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的福报、暂时的利益,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过患严重。假设在特别锋利的刀尖上粘着蜂蜜,如果你贪着它,用舌头舔,当舌头刚品尝到些许甜的味道时,就会被割开。这个人是不是很愚蠢?佛菩萨们所用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当。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扔石头砸自己的头”。小孩子们不懂事,觉得好玩,把石头往头上扔,当石头掉下来时,就会砸到自己的头,这时感觉到疼了,开始哇哇哭。没办法,这是自己搞的嘛。我们都是这样,刚开始很得意似的,觉得很好啊,但是过了一会儿、过了几天,就开始在那里哭喊:“天塌了,地陷了,完了!”你看,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伤心,漂浮不定,这就是凡夫。其实,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有什么可伤心的事?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
这两个比喻太恰当了,你们仔细想一想。没有人让你烦恼,没有人让你痛苦,都是自寻的,都是自找的,大家可不能埋怨别人、冤枉别人啊!都是自己的问题,怨谁啊?恨谁啊?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也许你会找很多理由,这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就是自己太愚昧了!
“贪欲无餍足”:世间的一切福报、所谓的利益,都是利益微薄、过患严重,如同“扔石头砸自己的头”一样。在大人眼里,扔石头没什么可玩的;但是对小孩子而言,觉得好玩,结果砸中了自己,头破流血,后果非常严重。
世人也是如此,尽管后果严重,但是他还是贪得无厌,越有越要,越有越觉得穷,都变成了活着的饿鬼了。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你能得到什么?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我们学佛修行,就可以具有暂时或者究竟的一切安乐。所谓“增上生”,就是指暂时所能获得的人天福报、人天安乐。所谓“决定胜”,是指究竟解脱成佛这些果位。学佛修行就是获得暂时或究竟一切安乐的因,这样还会满足吗?还会有厌烦、抛弃的时候吗?难道你还会说:“好了,现在应该可以了,现在已经够圆满的了……”?不会这样的。
有穷有尽就不是圆满,无穷无尽才是圆满。佛讲的一切法都是圆满的,因为都是无始无终,无量无边,讲的都是无穷无尽,它是不变的。若是有变的,就不叫圆满,也不叫究竟。若是这样,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许有些人觉得:“佛法无边,怎么学啊?怎么能学会啊?”虽然佛法是无边的,但是你的心也是无边的,你的力量也是无边的,所以能圆满;若你的力量是有边的,你就不能圆满,你的学业也绝对不能圆满。为什么说人要有自信呢?就是这个意思。你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以后,就会知道所谓的“无上”、“无边”,指的都是自己的心,指的就是自己,这样能不自信吗?
子三、是故欢喜奉行: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当我们经过慎重考虑以后,着手去行持善法时,要保持欢喜心,而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欢喜心。这样才能善始善终,才能顺利圆满。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保持欢喜心的状态,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很容易一事无成;反之,如果能一直保持欢喜的状态,就一定能圆满,一定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这种特别欢喜、想要去做的状态,就好像春季正午被酷热所逼的大象,当遇到清凉的湖泊时,它会立即进入湖中。
当时印度最热的季节里,在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大象身上毛少,所以忍受力弱,它被酷热所逼,四处寻找清凉的湖泊或水流,一旦遇到了,就会不顾一切地冲入水中。这是比喻。被关在轮回牢狱的我们,每天被贪嗔痴烦恼所逼迫,时刻都渴望解脱,现在一旦遇到了学佛修行的机缘和条件,还考虑什么啊?应该不顾一切地去学修,这样才能圆满。
欢喜的状态是很重要的,若没有这种状态,很难精进,很难成就。
壬四(放舍)分二: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放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暂时地放舍,一种是永久地放舍。
癸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这是暂时的放舍,是指我们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如果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可以暂时放一放。
我们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若体力实在不行,就先放一放,恢复体力;当内心特别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先放一放,调节一下,缓解一下心态。这都是有必要的,这样做并不是永久地放弃,而是暂时搁一搁、放一放,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成办,更好地圆满。
学佛修行时,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情都是很重要的。若是体力实在不行,也是要保护身体的,这个时候不是要你懈怠,而是指我们可以换个方法,利用其他的方式去修持。若是身心特别疲惫、懊恼的时候,也是需要缓解、调节心态,但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要你懈怠,而是可以换个方法。
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学修,你暂时不学修这个法,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如果有些事你可能暂时无法成办、无法圆满,也可以先放一放。该放下的要放下,该调节的要调节,需要换方法的要换方法。
佛法是活泼泼的,只要你发心好、心态好,怎么做都是修行。心里不要有障碍:“我这样做是不是舍法,是不是间断传承啊?”若是这样想,就是给自己制造心理障碍。是不是舍弃佛法,是不是间断传承,主要看你的心态。若是你轻易放弃,就叫间断传承;自己轻易舍弃,就叫舍法。如果不是这样,而在有必要、有意义的情况下,就不是舍法,也不叫间断传承。现在有的人又堕到另一边,很执着这些,怕自己完成不了学业,心里还有很大压力和障碍,这也是愚痴。
癸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如果前面的事已经圆满完成,想成办后后更为殊胜之事,这时理当舍弃前面之事。
比如,境界是有高低层次的,小乘、大乘,显宗、密宗,九乘次第都是以境界而分的,境界各不相同。见解、境界是要不断提高的,当见解、境界越高时,前面那些见解、境界可能就要放舍。
再如,修行的方法也是有次第的。前一个修法学修完毕以后,接着要学修下一个修法,这时不能对前一个修法又放不下。
无论是境界还是一些修持的方法,当自己很熟悉时,往往会很执着,这个时候是很难放下的。现在我们很多人可能还没有这个感觉,到时候会有的。提高境界也是不容易的,只有通过精进刻苦的修行,最后才能突破、超越,才可以提高,否则很难啊!同样,修持方法也是如此,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方法不行,以这个方法很难让自己有所提高,但还是放不下。现在我们的学修计划安排得非常紧,不容易完成,有些人却还执着以前念的某部经不放,结果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其实,如果你的心真正到位了,念一个就等于念一切了,修一尊就等于修一切了。为什么那么执着呢?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难道你没有压力吗?你心灵上没有障碍吗?有!这都是自找的。
所谓的一些境界,都是我们修道过程中的台阶,前前接后后,一级一级的像阶梯一样。你要顺着这些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走,如果不舍掉脚下的台阶,怎么能登上更高的台阶呢?再如借船过河一样,当你过了河以后,就要把这条船放下,不然你怎么继续往前走啊?很多人放不下,觉得这条船太好了,但是自己也背不动,这不是制造障碍吗?应该放下,没有事儿,下一条河还有船,再坐那条船过河就行了。
如果该放的时候放不下,该舍的时候不肯舍,这都是修行的障碍,这些不叫精进。也许你自认为自己学修没有间断过,这应该是精进。其实,这不是精进。该放的时候放得下,这本身就是精进的助缘,这才是精进。放舍是精进的助缘,精进是成就的根本。可见,明理很重要,有智慧很重要!若是有智慧,一切都是方便,都是成就的助缘;若是没有智慧,一切都可能是造业。
精进的四个助缘是信解、毅力、欢喜、放舍。若具有这四个助缘,就有精进,就能精进。如果能精进,就能证得菩提果,能解脱,能成佛。如果自己想解脱、成佛,就要精进。若是要精进,就要具足这四个助缘。若是你不具备这四个助缘,你肯定精进不起来,不会有精进的;若是不精进,肯定不会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