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愦鬧,依止寂靜處,我們要將這一切變成助緣,通過這些助緣讓你從心裏抛棄紅塵,從心裏舍棄對世間的貪戀。否則,即使到了寺院等寂靜處,甚至剃度穿袈裟了,但若心仍然是散亂的、煩惱的,你所受的沙彌(尼)戒、比丘(尼)戒都不是別解脫戒。
主要是心,身是其次。當然,有機緣、有必要的話,可以到寺院出家修行;若是沒有這個必要,沒有這個機緣,也可以不到寺院,在世間利益身邊以及一切有緣衆生。無論你出家,還是在家,都是緣,都是有意義的。在家有在家的修行,可以了緣了債;出家有出家的修行,可以弘法利生。
“盡棄諸俗慮”:心裏不要總想著世間的這些瑣事,不要總戀戀不舍世間的這些東西。這些都是無常的、虛假的,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沒有什麼可執著的。
一切無常,都在刹那刹那當中變化。通過智慧觀察,你找不到真實存在的法,找不到一個實體。變化是很正常的,不可靠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環境變了,人心變了,一切變了,很正常!因爲都是無常的。朋友、金錢、地位、榮譽等不可靠,這很正常。該來來,該去去,該生生,該滅滅,很正常,沒有什麼。你不貪著就行了,不要當真,不要隨之動心。若你當真了,心隨之而變化、動搖,這說明你沒有放下,這叫貪著。它的變化你是控製不了的,它的虛假性你是改變不了的。它的變化、虛假性都是它的本性,若你想改變這個,就是錯的,你還沒有覺悟,你根本無法控製它。你可以通過這些緣法、利用這些顯現法做很多事情,可以承辦自他的很多利益,這叫掌握。該做的都做了,內心卻沒有動搖,一直是平靜的,一直是快樂的。
不論是順境中,還是逆境中,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內心始終是平靜的,內心始終是快樂的。這個時候,你放下了貪欲,斷除了欲望,這個遊戲很好玩。真的,這也是遊戲,但這是一種自然的遊戲,這個遊戲你很難會玩;若是你會玩這個遊戲,你完全是自在的,完全是快樂的。
己二、(廣說)分二、一、離俗世;二、棄妄念;
庚一(離俗世)分二:一、從過患角度教誡遠離愦鬧;二、從功德角度教誡依止靜處。
辛一(從過患角度教誡遠離愦鬧)分二:一、生起當斷之心;二、修持斷除之法。
壬一、生起當斷之心:
貪親愛利等,則難舍世間,
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貪親愛利等,則難舍世間”: 貪戀親友,愛著世間的利養,這本身都是對世間的欲望。舍世間就是要斷除欲望,你不斷除欲望,怎麼能舍棄世間,怎麼能放下世間呢?
