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九)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入菩薩行論》的“靜慮品”。前面講了“精進品”。對善法、正法有強烈的希求心,就是精進。若是對正法、對善法有強烈的希求心,就能精進,就能去學修正法,學修善法。
丁四(靜慮)分叁:一、以連接方式教誡修禅;二、斷除違品;叁、謹持對治。
戊一、以連接方式教誡修禅: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禅定
靜慮也是禅定的意思。什麼是禅定?就是讓自己的心專注在一個所依、所緣上不動搖,這叫禅定。內心專注、不隨外境而動,是很重要的。雖然你有這種強烈的希求正法的心,有想修持善法或獲得成就的欲望,但若心總是散亂、漂浮不定,就不會有任何收獲,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禅定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沒有禅定的功夫,心沒有專注,所以聞法、修法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獲得聞法利益,該得到的利益都沒有得到。因爲內心不夠專注,總是散亂,雖然身在聞法的行列中,卻沒有真正聽明白,也沒有真正生起聞慧。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用心、很專注,實際上還是沒有,因爲你沒有禅定的功夫。禅定是通過修煉修出來的,而修煉也是有方法和竅訣的,通過這些方法、竅訣去修煉,最後心才能專注,才會有這種功夫,不可能誰都有這種功夫的。除了一些上上根基的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立刻就能專注或者馬上就能定下來。對一些利根者,可能是因爲他的一些因緣到了,所以心瞬間就能定下來,瞬間就能開悟,但這是極少數。
禅定或內心的專注都是通過修煉修出來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有的人說:“我心定不下來”、“我觀想觀不出來”。那是肯定的!你不去修煉,心怎麼能定下來呢?你覺得心能定下來了,實際並沒有定下來;你覺得佛、本尊已經觀出來了,其實沒有觀出來。你沒有真正見性之前,即使觀出來了,也不是真正的;你覺得自己入定了,其實沒有入定,即使入定了,也不是真正的入定。
在講禅定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這裏面講了很多修禅定的方法與竅訣。自己可以通過這些方法、竅訣去修煉,但是也不會輕易地就能修出來。即使你要修成四禅八定等屬于世間的禅定都是非常難的,更不要說要修成出世間的禅定了。
當你真正定下來時,才會發現、明了這種刹那的變化,之前我們只是說說而已。現在我們修法的時候,連這些粗大的念、五根都沒有息滅。你真正入定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都不好用了。在入定的狀態當中,外邊的聲音可能就聽不到了。但這是剛開始,還沒有真正的入定。當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都停息的時候,呼吸會很明顯,這個時候才可以觀呼吸。現在我們要觀呼吸是很難的,也觀不出來。現在所觀的呼吸也是一個粗大的呼吸,觀這個沒有多大意義。
眼耳鼻舌身不是沒有了,而是因爲太專注而覺察不到了,這叫停息。這個時候呼吸非常明顯,能感覺到呼吸。再進一步,連呼吸也感覺不到了,但不是沒有了,也是停息。這時呼吸覺察不到了,有的只是脈搏,非常明晰。再繼續修煉,最後連脈搏也覺察不到,也停息了。這個時候,刹那刹那的心才明顯。最後,連刹那心也感覺不到的時候,你的禅定功夫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了。以這種禅定才可以證悟、證得真正的菩提果。
我們現在在這兒一起修法、打坐,看著很像樣、很有修行似的,但若身邊稍微有一點點動靜,稍微有一點點聲音,我們就開始東張西望了,這就說明你沒有專注。如果你真正專注了,根本聽不到外邊的聲音。
有一則公案:一位國王來見佛陀,舍利子和目鍵連都在佛身邊。過後國王問他們,是否聽到佛陀與國王之間的談話。舍利子和目鍵連說一句也沒聽見。國王不相信:不可能吧,怎麼能不知道呢?我們就這樣面對面地說話呀,他們兩個的耳根也沒有問題,怎麼能聽不見呢?後來佛就告訴國王,他們兩個太專注了,所以沒聽見。佛陀讓國王做一個實驗:讓一個囚犯端著滿滿一缽油,在街上走一圈。告訴這個囚犯,如果在途中溢出了一滴油,就會被砍頭。國王于是沿路安排了很多跳舞者、彈樂器者,以及找他說話的人,安排了很多熱鬧的場景。當囚犯端著油在街上轉了一圈回來後,國王問他:“你在途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沒有人跟你說什麼話?”囚犯說:“沒有,我什麼也沒看到,什麼也沒聽到,也沒有人和我說什麼話。”
