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P2

  ..續本文上一頁

  我們現在很固執,告訴你:“別執著,要放下啊!”有的人根本就不聽,還懷疑:“如果不執著,我怎麼生活啊?怎麼成家立業啊?”即使你不執著,也可以生活,也可以成家立業。雖然不執著,但可以認真;雖然要認真,但可以不執著。認真和執著不一樣,但在凡夫的境界,卻把認真和執著混在一起了。凡夫只有執著,沒有認真。

  你見性開悟了以後,才是認真、不執著。認真工作,認真生活,認真做事,什麼都要認真。佛也勸我們要認真,但是佛不讓我們執著。認真是成就的根本,但是執著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有的人問:“不對吧,你看某某人特別執著自己的工作,特別執著自己的事業,所以他事業做得很好啊!”世人都是這樣的無明,那種人能好嗎?看似好,實際沒有好的。他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不會有真正的幸福,也不會有真正的成就,都是暫時的、無常的,隨時都會變。如果內心裏只有痛苦,沒有快樂,即使你再有權力、財富,又有什麼用?所以,不能執著,要認真;不能放棄,要放下。如果放棄的話,就墮入一邊了。

  我們是大乘行者,是已發了菩提心的人,所以我們要認真,但不執著;要放下,但不放棄。也就是說,要以悲心和願力跟衆生接觸、利益衆生。如果你真正能認真,那就是善巧方便,也可以說是以無礙的智慧,這樣才能利益衆生、承辦衆生的解脫。這個時候,才能做到既保護了自己,又幫助了別人。

  首先要放下自私和貪婪,然後以悲心和願力去接觸衆生、利益衆生,這才叫既保護了自己,又幫助了別人,這也叫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真的,那是一種無比的快樂,也是一種無比的幸福啊!誰能真正體驗這種快樂、幸福?那是佛菩薩的境界,一般的凡夫很難達到。

  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擺脫相續中的貪心、嗔恨心,沒有辦法跟它們分離,根本的原因是無明愚癡,就是不明真相,不明真理。怎麼辦?就要明白諸法的真相,明白諸法的真理,這叫有智慧。歸根結底地說,還是要有智慧,所以說,佛法是唯一的解脫的方法,佛法是唯一的成就的方法。

  這不是自贊,更不是在吹牛。佛法就是智慧,若沒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很多大德高僧都在講,佛教和一般宗教不一樣,就是這個意思。可以說佛法是教育,但是現在的學校裏哪有這種教育啊?它是超級教育;也可以說佛法是科學,但它是超級科學。

  我認爲,佛法就是智慧,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你學佛了,卻沒有打開心量,沒有讓自己覺悟,就不是佛法了,就沒有佛法。那麼,是不是學佛人不能燒香、拜佛?不是,主要看你的發心和動機,以何種心態去燒香、拜佛。如果你把佛當神去求:“我給你燒點香,磕個頭,明天我要去買彩票,你得保佑我啊!讓我中獎啊,中500萬,到時候我還來給你燒香。”若是你有這樣的心態,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宗教了。

  佛法不是宗教,但是我們現在這些學佛人把它變成宗教了。佛法本身是教育,是智慧。我們産生貪嗔癡煩惱的根本原因是無明愚癡,不明諸法的真相、真理。如果你明白了諸法的真相、真理,這叫有智慧;有這些智慧,才可以根除根本的無明、愚癡;若是沒有無明、愚癡,就不會有貪嗔癡這些煩惱;若沒有貪嗔癡這些煩惱,就不會造業;若不造業,就不會輪回,也就不會有這些痛苦。

  真的,我這些年學修佛法,雖然很多地方做不到,自己也很慚愧,但真的是越學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因爲佛法講的都是真相,都是真理,心裏是通達無礙的。即使今天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說這一切都是假的,我也不會相信。因爲無論是佛,還是凡夫,真理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真相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別的不敢說,但無論我遇到何種情況,對佛法的這種信心是不會改變的,是不會舍棄佛法的。也許在特殊情況時,會在口頭上說舍棄,但這是嘴上說的,心裏不會舍棄的。因爲這是真相,真理,怎麼能舍棄呢?別人怎麼說都可以,說我是佛也行,說我是凡夫也可以,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無論是贊歎也好,誹謗也好,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

  所以,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不要盲目地修。先把道理搞明白,讓自己生起真正的信心,不要迷信,不要盲目接觸佛法;否則,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佛講過,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因。這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問題。就像你生病、吃藥一樣,藥本身是好的,是能治病的,但是你亂吃、亂用,不僅治不了病,可能連命都沒有了。這不是藥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

  我們學佛修行也是如此。在不了解、不太明白的時候,先放一放,明白之後再去修也不晚,這叫過程。我經常講,要有足夠的聞思,才有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說,你要清楚、明白這些道理。信心是從明理中産生的,若是不明理而盲目地信,叫迷信。佛叫我們智信、明信,沒有讓我們迷信、盲目的信。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這些所謂的親友,我們看不見的時候,總想跟他們在一起;在一起了,又覺得煩,想分開。分開了又不行,又想在一起;在一起了又不行,又得分開。在一起不行,分開也不行。這是怎麼回事?這是貪欲、貪愛造成的,也是自己的自私和貪婪造成的。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多看對方的優點,應該多感恩對方,這叫修行。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只看自己的優點,只看別人的缺點,兩人都是自私的、貪婪的,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就像火和水放在一起似的,能合得來嗎?