貪戀是一種煩惱,它的根本是我執——人我執。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一種“我”的思想、意念,將屬于自相續的五蘊執著爲“我”。 它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生下來時就有。當你聽不懂父母說話的時候,就有我執了,就知道有“我”了。當你沒有上學,沒有受教育的時候,就知道有“我”了,這是貪戀、愛著的根。
“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心裏總惦記著,總放不下,這就是貪戀。若去掉這個“我”就行了。若是去掉這個“我”了,兒子是與我最有緣分的衆生,女兒是與我最有緣分的衆生,不是因爲是我的孩子,而是因爲都是衆生,你因此對這些有緣衆生戀戀不舍,這是好事,說明你有強烈的悲心,所以不舍他,舍不掉他。如果認爲這是“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也是貪;若是因爲他是與我最有緣分的衆生,是最需要我的衆生,因此去照顧他們、利益他們,這就是利益衆生,這是好事。
因爲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所以他的死活與你有很大的關系,他的好壞與你有很大的關系,包括他的一舉一動對你的觸動都很大,這叫執著。若不是你的家人的時候,你就沒有這種概念了,他的死活、好壞都和你沒有關系。他是你的家人的時候,你把他執著爲我的家人、我的愛人了,這叫貪戀。
愛著利養也是如此。你可以有利養,有利養沒有錯,但是不能有貪著、愛著,若不是“我”的,你可以用來方便、利益衆生。“這是我的,我要!”爲此而不擇手段。“這是我的,誰也不能碰。”爲此拼命賺錢去買房子、買車子。當房子還不屬于你的時候,沒有事,誰都可以進去,任由在裏面隨便蹦蹦跳跳,跟你沒有關系。但一旦認定“這是我的房子!”時,別人就不能隨便進了,也不能隨便蹦跳了,否則心裏就煩惱。“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要”“我的”……這都是貪愛、愛著。
“故當盡棄彼”:因此要斷除貪戀,要斷除愛著。怎麼斷?先要破除我執,放下自我。只有通過證悟無我的智慧,才可以破除我執,才可以放下自我。破除自我、放下我執的同時,貪戀、愛著就沒有了。樹根沒有了,樹枝和樹葉就長不出來。同樣,放下了自我,貪戀、愛著這些煩惱就都沒有了。
“隨智修觀行”:依智者們的教言去修,才可以舍棄貪戀、愛著。
智者們的教言是什麼?就是先破除我執,然後放下這些貪戀、愛著。但這些不是隨便想放下就能放下的,想改掉就能改掉的,想實現就能實現的。現在很多人都說得很輕松:“我是要放下,但有的時候放不下。”你要放下,很難啊!但是你有想放下的心也行。放不下是肯定的。你別總說放不下,然後就放棄不管了。如果放不下,你要想辦法啊,通過修煉你就能放下了;要不然,你肯定放不下,哪有那麼容易啊?
有時候你們這些居士想的也太簡單了:“我現在要學佛了,是不是都要放下?”然後,就什麼都不管了。說放下就能放下嗎?不可能的。有的人學佛很多年了,心裏很懊惱:“哎喲,放不下,怎麼辦啊?”發現了是好事。怎麼辦?想盡一切辦法放下。怎麼能放下?去修煉,消業積福,證悟空性、無我的真理,這樣就能放下了。
對這句偈頌也有這樣解釋的:要斷除煩惱的智者,一定要抛棄這些貪愛,抛棄對親友的貪戀、對利養的愛著。具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人叫智者。作爲智者,他有證悟無我的智慧,也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有這些智慧就可以破除我執了,也就生不起貪戀、愛著了。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只有寂止和勝觀雙運,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若只有寂止沒有勝觀不行,只有勝觀沒有寂止也不行。所以,既要有勝觀,也要有寂止。先有寂止,然後修勝觀,這是定中修慧;先有勝觀,再有寂止,這是慧中修定。寂止和勝觀必須要雙運,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
每個人的根基、意樂不同,有的人雖然沒有真正的禅定功夫,但是當下聽得很明白,然後通過一些竅訣突然明白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說見到了自性,但是僅這樣沒有用,還是要安住。這是慧中修定。先有智慧了,然後心要在這個認識當中安住,心要定下來,安住、安住,最後,當心在那樣的一個認識當中、覺性當中不動搖的時候,你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之前,明白是明白了,也得到點心性的消息,也可以說是見性了,但是沒有用,還是要安住。
