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七)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精進共有四個助緣,今天講第叁個助緣:歡喜。

  壬叁(歡喜)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如童逐戲樂,所爲衆善業,

  心應極耽著,樂彼無餍足。

  舉個例子:孩童們特別喜歡玩遊戲,他們非常希求玩遊戲的這種樂果,可以因此忘掉一切,甚至不睡覺、不吃飯。他也不是不知道上學是很重要的,也不是不知道荒廢學業會有很大的損失,但是他太愛玩遊戲了,所以就會不顧一切。即使父母會因爲他不去上學、不去學知識而罵他、打他,甚至會跟他斷絕關系,也仍然阻礙不了他玩遊戲。就是因爲他太喜歡玩遊戲了,所以沒有滿足的時候,越玩越想玩,晝夜不停地玩。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一玩起遊戲來,真的停不下來,最後整個身體跨掉了,被送到了醫院。

  此處以這個例子來說明歡喜心!大家對佛法、學佛修行是不是也象孩童玩遊戲般地歡喜?如果是,就說明有歡喜心,有這個助緣。若不是,就說明沒有歡喜心。雖然我們也知道要生活、工作,但是爲了學佛修行,是不是也把吃飯、睡覺都忘了?我們也知道不能讓家裏人煩惱,也不能讓父母煩惱,但是一旦開始學佛修行時,即使父母等家人可能也會阻礙你、反對你,你也全然不顧,甚至都忘記了要照顧家人、照顧父母。其實,一切都阻礙不了你。我經常跟大家講,一切的理由都是借口。若是你真正對佛法、對修行有歡喜心,任何事情也耽誤不了你,再大的違緣也阻礙不了你!

  大家觀察一下:自己對佛法、修行有沒有歡喜心?當學佛修行時,就沒有滿足之時。

  我們現在根本就沒有歡喜,總想著:“加行什麼時候能學完啊?”“什麼時候我可以不用再上課啊?”才修了幾個月、幾年啊,就盼著可以不修加行了,盼著可以不用上課了,這說明你完了。若沒有歡喜心就沒有精進,沒有精進就沒有佛法,就沒有真正的修行。

  如果我們象剛才那個孩童玩遊戲一樣,能有滿足的時候嗎?沒有!真正內心裏有歡喜心的話,就如孩童玩遊戲一樣戀戀不舍。如果你對佛法、對修行戀戀不舍的話,到時候不讓你學,不讓你修都不行了!

  我們真的要好好觀察自己,到底是什麼狀態?百日共修快要結束了,若是想“什麼時候結束啊?我是不是快要下山了?真的不舍得啊!”心裏因此而難過,這樣還行。沒有滿足的時候,不能有滿足的時候,這都是歡喜心。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做不到對什麼都不執著,但是我們可以執著善法。不是不能執著善法嗎?這也是一種方法,這叫以妄治妄,以毒攻毒。若是你做不到不執著,那就先執著善,然後去對治惡;先執著修行,然後去對治煩惱習氣。雖然是妄想,但剛開始時是可以有的。

  有的人認爲:所謂不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能做。這是錯誤的!這是造業,這本身就是執著,執著“不執著”了。若是你不執著,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當最後真正不執著時,是自然就沒有執著了,這個時候真正回歸當初了,在那個狀態當中,本來就不執著,本來就沒有妄想。猶如晴朗的天空本身是沒有雲彩的,雲彩是突然起來的。你特意不打妄想,這本身就是妄想;你說不能執著,這本身就是執著。不打妄想、不執著,這是通過修行,最後要達到的境界。

  我們說坐火箭可以到太空,現在你是在坐火箭,但是還沒有到太空,現在還有空氣。當你到了太空時,就是另外一種境界、另外一個世界了。既然你現在還在地球上,說太空上的境界幹嘛?所以,你不能現在就說“不能打妄想”“不能執著”“一切都要放下”,你能做到嗎?你現在還在地球上嘛,不可能不打妄想,不可能不執著。怎麼辦?沒有事,你可以打妄想,但是要打善的妄想、打修法的妄想。你剛開始要特別執著善法,特別執著修行,要戀戀不舍,不能有滿足。這就像在坐火箭一樣,可以迅速到達那個境界。

  叁種精進之不滿精進,就是指不能有滿足。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這一口還沒有吃完,就盯著下一口,這樣不停地、勇猛精進地學修,念完這個接著就念那個,修完這個繼續修那個。

  有的人問:“難道不要休息一下、放松一下嗎?”當然可以,但不是讓你懈怠散亂,而是讓你換個方法。比如,若學修累了,這時可以唱唱歌、跳跳舞,但是也要有正確的發心,這也是一種修行,也是在行持善法,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如果你懈怠散亂,是放松不了的,也無法調整心態。