  若是對對方真正有恭敬:“你是對的,你有功勞,你是好的;我不好,我沒有功勞。”能反省自己就行了。兩個人在一起,若是能互相恭敬,一定會很和睦,一定會很快樂。

  反之,如果兩個凡夫俗子在一起,“我好,我對,我有功勞;你不好,你不對,你沒有功勞。”互相都是這樣自私,哪有好結果啊?

  怎麼辦?是不是兩個凡夫俗子不能在一起啊?也不是。學佛不是讓你離開家庭、抛棄家庭,佛從來不破壞別人的家庭。偉大的佛陀能做這樣的事嗎?從現在起,雙方都要改變心態、改變態度,多看對方的優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多感恩對方,多忏悔自己。這樣就行了,家也就變成極樂世界了。

  你的觀點、態度和行爲都是錯誤的,你學佛修行就是要改變思想,改變行爲,改變觀念,改變貪欲的心態。心態改變了,行爲改變了,一切就都改變了。否則,就是這樣的結果,在一起不行,不在一起也不行。看不到不行,心裏還想;看到也不行,心裏煩。沒有辦法,凡夫就是這樣的,如果看不破,放不下的話,怎麼做都一樣會煩惱、痛苦。

  有的人想逃避:“我是不是要換個家庭啊?是不是要換個對象啊?”沒有用,你是逃避不了的,無論你怎麼做,結果都差不多。因爲都是凡夫嘛。所以,這不是好的辦法,只有改變心態,才是最好的辦法。

  對一個修行人而言,更是這樣了,如果看不見就挂念,心就無法靜下來,沒法入定。所謂“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勝觀、寂止要雙運,若是要寂止的話,就要遠離貪欲。只有超越了,心才能靜下來,才能入定。如果你沒有超越凡俗,沒有放下世間的瑣事,心能靜下來,心能放下來入定嗎?不可能的。

  只有心遠離貪欲,沒有貪欲了,才有寂止。寂止就是入定、禅定。有禅定的功夫,心入定了,才能産生智慧。當你的心不隨外境動搖、心靜下來的時候,本具的光明、智慧自然就顯現了。

  現在很多人都觀想不出來,因爲你沒有放下世間的瑣事,沒有斷除貪欲,心總隨著外境,被外緣動搖,你能觀出來嗎?有的人特別執著:“我得觀出來。”觀想金剛薩垛佛時,先觀頭部,最後越觀越不清楚,一會兒頭部沒有了,一會兒可能又稍微觀出來一點點了,其實可能是想出來一點點了,就開始觀手啊、腳啊……這時頭部又沒有了,心就動了:“金剛薩垛佛怎麼沒有頭呢?”心裏害怕,再也不敢觀了。

  不是這樣進行觀想的。之所以講觀想的內容、觀想的次第,這也是爲了引導你的心,要讓你的心慢慢入定,心要定下來。若你的心定下來了,金剛薩垛佛自然就能顯現出來,這個時候是一種覺悟的狀態,也許顯現的不一定是那種戴著耳環的形象,但是你心裏很明了,認定這就是金剛薩垛佛。

  人的心就像一杯水,搖動的時候,無法照出月亮的影子;不動的時候,月亮的影子自然就顯出來了。同樣,你的心入定了,心不動的時候,金剛薩垛佛自然就顯現出來了。金剛薩垛佛也是我們講的大光明的境界,指我們的自性、本性,它不離空性,也不離光明。它是空性,但是它不是單空,它也是不離光明的。大空性顯現出來了,大光明也顯現出來了,它們是一體的。若是你的心沒有定下來,心沒有入定的時候,很難觀出來。但即使這樣,也沒有事,不要著急。有個人剛開始學佛,觀想金剛薩垛修法時,觀到大地裂開了,自己掉進去了,這時心裏就害怕了,再也不敢觀了。她問:“觀想大地裂開了,我掉到裏面去了,怎麼辦啊?”不要執著嘛,掉進去就掉進去呗,一下子掉到閻羅王的嘴裏也不要害怕,沒有事。

