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寂止和勝觀雙運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勝觀主要是通過寂止産生,也可以說智慧主要是通過禅定産生。若要修禅定,身要遠離愦鬧,心要遠離貪欲。主要是心,若是沒有遠離貪欲,對世間還有貪愛,心就很難靜下來,根本不可能入定。
子二(所貪對境之過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爲所依;二、如何相應時機而交往。
醜一(耽著凡夫非爲所依)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
行爲同凡愚,必墮叁惡趣,
若入非聖境,何需近凡愚?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我們的親朋好友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他們本身也是無常的,隨時都會離開;和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是無常的,隨時都會變。今天的親人也許到明天就變成了仇人。“真常”指的是究竟的解脫,也就是涅槃;“法”指正法。我們通過正法,通過修行,可以獲得永恒的解脫,可以獲得究竟的涅槃。但是,如果你貪愛這些親友,跟他們親密接觸,跟著他們一起去造業,這樣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容易毀壞真常,也容易失去正法。
當你還沒有超越世間時,影響不了這些凡夫,而反過來會被這些凡夫影響,會受到這樣的損害。一個發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把握自己,然後再去幫助別人。如果你把握不了自己,就容易失去佛法,失去解脫的機會。爲什麼把握不了自己呢?因爲你還沒有放下貪愛,你的內心是隨著外境動的,這樣還是很難把握自己。因此,我們是要發菩提心,但是要有出離心做基礎。若是沒有出離心,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愛、貪戀,你不可能不受外在的影響,這樣你去親密接觸親友、凡夫,不但影響不了他們,反而會受他們的影響;不但感染不了他們,反而會受他們的感染。
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自己根本就沒有利益衆生的能力,還去弘法利生。這樣,在表面上看似在利益衆生,但實際上是害己害他。所以,利益衆生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要能保護自己,能放下世間,超越世間。如果你心裏能放下,內心能超越,這些世間法就影響不了你,也無法控製你,這樣你就可以去影響世間的衆生,就能利益他們。我們經常講,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心如如不動的時候,這些外境會隨著你的心動,這叫大自在。
所以,出離心很重要,此處講的也是出離心。出離心不是要我們離開世間,更不是要我們放棄世間,而是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愛,對世間沒有貪愛,不留戀世間。先有出離心,在這個基礎上發菩提心(利他心),這樣才可以真正利益衆生。菩提心有勝義谛的菩提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就是剛才講的利他心。當你能真正放下世間的福報、超越世間的時候,你所發的利他心才是無僞的,才是真實的。之前,你發菩提心要利益衆生,這個心不是真實的,因爲你還有貪欲,還有私心。所謂“私心雜念”,雜念指的就是這個貪欲。如果你對世間還有貪欲心,這個私心是斷不了的;若是有私心,這個利他心就不是真正的利他心。
很多人都沒有明白什麼是出離心。一說出離心,就覺得要離開世間、抛棄一切。其實,並非如此,斷除對世間的貪著就是出離心。在此處也讓你了解、明白這個真相,即你所貪愛、執著的親朋好友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都是不值得留戀的。只有明白了真相以後,你才能放下。當你不明白真相的時候,你是不可能放下的。你明白了真相以後,心量才能打開,心態才能平靜,這叫放下。
放下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覺悟。我們不明真相而顛倒,這就是沒有放下的心態。若是這樣,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保護自己。若是去貪愛親友,貪愛世間法,就像現在很多人一樣,雖然也想解脫,也想精進修行,但就是精進不起來,這樣無法解脫。
雖然我們學佛修行很多年了,但是煩惱依舊,習氣依舊。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沒有精進修行。爲什麼不能精進修行呢?就是因爲自己沒有斷除對世間、對親友的貪欲,受他們的影響,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我們已經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若是靠這個人身精進修行,今生就可以獲得解脫。我們可以再也不煩惱,再也不痛苦,獲得自在、解脫的境界。但是,現在因爲我們不精進,就無法解脫。
“行爲同凡愚,必墮叁惡趣”:“凡愚”指是凡夫俗子。你的行爲就跟凡夫俗子一樣了,就必定墮落叁惡道,遭受叁惡道的痛苦;你還要繼續六道輪回,遭受輪回的痛苦。
我們現在學佛,不能跟凡夫學,因爲凡夫和佛二者的思想和行爲是不同的,是兩個境界。所謂“此岸”與“彼岸”,不是指兩個地方,而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此岸指輪回,這是凡夫的境界;彼岸指的是涅槃,那是佛的境界。所以,如果你想學佛,就不能跟凡夫學,你的思想、行爲都是要改變的,要跟佛的思想、行爲一致,不能跟這些凡夫俗子的思想、行爲一樣。若是你的思想、行爲跟這些凡夫俗子一樣,一定會墮落叁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我們現在向聖者學,“聖者”指佛菩薩,我們就要像佛菩薩那樣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如果我們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就能獲得解脫,就能圓滿;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不去利益衆生的話,就無法解脫,無法圓滿,也不會有解脫的時候。
