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間的福報、暫時的利益,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過患嚴重。假設在特別鋒利的刀尖上粘著蜂蜜,如果你貪著它,用舌頭舔,當舌頭剛品嘗到些許甜的味道時,就會被割開。這個人是不是很愚蠢?佛菩薩們所用的這個比喻非常恰當。

  還有一個比喻,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扔石頭砸自己的頭”。小孩子們不懂事,覺得好玩,把石頭往頭上扔,當石頭掉下來時,就會砸到自己的頭,這時感覺到疼了,開始哇哇哭。沒辦法,這是自己搞的嘛。我們都是這樣,剛開始很得意似的,覺得很好啊,但是過了一會兒、過了幾天,就開始在那裏哭喊:“天塌了,地陷了,完了!”你看,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傷心,漂浮不定,這就是凡夫。其實,有什麼可高興的事?有什麼可傷心的事?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

  這兩個比喻太恰當了,你們仔細想一想。沒有人讓你煩惱,沒有人讓你痛苦,都是自尋的,都是自找的,大家可不能埋怨別人、冤枉別人啊!都是自己的問題,怨誰啊?恨誰啊?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也許你會找很多理由,這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就是自己太愚昧了!

  “貪欲無餍足”:世間的一切福報、所謂的利益,都是利益微薄、過患嚴重,如同“扔石頭砸自己的頭”一樣。在大人眼裏,扔石頭沒什麼可玩的;但是對小孩子而言,覺得好玩,結果砸中了自己,頭破流血,後果非常嚴重。

  世人也是如此,盡管後果嚴重,但是他還是貪得無厭,越有越要,越有越覺得窮,都變成了活著的餓鬼了。當你面對死亡的時候,你能得到什麼?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我們學佛修行,就可以具有暫時或者究竟的一切安樂。所謂“增上生”,就是指暫時所能獲得的人天福報、人天安樂。所謂“決定勝”,是指究竟解脫成佛這些果位。學佛修行就是獲得暫時或究竟一切安樂的因,這樣還會滿足嗎?還會有厭煩、抛棄的時候嗎?難道你還會說:“好了,現在應該可以了,現在已經夠圓滿的了……”?不會這樣的。

  有窮有盡就不是圓滿,無窮無盡才是圓滿。佛講的一切法都是圓滿的,因爲都是無始無終,無量無邊,講的都是無窮無盡,它是不變的。若是有變的,就不叫圓滿,也不叫究竟。若是這樣,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也許有些人覺得:“佛法無邊,怎麼學啊?怎麼能學會啊?”雖然佛法是無邊的,但是你的心也是無邊的,你的力量也是無邊的,所以能圓滿;若你的力量是有邊的,你就不能圓滿,你的學業也絕對不能圓滿。爲什麼說人要有自信呢?就是這個意思。你把這個道理弄明白了以後,就會知道所謂的“無上”、“無邊”,指的都是自己的心,指的就是自己,這樣能不自信嗎?

  子叁、是故歡喜奉行:

  爲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爲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當我們經過慎重考慮以後,著手去行持善法時,要保持歡喜心,而且一直要保持這種歡喜心。這樣才能善始善終,才能順利圓滿。

  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沒有保持歡喜心的狀態,就很容易半途而廢,很容易一事無成;反之,如果能一直保持歡喜的狀態,就一定能圓滿,一定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這種特別歡喜、想要去做的狀態,就好像春季正午被酷熱所逼的大象,當遇到清涼的湖泊時,它會立即進入湖中。

  當時印度最熱的季節裏,在正午太陽最毒的時候,大象身上毛少,所以忍受力弱,它被酷熱所逼,四處尋找清涼的湖泊或水流,一旦遇到了,就會不顧一切地沖入水中。這是比喻。被關在輪回牢獄的我們,每天被貪嗔癡煩惱所逼迫,時刻都渴望解脫,現在一旦遇到了學佛修行的機緣和條件,還考慮什麼啊?應該不顧一切地去學修,這樣才能圓滿。