  如果你的心定下來、不動的時候,金剛薩垛佛才能顯現出來,大光明的境界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不要太執著這些。有的人好像觀出了一點點時,心裏就高興得不得了;一旦變成一個黑影或像魔鬼似的,心裏又害怕了……不要這樣嘛,慢慢來,什麼都有過程。主要是學佛修行一定要保持正念,保持這種平靜的心態,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大空性的境界,但這是相似的境界。這種相似的境界只是一個方法而已,通過相似的境界,可以達到真實的境界。我們不可能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去抉擇真正的大空性,這是通過修行,最後才能達到的境界。

  在任何對境當中,在任何順境、逆境當中,都能保持冷靜。我講過很多次,遇到對境的時候,先讓心態穩定下來,再理智地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修行人。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心慌意亂,不能手忙腳亂。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如果心一慌、有畏懼就難了,什麼都難了,這個時候祈禱也不一定管用,做善事也不一定管用。雖然這都不會浪費的,但是不一定直接管用。凡夫都是這樣的,不見棺材不落淚,都是臨時抱佛腳,但是這個時候很難,業力現前的時候像洪水一樣,誰也攔不住。如果自己通過佛法、通過祈禱,能改變心態,心態能保持平靜,就管用了,就能改變了。但是一般人很難做到。 很多人稍微有一點點事情,稍微有一些外緣的時候,決心就動搖了。心一動,心一亂,就不理智了,然後就犯錯誤了。

  如果你能看破、放下,無論是與這些親友在一起,還是不在一起,都是開心、快樂的,都是自利利他的。如果你沒有看破、放下,無論是在一起,還是不在一起,都是不行的,在世間活著的時候也不行,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不行,都會煩惱、痛苦。所以,只有活得安樂,死得才能安祥。

  佛法裏經常講臨終、講來世,很多人都沒有明白。其實,你能解決臨終的問題,就能解決來世的問題,同時也能解決今生的問題。這都是今生解脫、當下解脫的方法。但是,很多人真的都沒有明白。一說臨終,一說來世,就想“沒事,來得及,講的是臨終嘛,就是死的時候嘛,我還年輕呢,我還好著呢。”一說來世,就想:“來世再說嘛,今生還沒有搞明白呢。”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你想搞明白今生今世,必須得搞明白來世。說臨終、說來世,這都是爲了解決現世問題,令你當下快樂的方法。

  所謂的一些學佛修行人也不明白佛理,盲修瞎練。一講臨終重要、來世重要,就不顧今生了,這又墮落到一邊了。如果你想解決臨終、來世的問題,就要解決當下,解決現世生活中的問題,這都是相互的。

  其實,佛法講的都是一個真理。一精通一切精通,這個問題解決了,一切都解決了。說來說去,說的都是心;修來修去,修的都是心。你把心弄明白了或心態修好了,一切都OK了!之前,今生難,臨終也難,一切都難。能聽進去最好,聽不進去拉倒!沒有辦法。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如果你貪著這些衆生,就會障礙現見真實義。你不是想開悟嗎?你不是想見性嗎?放下對世間的這種貪著,就能見性,這本身就是自性啊!若是你放不下對世間的貪欲,就會障礙、遮障見性,你的自性就顯現不出來。這種貪欲、貪愛好比是空中的雲彩。若是有這些雲彩遮蔽,就無法顯現燦爛的天空,只有這些雲彩被風吹散了,天空的本面才能自然顯現。同樣,若是有對世間的貪愛,自性就顯現不出來,你沒有辦法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你貪愛、執著這些,還會毀滅厭離心,影響出離心的生起。即使你貪著有情,貪愛這些親友,最後你們還得分離啊。或者你離開他,或者他們離開你。即使你貪愛這些財物,也要或者財物離開你,或者你離開財物,沒有別的選擇。這個時候是非常痛苦的,憂愁心所逼而哀歎苦惱,但是沒有用。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自己平時只貪欲、執著世間這些東西,起早貪黑,哪有學佛修行的時間啊?你這樣做是爲了什麼?爲了生存,爲了親友。但是你能真正利益他們,讓他們開心嗎?不能。自己還會因此煩惱、痛苦,甚至造了很多惡業,將來更要墮落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樣有意義嗎?結果將毫無意義地虛度此生,浪費人身。這種人是從痛苦走向極苦。

  作爲學佛修行人,今生快樂,來世快樂,若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更是快樂,這是從快樂走向勝樂。而那些貪戀世間的人卻是以苦趨入極苦,今生也痛苦,來世更痛苦。在此處,反複強調的就是貪戀世間、貪愛親友的過患。大家要放下這種貪戀,要有這樣的心態。並非讓你放棄一切,而是讓你放下心態。放下是一種心態,就是一種覺悟的心態,就是讓你覺悟,不讓你愚癡。你覺悟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不要放棄了,這樣才能真正利益他們,才有真正的快樂。大家不要弄錯,佛沒有讓你放棄,佛讓你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貪欲,放下自私,放下虛榮,就是一種心態。。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