什麼叫解脫?就是不煩惱,不痛苦,永遠地解脫煩惱,解脫痛苦。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很快樂,有時候也覺得很幸福,這是不是真正的解脫?不是。當我們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的時候,心裏就覺得很快樂;家裏暫時沒有什麼煩惱的事時,就覺得很幸福。這些其實都是暫時的,現在暫時沒有事兒似的,但很快就會有事兒了;現在暫時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會失望的。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的,你必須要面對無常。所以,這些暫時的快樂都是痛苦,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有解脫了,才是永恒的不煩惱、不痛苦。那時,雖然一樣有病,但沒有病苦;雖然一樣有死,但沒有死苦。
我們的肉身就像機器,若用得時間長了,也有破舊或者壞損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解脫了,心裏就可以既不煩惱,也不痛苦。現在我們若去想這一點,可能想不到,也理解不了,這是肯定的,因爲我們現在是凡夫,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如果你真正超越了,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就能做到。
你的身體生病了,若是你不去執著,你的靈魂是不會生病的;若是你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靈魂是不會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會知道:你的靈魂像遊客,你的肉體像旅店。肉體死亡了,就如同遊客換一個旅店居住。這樣你就不會痛苦,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時候,雖然你一樣在世間,一樣跟這些人在一起,但是那個時候你不會受這些世間法的影響,你的內心裏不會有煩惱,任何時候都不會有煩惱,這叫解脫。所以我們的心靈是要超越的。
若是你跟這些凡夫俗子一樣,你的思想、行爲都受他們的影響,自己沒法改變自己,那你將來必定墮落叁惡趣,遭受叁惡趣的痛苦,你還要繼續六道輪回,遭受輪回的痛苦。
“令入非聖境,何需近凡愚”:“聖境”指佛菩薩的境界。此處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你達到了佛菩薩的境界,你就可以影響這些凡夫衆生。也可以解釋爲:如果你能依聖者的教言,就可以引導這些衆生,這樣跟他們在一起親密接觸也可以。如果自己有這個能力,不僅能把握自己,還能去幫助和利益這些衆生,這樣你跟他們接觸可以;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自己還沒有放下世間,和這些凡夫俗子親密接觸,跟他們一起造業,有什麼用呢?這樣會毀壞自己,最終得不到究竟的解脫。對一個修行人、一個智者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損失和傷害。所以,這樣做沒有什麼意義。
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不能離開世俗,也不能不接觸這些凡夫,但是自己首先要斷除貪愛,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內心,把握自己的相續,然後再以佛的教言引導他們、影響他們,這樣是可以的。
寅二(廣說)分二:一、我于彼無利;二、彼于我無利。
卯一、我于彼無利: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難取悅。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我們非常貪愛和留戀這些親友,但這些親友也許會頃刻間反目成仇,隨時會變成仇人,今天的親人或許就是明天的仇人。凡夫都是這樣的,尤其現在更是這樣,不會因爲什麼特別的理由,一瞬間就會成爲很親密的朋友,然後頃刻間也會反目成仇,密友隨時會變成仇人,今天的親人或許會成爲明天的仇人。
“喜處亦生嗔,凡夫難取悅”:對這些親友,即使你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高興、哄他們開心,這樣去付出和利益他們,但是有一天也許因爲一句話或一件小事,他們就會嗔怒,變成仇人,甚至反過來傷害你。所以,讓凡夫高興,哄凡夫開心,是非常難的。凡夫就是這樣的本性。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要跟這些凡夫接觸,這個時候心裏要有數:“我去利益他,也許他反過來就會傷害我。”這個時候你要明白,這就是凡夫的本性,所以也沒有什麼。發菩提心、真正去利益衆生是很難的一件事,但若是你明白了這個真相,你了解了凡夫的本性,也就沒有什麼了。即使他變化無常、恩將仇報,都是他的本性。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灰心,都不能舍棄衆生。所謂的親友都是無常的,現在是親人,也許一會兒就變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一起過日子,到了明天又變成仇人了。你明白了這個真相,把一切都當作一種正常的現象,這也叫放下。
他高興,還是不高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