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他開心,還是不開心,他願意理你,還是不願意理你,他對你好,還是對你不好,你都看成是一種正常現象。很正常的,本來就是無常的。這樣,任何時候你都能保持內心平靜,心裏不動搖,這也叫放下。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你對他宣說有利的正法,勸他好好信佛,勸他好好行持善法。這都是爲了他,這樣也是真正地利益他,但是他不理解,不明白,還對你生嗔恨心,甚至再也不理你,有的還反過來傷害你。他非但不接受,反而令你離開有利的正法,還說信佛是迷信,說你這樣是走火入魔等等。

  他根本不了解佛法,是他自己迷信,不是佛法迷信。現在很多人,包括學佛人都是迷信,但佛法本身不是迷信。佛法裏講的信心是從明理中産生的,你真正明白真相的時候才有信心;你不明白真相、佛理的時候,不會有真正的信心。所以,佛法也叫明信,即明明白白地信;佛法也叫智信,即有智慧地信。但若是你執著佛法,執著世間法,這叫走火入魔,是你自己走火入魔了。佛不讓你走火入魔,不讓你執著,讓你放下心態。

  有人勸你學佛,這有什麼可生氣的,有什麼不接受的?勸你學佛是讓你開智慧,難道有智慧不好嗎?你之所以會煩惱痛苦,都是沒有智慧造成的。若是有智慧,無論在哪裏,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煩惱和痛苦。若是你有智慧,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什麼條件,都不會煩惱和痛苦。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和一個百萬富翁,二者在身份上、條件上有很大的差別。但若是有智慧,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都一樣會開心、快樂;若是沒有智慧,沒有佛法,二者都一樣會煩惱、痛苦,只不過是煩惱的方式不同而已。若是有智慧,都是快樂的,都是不煩惱的,這就是解脫。解脫和物質沒有關系,解脫和身份沒有關系。若是你沒有智慧,物質再豐富也沒有用,一樣煩惱,一樣痛苦。若是你有智慧,即使物質再缺乏,甚至一無所有,也一樣會快樂。這裏面有很深的含義,佛法裏講的,真正的解脫就是這種狀態。你明白嗎?

  我們現在就是講究身份,追求物質,但是這些和解脫沒有關系,即使你有再高的身份、再多的財富也沒有用,一樣是煩惱,一樣是痛苦。那麼,學佛修行是不是不能有錢財?是不是不能有權力、地位啊?也不是。若是你有佛法、有智慧,這些錢財、權力等有也行,沒有也行;有也快樂、幸福,沒有也快樂、幸福。若是你沒有佛法,沒有智慧,無論是有這些,還是沒有這些,都一樣會煩惱、痛苦。大家真的要明白什麼叫佛法。你明白了諸法的實相真理,這叫智慧,這樣你就不會煩惱,不會痛苦。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他阻礙你學佛修行,勸你放棄佛法、放棄修行。如果你不能對他言聽計從,他就會怒氣沖沖,並因此會墮落惡趣。這都是凡夫的本性啊,凡夫俗子都是這樣的。

  那麼,作爲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應該怎麼辦?當衆生實在剛強難化、無法利益的時候,暫時離開,暫時放一放。這是不是放棄衆生、舍棄衆生,或者傷害衆生啊?不是。對這樣的衆生我們要默默地發願,跟他們結善緣,將來一定能度化他們。主要是跟衆生接上了善緣,給衆生種上了善根,他們就跑不掉了,就像上鈎的魚一樣,早晚都會撈上來。慢慢來,別著急,每個人的福報不同,根基不同,有的來得快,有的來得慢,有的可能機緣還沒有到,有的機緣已經到了。也許是一些因緣還沒有到,所以他現在不信,甚至誹謗佛法;若有一天因緣到了,也許他比我們還精進,比我們還有成就,這都是不好說的。

  卯二:彼于我無利: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複驕”:這些凡夫俗子就是這樣的,對比自己高的人就會嫉妒心大發。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對比自己強、比自己有功德的人,會産生嫉妒心。

  當我們在世間有一些成就的時候,肯定會遭到身邊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誹謗,這是正常的。因爲他們都是凡夫嘛,現在講的都是凡夫的本性,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怎麼嫉妒我呢?”“怎麼誹謗我呢?”“怎麼傷害我呢?”“怎麼來毀壞我的利益呢?”其實,這都很正常,因爲他們是凡夫。只要自己不爲這些動心,不要因此而煩惱,不去跟他們一般見識就可以了。凡夫就是這樣的,他肯定會嫉妒你的。有人嫉妒你,有人誹謗你,也說明你有一些成就,有一些提高,這樣更應該對自己生起自信,內心要自信啊!