接大圓滿正行竅訣的時候,有的人通過上師的竅訣,當時就了解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說認知了心的本面,這個時候上師會特意要求他閉關七天。因爲他的禅定功夫還沒有到位,這樣的狀態容易失去,所以必須要閉關至少七天,串習一下,等狀態稍微穩定了,就能隨時隨地安住了。這是一些利根者慧中修定的情況。他們先通過竅訣見性,從中安住,通過七天晝夜不停連續地修煉,刻苦、努力地修煉,這種狀態就能穩定下來,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安住。
一般情況下是定中生慧。他有禅定的功夫了,到時候真正現量見到諸法的究竟實相了,會很穩定的,很容易就能保持這種狀態。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顯宗裏強調的大多都是這樣的。
密宗裏,尤其是大圓滿法裏有慧中修定的,禅宗也是這樣的。顯宗裏也不是沒有慧中修定,但這是很少、極特殊的情況。
無論是先修定後生慧,還是先生慧後修定,歸根結底,寂止和勝觀都是要雙運的,雙運才能息滅一切煩惱,否則不可能息滅煩惱。
若是只有勝觀,沒有寂止的話,如果你能繼續保持這種狀態,也許是見性;如果你不能繼續這樣安住,就容易失去,這樣不是真正見性,都是有辯論,有說法的。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寂止和勝觀雙運,智慧和禅定雙運,雙運就是一體,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定,沒有慧,還是屬于世間,息滅不了煩惱,這樣就會造業,會在六道中輪回。世間的四禅八定都是這樣的,色界、無色界的那些衆生都是有禅定功夫的,都是有境界的,但都是屬于世間的。他們從那種狀態當中出來了以後,還要輪回,還會墮落。
想成就這種入定的狀態,一念不生,也很難做到。什麼念頭也沒有的那種狀態叫無想禅。雖然入定了,達到了那種無想禅定的狀態,沒有粗大的念頭,但這種狀態什麼也不是。還有一些有四禅八定,這和無想禅還不一樣,他們都是有狀態的,都是有覺受的,但還是屬于世間的境界。若是要達到出世間的境界,必須要有勝觀。
寂止指什麼?指四禅八定、無想禅。勝觀指什麼?指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如果沒有勝觀的攝持,都屬于世間的;若是和勝觀雙運,有勝觀的攝持,和勝觀一體,就是出世間的。
智慧只有兩種:一個是無我的智慧,一個是空性的智慧。無我有人無我和法無我。
“無我”有不同的解釋。有時候指人無我和法無我,這和雙運的大空性沒有差別;有時候指人無我,這和雙運的大空性有差別。比如說要獲得聲聞和圓覺的果位,有了人無我的智慧,就可以了。若要獲得菩薩的果位,尤其是獲得佛的果位,必須要破人我和法我,要有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雖然這時也要破“我”,但是這個“我”是“人我”和“法我”,和大空性是一個意思。
“空性”有單空和雙運的大空性。單空只能破除有邊,放下有邊,但是無法破除無邊、有無邊和非有非無邊,所以是暫時的,不究竟的。大空性是遠離四邊八戲,不墮落任何一邊,才有真正中觀的含義。
現在有很多修禅宗、修大圓滿法的人通過打坐然後安住、入定,雖然也有進入狀態的,但都沒有用,從定中出來了以後還是凡夫,煩惱依舊,習氣依舊。若是有真正的禅宗境界、真正的大圓滿境界,從定中出來的時候,應該煩惱減少了,甚至沒有了;習氣也減少了,甚至沒有了,相續應該越來越清淨了。如果從定中出來的時候,還和以前一模一樣,甚至煩惱更多,習氣更重了,這就是修偏了。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也可以先求寂止,然後通過寂止生智慧。只有先斷除對世間的貪欲,放下對世間的貪著,才可以有寂止;有寂止就能産生勝觀的境界,這樣才可以擺脫輪回,才可以獲得究竟的果位。
在座的各位要知道,解脫、成佛不是隨隨便便的,真的很難啊!但是說難也難,說快也快。尤其我們現在遇到了大圓滿法,若是自己有信心的話,雖然現在還是凡夫,可能一瞬間就變成人天的供養處,可以成爲圓滿的佛陀;雖然現在還在六道裏輪回,但是也許一瞬間就能獲得解脫,在這樣一個圓滿的清淨刹土,也就是佛的壇城裏,跟佛菩薩平起平坐,享有大自在的境界。大家要有信心,否則就難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