  念佛或打坐時間長了,你可以換成磕頭、繞佛等,還可以唱唱佛歌、跳跳金剛舞,做做供養、布施,提高自己內心的覺性,喚起內心的感恩等,這都是可以的!同樣,吃飯睡覺的時候也不能懈怠,不能散亂,要保持正念啊!吃飯是在做供養、布施,這時你可以憶念自己的身體是一座圓滿的壇城,其中有無數的主尊,自己在做供養。此外,你身上也有很多衆生啊,若沒有它們,你也活不了,你吃飯的同時它們也在等著吃,你可以給它們做布施。若是能這樣提起正念、保持善念,吃飯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也是在行持善法,只是方法不同而已。睡覺也是如此,可以保持光明的境界,這樣睡覺也有意義。比如,你可以把佛或上師觀在心間發光,整個身體、整間屋子,甚至整個世界都是光明的,保持這種大光明的境界;你也可以把佛或上師觀在自己的頭上發光,照耀自己、自己的小屋乃至整個世界,然後都變成了光明。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密宗裏講的。顯宗也講了睡覺、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修,這都在前面仔細講過的。

  大家觀察一下,自己是否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很用心、很急迫?這就是歡喜。

  癸二(廣說)分叁:一、理當行善本體安樂;二、理當不餍足異熟安樂;叁、是故歡喜奉行。

  子一、理當行善本體安樂:

  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世人和普通凡夫,都希求快樂,也修快樂,但是不一定能成功,不一定能得到快樂。

  誰不想快樂啊?誰不希求快樂啊?人人都喜歡、希求快樂,也在不擇手段地修快樂。無論是成家、立業、工作等,都是爲了他們的所求——快樂。他們認爲這都是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去修快樂。他們不擇手段地想升官、發財,這些是不是快樂?不是,但是他們認爲這些是快樂。他們爲了發財不擇手段,爲了升官跟別人爭名奪利,也是很艱辛的,最後能不能成功還不好說。大人們爲了工作、生活,都在努力打拼,但是也不一定能成功。小孩子們爲了未來找到好一點的工作、擁有好一點的生活環境,學習很刻苦,但是也不確定能不能如願以償。其實,即使成功了,也都不是真正的快樂,還是會痛苦的;爲了這些暫時的利益又造下了很多惡業,將來可能還要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你可以換個思路、換個方法,不要太自私,不要單獨地去利益自己。你只爲衆生,不爲自己;去利益衆生,不要直接利益自己。這個時候,你既能得到暫時的安樂;也能得到究竟的安樂。你爲衆生、利益衆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當下就是快樂。

  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發出利他心,還沒有真正地去利益衆生。若是我們真正能爲衆生,能利益衆生的時候,身心才能真正獲得輕松、自在,這個時候才有真正的快樂,之前不會有的。即使你再有錢、再有權力,再有神通神變都一樣,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有的人說:“有錢多快樂啊,有權力多快樂啊!有的人有神通神變,經常跟我玩神通神變,多自在、多快樂啊!”其實,對我們來說,這都是誘惑,我們還是執迷不悟嘛!我們覺察不到,普通凡夫看這些都是好的,都覺得是快樂的,實際都是不好的,都是痛苦的。所以,大家要相信佛說的話啊!如果你自己去觀察,自己真正要覺悟這樣的真理,也難啊!因爲我們有業障。若是我們能一下子明白、覺察到,就不是勝義谛了,就不“妙”了。如果是我們的見聞覺知能覺察到或輕易了知的,那還叫“妙”啊?一點兒都不妙。

  當你真正能爲衆生、利益衆生的時候,所謂的輕松自在、快樂幸福就都有了,都會顯現出來。我們現在可能很難理解,更不可能覺悟這個真理。我們還要消業積福,最後才能覺察到,才能真正了知,之前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好像很明白了似的,其實是否真正明白了,自己最清楚。

  當你能爲衆生、利益衆生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快樂,既能得到暫時的安樂,也能得到究竟的安樂。否則,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也不可能得到暫時或者究竟的一切安樂。暫時的利益指人天福報,究竟的利益指聲聞、緣覺、佛叁菩提果位。如果大家真想得到安樂,就要爲衆生、利益衆生,就要放下我執我愛、自私自利,沒有其他的選擇。如果你這樣自私自利,根本無法解脫、無法圓滿,因爲這是成就最大的障礙。

  子二、理當不餍足異熟安樂:

  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餍足,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

  盡管我們開始學佛修行了,但還是在搞輪回,追求世間的福報,希求暫時的安樂。

  作爲一個學佛人、修行人,竟然還這麼害怕死,然後求健康、長壽、平安:“佛祖保佑我,觀音媽媽救救我!”這不都是搞世間嗎?很多人還想發財,還想著怎樣才能賺錢,腦子就在那轉,有的還出去買彩票,希望能中大獎。有人問:“難道學佛人不可以健康、平安,擁有一些生活上的便利啊?”可以有,但是你這樣處處求,處處貪,就是問題。當你不求、不貪的時候,才會有,而且是永恒的有。當你內心以貪欲而求的時候,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是暫時的。

  “如嗜刃上蜜”:這些世…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