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九)▪P2

  ..续本文上一页离愦闹,依止寂静处,我们要将这一切变成助缘,通过这些助缘让你从心里抛弃红尘,从心里舍弃对世间的贪恋。否则,即使到了寺院等寂静处,甚至剃度穿袈裟了,但若心仍然是散乱的、烦恼的,你所受的沙弥(尼)戒、比丘(尼)戒都不是别解脱戒。

  主要是心,身是其次。当然,有机缘、有必要的话,可以到寺院出家修行;若是没有这个必要,没有这个机缘,也可以不到寺院,在世间利益身边以及一切有缘众生。无论你出家,还是在家,都是缘,都是有意义的。在家有在家的修行,可以了缘了债;出家有出家的修行,可以弘法利生。

  “尽弃诸俗虑”:心里不要总想着世间的这些琐事,不要总恋恋不舍世间的这些东西。这些都是无常的、虚假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没有什么可执着的。

  一切无常,都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通过智慧观察,你找不到真实存在的法,找不到一个实体。变化是很正常的,不可靠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环境变了,人心变了,一切变了,很正常!因为都是无常的。朋友、金钱、地位、荣誉等不可靠,这很正常。该来来,该去去,该生生,该灭灭,很正常,没有什么。你不贪着就行了,不要当真,不要随之动心。若你当真了,心随之而变化、动摇,这说明你没有放下,这叫贪着。它的变化你是控制不了的,它的虚假性你是改变不了的。它的变化、虚假性都是它的本性,若你想改变这个,就是错的,你还没有觉悟,你根本无法控制它。你可以通过这些缘法、利用这些显现法做很多事情,可以承办自他的很多利益,这叫掌握。该做的都做了,内心却没有动摇,一直是平静的,一直是快乐的。

  不论是顺境中,还是逆境中,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内心始终是平静的,内心始终是快乐的。这个时候,你放下了贪欲,断除了欲望,这个游戏很好玩。真的,这也是游戏,但这是一种自然的游戏,这个游戏你很难会玩;若是你会玩这个游戏,你完全是自在的,完全是快乐的。

  己二、(广说)分二、一、离俗世;二、弃妄念;

  庚一(离俗世)分二:一、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

  辛一(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分二:一、生起当断之心;二、修持断除之法。

  壬一、生起当断之心: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随智修观行。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 贪恋亲友,爱著世间的利养,这本身都是对世间的欲望。舍世间就是要断除欲望,你不断除欲望,怎么能舍弃世间,怎么能放下世间呢?

  贪恋是一种烦恼,它的根本是我执——人我执。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种“我”的思想、意念,将属于自相续的五蕴执着为“我”。 它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生下来时就有。当你听不懂父母说话的时候,就有我执了,就知道有“我”了。当你没有上学,没有受教育的时候,就知道有“我”了,这是贪恋、爱著的根。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心里总惦记着,总放不下,这就是贪恋。若去掉这个“我”就行了。若是去掉这个“我”了,儿子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女儿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不是因为是我的孩子,而是因为都是众生,你因此对这些有缘众生恋恋不舍,这是好事,说明你有强烈的悲心,所以不舍他,舍不掉他。如果认为这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也是贪;若是因为他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我的众生,因此去照顾他们、利益他们,这就是利益众生,这是好事。

  因为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所以他的死活与你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好坏与你有很大的关系,包括他的一举一动对你的触动都很大,这叫执着。若不是你的家人的时候,你就没有这种概念了,他的死活、好坏都和你没有关系。他是你的家人的时候,你把他执着为我的家人、我的爱人了,这叫贪恋。

  爱著利养也是如此。你可以有利养,有利养没有错,但是不能有贪著、爱著,若不是“我”的,你可以用来方便、利益众生。“这是我的,我要!”为此而不择手段。“这是我的,谁也不能碰。”为此拼命赚钱去买房子、买车子。当房子还不属于你的时候,没有事,谁都可以进去,任由在里面随便蹦蹦跳跳,跟你没有关系。但一旦认定“这是我的房子!”时,别人就不能随便进了,也不能随便蹦跳了,否则心里就烦恼。“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要”“我的”……这都是贪爱、爱著。

  “故当尽弃彼”:因此要断除贪恋,要断除爱著。怎么断?先要破除我执,放下自我。只有通过证悟无我的智慧,才可以破除我执,才可以放下自我。破除自我、放下我执的同时,贪恋、爱著就没有了。树根没有了,树枝和树叶就长不出来。同样,放下了自我,贪恋、爱著这些烦恼就都没有了。

  “随智修观行”:依智者们的教言去修,才可以舍弃贪恋、爱著。

  智者们的教言是什么?就是先破除我执,然后放下这些贪恋、爱著。但这些不是随便想放下就能放下的,想改掉就能改掉的,想实现就能实现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得很轻松:“我是要放下,但有的时候放不下。”你要放下,很难啊!但是你有想放下的心也行。放不下是肯定的。你别总说放不下,然后就放弃不管了。如果放不下,你要想办法啊,通过修炼你就能放下了;要不然,你肯定放不下,哪有那么容易啊?