  歡喜的狀態是很重要的,若沒有這種狀態,很難精進,很難成就。

  壬四(放舍)分二一、無力爲之暫時放舍;二、完成後徹底放舍。

  放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暫時地放舍,一種是永久地放舍。

  癸一、無力爲之暫時放舍

  身心俱疲時,暫舍爲久繼。

  這是暫時的放舍,是指我們在學法、修法的過程中,如果體力衰退、身心疲憊不堪而不具備成辦此事的能力,可以暫時放一放。

  我們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若體力實在不行,就先放一放,恢複體力;當內心特別疲憊不堪的時候,也先放一放,調節一下,緩解一下心態。這都是有必要的,這樣做並不是永久地放棄,而是暫時擱一擱、放一放,是爲了將來能更好地成辦,更好地圓滿。

  學佛修行時,好的身體和好的心情都是很重要的。若是體力實在不行,也是要保護身體的,這個時候不是要你懈怠,而是指我們可以換個方法,利用其他的方式去修持。若是身心特別疲憊、懊惱的時候,也是需要緩解、調節心態,但是這個時候也不是要你懈怠,而是可以換個方法。

  爲了將來能更好地學修,你暫時不學修這個法,這本身也是一種修行。如果有些事你可能暫時無法成辦、無法圓滿,也可以先放一放。該放下的要放下,該調節的要調節,需要換方法的要換方法。

  佛法是活潑潑的,只要你發心好、心態好,怎麼做都是修行。心裏不要有障礙:“我這樣做是不是舍法,是不是間斷傳承啊?”若是這樣想,就是給自己製造心理障礙。是不是舍棄佛法,是不是間斷傳承,主要看你的心態。若是你輕易放棄,就叫間斷傳承;自己輕易舍棄,就叫舍法。如果不是這樣,而在有必要、有意義的情況下,就不是舍法,也不叫間斷傳承。現在有的人又墮到另一邊,很執著這些,怕自己完成不了學業,心裏還有很大壓力和障礙,這也是愚癡。

  癸二、完成後徹底放舍:

  事成應盡舍,續行余善故。

  如果前面的事已經圓滿完成,想成辦後後更爲殊勝之事,這時理當舍棄前面之事。

  比如,境界是有高低層次的,小乘、大乘,顯宗、密宗,九乘次第都是以境界而分的,境界各不相同。見解、境界是要不斷提高的,當見解、境界越高時,前面那些見解、境界可能就要放舍。

  再如,修行的方法也是有次第的。前一個修法學修完畢以後,接著要學修下一個修法,這時不能對前一個修法又放不下。

  無論是境界還是一些修持的方法,當自己很熟悉時,往往會很執著,這個時候是很難放下的。現在我們很多人可能還沒有這個感覺,到時候會有的。提高境界也是不容易的,只有通過精進刻苦的修行,最後才能突破、超越,才可以提高,否則很難啊!同樣,修持方法也是如此,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這個方法不行,以這個方法很難讓自己有所提高,但還是放不下。現在我們的學修計劃安排得非常緊,不容易完成,有些人卻還執著以前念的某部經不放,結果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其實,如果你的心真正到位了,念一個就等于念一切了,修一尊就等于修一切了。爲什麼那麼執著呢?自己給自己增加壓力,自己給自己製造障礙。難道你沒有壓力嗎?你心靈上沒有障礙嗎?有!這都是自找的。

  所謂的一些境界,都是我們修道過程中的臺階,前前接後後,一級一級的像階梯一樣。你要順著這些臺階一級一級地往上走,如果不舍掉腳下的臺階,怎麼能登上更高的臺階呢?再如借船過河一樣,當你過了河以後,就要把這條船放下,不然你怎麼繼續往前走啊?很多人放不下,覺得這條船太好了,但是自己也背不動,這不是製造障礙嗎?應該放下,沒有事兒,下一條河還有船,再坐那條船過河就行了。

  如果該放的時候放不下,該舍的時候不肯舍,這都是修行的障礙,這些不叫精進。也許你自認爲自己學修沒有間斷過,這應該是精進。其實,這不是精進。該放的時候放得下,這本身就是精進的助緣,這才是精進。放舍是精進的助緣,精進是成就的根本。可見,明理很重要,有智慧很重要!若是有智慧,一切都是方便,都是成就的助緣;若是沒有智慧,一切都可能是造業。

  精進的四個助緣是信解、毅力、歡喜、放舍。若具有這四個助緣,就有精進,就能精進。如果能精進,就能證得菩提果,能解脫,能成佛。如果自己想解脫、成佛,就要精進。若是要精進,就要具足這四個助緣。若是你不具備這四個助緣,你肯定精進不起來,不會有精進的;若是不精進,肯定不會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