若是內心專注,就會這樣的。這僅僅是專注,但還沒有達到那種禅定的功夫。我們現在磕頭、修法時,看似很虔誠,但是身邊稍微有一點點動靜,就東看西看,這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大家哪怕能專注一分鍾、一秒鍾也可以,慢慢培養呗!下次就能專注兩分鍾,再下次就能專注叁分鍾了。不能總是一成不變,今天整個修法過程都是散亂的,明天也是散亂,後天還是全程散亂……過一年,過兩年,過十年,過二十年都是如此。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改變和進步的,更不可能成就。境界是要不斷提高的,這些都是要改變的。
剛開始要做到專注、入定肯定很難,但是可以讓心態稍微穩定一點兒,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慢慢練,這樣就能入定,以後時間會越來越長。尤其是我們修大圓滿正行的時候,就是要這樣修的,像老房子滴水一樣,一滴一滴往下滲,這一秒鍾安住一下,下一秒鍾再安住一下。
修大圓滿有定中修慧的,也有慧中修定的。前面所講的方法就是慧中修定,首先你對上師要生起信心,通過上師的竅訣明白心之自性,了知心的本面,然後在這個認識和了知的狀態當中安住。剛開始不可能一下子就安住很長時間,不可能很長時間地保持在那種狀態中,但是你可以像老房子滴水一般,安住一秒鍾、一分鍾……最後連成一片。
禅定的功夫是要練習才能得來的。你精進了以後要修禅定,否則是不可能解脫、成就的。
戊二(斷除違品)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身心若寂靜,散亂即不生,
故應舍世間,盡棄諸俗慮。
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不動搖,這就是禅定。我們的心爲什麼不能專注,總是動搖呢?下面就要講禅定的違品。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中”:雖然精進,但心總是散亂。散亂是禅定的違品,它是不專注的,是動搖的。盡管你能做一些布施、受持一些戒律,也能安忍、精進,但若心散亂,很快就會把這些毀壞,會令你墮落,仍然處于煩惱的利牙之間。
其實,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安忍都不能離開禅定的功夫,否則,都很難圓滿,很難成就啊!六波羅蜜都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之間都是助緣。內心散亂很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失去解脫的機會,隨時會喪失解脫之命,所以不能內心散亂。
“身心若寂靜,散亂即不生”:身要遠離愦鬧,心要遠離欲望,這叫身心寂靜。這樣就生不起散亂。
主要是心要遠離欲望,這叫心寂靜。欲望是什麼?是對世間的貪著。這又涉及到出離心,若是沒有出離心,你不可能遠離欲望。若是對世間沒有貪著,就沒有欲望了;沒有欲望了,心就寂靜了;心寂靜了,就不會散亂了,它沒有生起的余地。散亂是由欲望引起的,若是有欲望,就有散亂;若是有散亂,就沒有禅定;若沒有禅定,就會被煩惱摧毀。
之所以身要遠離愦鬧,主要是爲了心。若是心容易受到外在影響,身體就要遠離愦鬧。在寂靜處修,心容易靜下來,容易遠離欲望。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即先讓心遠離欲望,當心不受外在影響了,身體就不用遠離愦鬧了。
在顯宗,尤其是小乘中,一般是這樣的程序:先是身遠離愦鬧,然後在山洞或森林等寂靜處修煉,最後令心遠離欲望。先是身寂靜,然後是心寂靜。但是在大乘裏,尤其是密宗裏有另外的方法:若是根基好,福報大,可以通過一些方法、竅訣直接讓心斷除欲望。心遠離欲望了,身也就遠離愦鬧了。這時,雖然身不用離開愦鬧,但是已經不受愦鬧的幹擾了,不受外在的影響了。所以,修持大乘佛法,尤其是修密法,在家修行人也一樣可以解脫,一樣可以成就。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裏有很多可以直接斷除欲望的方法和竅訣。若能斷除欲望,你一樣可以在紅塵、在世間生活、工作,一樣能自在、能解脫。
顯宗,尤其是小乘修行人,沒有斷除自私自利,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利他心,沒有那種勇敢,所以怕愦鬧,怕紅塵,怕自己陷進去,怕被束縛。而大乘行者,尤其是修密宗的人,正好與之相反,他有勇氣,敢面對,敢介入,敢從中磨練、鍛煉自己。
“故應舍世間”:所謂舍掉世間,有兩層含義:第一是身離開紅塵,離開愦鬧;第二是要舍掉對世間的貪欲。這裏主要是指第二層含義。若沒有了貪欲,就無法影響和壓製你,你超越了它,就可以控製它,你可以利用它去承辦衆生的利益,它就變成方便了。當你沒有超越的時候,它是障礙、壓力。
若是心不爲外境所轉,這個時候就是大自在。我們現在被世間的瑣事所轉,心跟著它們動。很多人雖然到寺院、到山溝裏了,可以說抛棄了愦鬧,遠離了紅塵,但內心還是被煩惱束縛著,還是隨世間的瑣事搖擺著,總往山下、家裏打電話、發信息問這問那。
我們經常講出離心。出家不是身出家,而是心出家。若心沒有出家,沒有放下世間,沒有舍棄對世間的貪戀,在山上還是想著這些,這還是一樣在搞世間法嘛。若是你心裏沒有舍下世間,即使身出家,遠離了紅塵,也沒有用,所以心是很重要的。
我們爲什麼要身出家?身遠…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