  有时候你们这些居士想的也太简单了:“我现在要学佛了,是不是都要放下?”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说放下就能放下吗?不可能的。有的人学佛很多年了,心里很懊恼:“哎哟,放不下,怎么办啊?”发现了是好事。怎么办?想尽一切办法放下。怎么能放下?去修炼,消业积福,证悟空性、无我的真理,这样就能放下了。

  对这句偈颂也有这样解释的:要断除烦恼的智者,一定要抛弃这些贪爱,抛弃对亲友的贪恋、对利养的爱著。具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人叫智者。作为智者,他有证悟无我的智慧,也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有这些智慧就可以破除我执了,也就生不起贪恋、爱著了。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只有寂止和胜观双运,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若只有寂止没有胜观不行,只有胜观没有寂止也不行。所以,既要有胜观,也要有寂止。先有寂止,然后修胜观,这是定中修慧;先有胜观,再有寂止,这是慧中修定。寂止和胜观必须要双运,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

  每个人的根基、意乐不同,有的人虽然没有真正的禅定功夫,但是当下听得很明白,然后通过一些窍诀突然明白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说见到了自性,但是仅这样没有用,还是要安住。这是慧中修定。先有智慧了,然后心要在这个认识当中安住,心要定下来,安住、安住,最后,当心在那样的一个认识当中、觉性当中不动摇的时候,你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之前,明白是明白了,也得到点心性的消息,也可以说是见性了,但是没有用,还是要安住。

  接大圆满正行窍诀的时候,有的人通过上师的窍诀,当时就了解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说认知了心的本面,这个时候上师会特意要求他闭关七天。因为他的禅定功夫还没有到位,这样的状态容易失去,所以必须要闭关至少七天,串习一下,等状态稍微稳定了,就能随时随地安住了。这是一些利根者慧中修定的情况。他们先通过窍诀见性,从中安住,通过七天昼夜不停连续地修炼,刻苦、努力地修炼,这种状态就能稳定下来,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安住。

  一般情况下是定中生慧。他有禅定的功夫了,到时候真正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了,会很稳定的,很容易就能保持这种状态。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显宗里强调的大多都是这样的。

  密宗里,尤其是大圆满法里有慧中修定的,禅宗也是这样的。显宗里也不是没有慧中修定,但这是很少、极特殊的情况。

  无论是先修定后生慧,还是先生慧后修定,归根结底,寂止和胜观都是要双运的,双运才能息灭一切烦恼,否则不可能息灭烦恼。

  若是只有胜观,没有寂止的话,如果你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也许是见性;如果你不能继续这样安住,就容易失去,这样不是真正见性,都是有辩论,有说法的。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寂止和胜观双运,智慧和禅定双运,双运就是一体,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定,没有慧,还是属于世间,息灭不了烦恼,这样就会造业,会在六道中轮回。世间的四禅八定都是这样的,色界、无色界的那些众生都是有禅定功夫的,都是有境界的,但都是属于世间的。他们从那种状态当中出来了以后,还要轮回,还会堕落。

  想成就这种入定的状态,一念不生,也很难做到。什么念头也没有的那种状态叫无想禅。虽然入定了,达到了那种无想禅定的状态,没有粗大的念头,但这种状态什么也不是。还有一些有四禅八定,这和无想禅还不一样,他们都是有状态的,都是有觉受的,但还是属于世间的境界。若是要达到出世间的境界,必须要有胜观。

  寂止指什么?指四禅八定、无想禅。胜观指什么?指无我和空性的智慧。如果没有胜观的摄持,都属于世间的;若是和胜观双运,有胜观的摄持,和胜观一体,就是出世间的。

  智慧只有两种:一个是无我的智慧,一个是空性的智慧。无我有人无我和法无我。

  “无我”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候指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和双运的大空性没有差别;有时候指人无我,这和双运的大空性有差别。比如说要获得声闻和圆觉的果位,有了人无我的智慧,就可以了。若要获得菩萨的果位,尤其是获得佛的果位,必须要破人我和法我,要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虽然这时也要破“我”,但是这个“我”是“人我”和“法我”,和大空性是一个意思。

  “空性”有单空和双运的大空性。单空只能破除有边,放下有边,但是无法破除无边、有无边和非有非无边,所以是暂时的,不究竟的。大空性是远离四边八戏,不堕落任何一边,才有真正中观的含义。

  现在有很多修禅宗、修大圆满法的人通过打坐然后安住、入定,虽然也有进入状态的,但都没有用,从定中出来了以后还是凡夫,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若是有真正的禅宗境界、真正的大圆满境界,从定中出来的时候,应该烦恼减少了,甚至没有了;习气也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相续应该越来越清净了。如果从定中出来的时候,还和以前一模一样,甚至烦恼更多,习气更重了,这就是修偏了。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也可以先求寂止,然后通过寂止生智慧。只有先断除对世间的贪欲,放下对世间的贪着,才可以有寂止;有寂止就能产生胜观的境界,这样才可以摆脱轮回,才可以获得究竟的果位。

  在座的各位要知道,解脱、成佛不是随随便便的,真的很难啊!但是说难也难,说快也快。尤其我们现在遇到了大圆满法,若是自己有信心的话,虽然现在还是凡夫,可能一瞬间就变成人天的供养处,可以成为圆满的佛陀;虽然现在还在六道里轮回,但是也许一瞬间就能获得解脱,在这样一个圆满的清净刹土,也就是佛的坛城里,跟佛菩萨平起平坐,享有大自在的境界。大家要有信心,否则就难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