐,吃喝玩乐都在禅定中,无论你参禅,还是不参禅,无论你打坐,还是不打坐,都行。但是,达到这种境界很难啊!如果还不到那个时候,就先放一放,先打基础,把基本的佛理弄明白。
还有的人自称修密法、修本尊。若真正修密法、修本尊,是要通过两个次第来修的。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生起次第,什么叫圆满次第,怎么修本尊、修密法啊?现在有些人就喜欢骗人:“我给你传密法吧?”“好!”然后偷偷在对方耳边说了几句,对方一句也没听懂,还说:“我已经给你传心法了,已经给你传口诀了。”“好,是。”以为得到口诀了。真的,这些人就是活该,就要被骗!讲真正的佛法他不听,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修行,他不接受,只能这样。就要搞神秘点,要搞这些才觉得好,才觉得行。
“为已勿稍退”:只有自己通过慎重考虑后决定了,通过仔细观察后了知了,才可以立誓、发愿,才可以着手去做,才可以去修持。这个时候,纵遇命难也不能放弃,不能舍弃誓言。
若刚才发誓了,现在又舍弃誓言了;刚才发愿了,现在又动摇了。这叫破戒,也叫失毁誓言,显宗里称“破戒”,密宗里称“失毁誓言”。 破戒就是破坏戒体。你所立下的誓言、内心的这种决定就是戒体。如果你放弃誓言、违背誓言,或者动摇决心、影响决心,这就是破戒。仅在语言或行为上是没有“破戒”的。
一个智者、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不会轻易发愿。他一旦发愿、立誓了,纵遇命难,也不会放弃,也不会违背誓言。如同在坚硬的石头上刻字一样,在石头上刻出来的字,即使刮风下雨、风吹日晒,也不会消失。而我们凡夫的立誓、发愿,就如同在沙滩上、灰土上写字一样,风一刮就没有了。
我经常对大家讲,不要轻易立下誓言。来参加百日共修的同修们当时都曾经发过愿:不能间断共修,更不间断传承。可是,没过几天就变了,这就是失毁誓言、发空愿。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讲缘起。这都是有缘起的,破坏缘起很容易,但是要恢复缘起很难。若要破坏一个缘起,普通的凡夫也能做到;而要恢复一个缘起,至少要一地以上的菩萨、大成就者才有这个能力。大家想一想,破坏缘起谁都能,但是要恢复缘起,你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这个后果很严重。若是断传承,也是如此。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如果舍弃誓言,动摇决心,将以等流果感召后世中将屡屡退失誓言,以士用果增上罪业,以异熟果增加痛苦。
因等流果,你生生世世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都会遇到这种违缘,这不是小事儿,是大事啊!很多人今天想这样,明天又想那样;今天做这个,明天又做那个。犹如中阴界的众生一般,总是漂浮不定的。再如,我们断传承,或者百日共修半途而废,这些也都一样会有这样的后果。对一个真正渴望解脱、获得究竟果位的人来说,这是最大的危害,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危害。生生世世都会退失誓言,生生世世都会遇到这样的违缘,无论做什么善业、修什么法,都不会达到圆满,难以获得究竟的果位。
无论断传承,还是退失誓言,都是罪业,因士用果而生生世世增长罪业。若轻易放弃此事,而做其他的事,这样也会因异熟果而增加痛苦。若所作的是恶事,那就完了;即便所做的是善事,所修的是殊胜的法,也没有太大意义。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做时和果时的这两件善业都会有头无尾,都是不会圆满、不会吉祥的,结果也很卑劣,最终将一事无成。
人要学会稳重,成就要靠坚定的信念。法门是平等的,所有的上师善知识都是具有功德的,但是各有各的缘分,各有各的福报,没有必要去期盼别的,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别的。
有一则寓言故事:猴子出去找食物,遇到了桃子,就摘桃子;后又遇到了西瓜,就把桃子扔了,捡西瓜;最后看到了兔子,又扔了西瓜,去抓兔子。结果兔子跑了,什么也没有得到,两手空空,哭着回来了。这样捡一个,丢一个,就是不稳重。若是自己内心不够坚定,最后将一事无成,不会有任何成就。
无论你所遇到的上师和你所选择的法门殊胜,还是不殊胜,这就是你的缘分,是你自己的福报。因此,自己应当这样想:这就是自己的福报,这就是自己的缘分。如果觉得不行、不好,这也是是自己业障重,自己没有福报或福报浅薄。
比如,每一位上师都有他自己的修法道场,有他自己的所化众生,因此无论是好是坏,都没有办法,认了就行了。不要想:“别的寺院那么大,那么庄严啊!我要是有那么大的寺院、那么庄严壮观的经堂多好啊!”“哎哟,人家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有那么多优秀的弟子。我也有多好啊!”想这些没有用!各有各的缘分,各有各的福报。哪怕自己只有一座小寺庙,身边只有几个不争气的徒弟,也没有办法,应该“认命”,这样就行了嘛。
此处主要强调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是成就最大的障碍。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