  這些凡夫對與自己的能力、條件等各方面差不多、平起平坐的人,就開始競爭,開始對立。

  這些凡夫遇到比自己差的人,就傲慢得不得了,看不起他們、輕視他們。

  若有人看不起你、輕視你,這也是正常的,凡夫都是這樣的。這個時候你不應該生氣,不應該嗔恨,應該忏悔,還是自己福報不夠,還是自己的緣分沒有那麼好,所以應該忏悔,應該更努力。不嗔恨他,不造惡業,這叫保護自己;然後忏悔自己福報不夠、沒有功德,好好修福報。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雖然你現在沒有福報,但是可以修啊!雖然你現在沒有功德,你可以學啊!在那兒生氣、跟他造業,有什麼用?若是這樣,你跟他一樣是凡夫。他看你也是一個凡夫,也是這樣一個小心眼的人,他就更看不起你了,你就更得不到對方的尊重了。反之,若是這時你很穩重、自重,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對方自然就會恭敬你了。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凡夫都是這樣的,一聽到逆耳之語,一聽到別人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就不高興了。尤其是不能跟這些凡夫說實話,否則他肯定會生氣的,肯定會生嗔恨心的。與凡夫交往,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能得到快樂麼?

  你所接觸的人無外乎是這幾種情況:對方或者比自己高,或者跟自己平等,或者比自己低。凡夫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都是俱全的,或者他會嫉妒你,或者他就跟你競爭、攀比,或者他就看不起你,肯定逃不出這幾種情況。

  一個凡夫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有什麼可值得貪愛的?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斷除這種貪愛、貪欲。我們可以以慈悲心接觸他們,以慈悲心利益他們。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你跟這些親友等凡夫接觸、相處,必定會産生自贊毀他的過患。不僅僅他們有這樣的過患,我們都是這樣的。這裏的“他們”指的是凡夫,凡夫分普通凡夫和修行凡夫。凡夫裏也有特別有修行的,他可能正在改正或正在對治這些煩惱,所以他們偶爾犯一些這樣的錯誤也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普通凡夫,就會處處犯這樣的錯誤,會經常犯這個錯誤。

  普通凡夫都會誹謗他人、贊歎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過患。若是你想做一個智者、聖者,就應該贊歎別人,說自己的過患。要看就看自己的過患、說自己的過患;要說就說對方的優點,看對方的功德。如果你看自己的缺點,就能改正缺點,你就好了;如果你看對方的功德,就能學到這些功德和優點,這叫進步。

  凡夫只看自己的功德和優點,所以就喜歡贊歎自己,越贊歎自己就越傲慢。凡夫就愛看對方的缺點和對方的過患,所以就愛說對方的壞話,甚至誹謗對方,這種人不會有進步,不會有成就的。所以,如果你想學佛,想改變自己,就要看自己的缺點和過患、對方的功德和優點,改變自己的缺點,學習對方的功德。

  爲什麼一家人總是和不來?凡夫和凡夫在一起嘛,都是只看自己的優點,只看對方的缺點;都是只說自己的功德,只說對方的過患。這樣能和睦相處嗎?能幸福嗎?不會的。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凡夫貪愛輪回,在一起就喜歡說閑言碎語,就愛說世間的瑣事,就愛說自己家裏的這些事情,這都是不善業。你們自己看看,相互遇到了,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聊了些什麼?你們聊的都是這些世間的瑣事、自己家裏的事等,這叫閑言碎語,這是虛度光陰!

  我們的思想也是這樣的,就想沒有用的,這就是妄想;想不該想的,這叫邪念、邪見。真的,自己觀察一下,我們始終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起心動念,但是所想的基本上都是沒有用的,都是不該想的。

  現在佛讓我們斷除邪見、放下妄念。不要想不該想的,不要想沒有用的。想該想的,想有用的,這叫正知正念。不是不能有思想,不是不能有念頭,只是不要有分別,不要打妄想。我們現在都是這種邪念,都是妄想,這不是真心,這是假的。當你不打妄想、不分別的時候,真心就流露出來了,這才是真正的本面、本來的面貌。否則,都是不善事,是在造惡業。

  寅叁、攝義: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應遠凡愚。

  交往親友等他衆,只能白白地毀壞自己而已。若是你沒有正確的發心,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態,你與這些親友交往,跟這些凡夫接觸,就是傷害自己。

  也許有人說:“毀壞我沒有事,我這個人不怕傷害。只要我能利益他們、幫助他們就行。”你有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是你連自己都不能把握,怎麼能利益他們呢?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有這樣的思想和精神:“我下地獄就下地獄,我受到傷害就受到傷害,只要能利益他們,能度化他們就可以了!”對于一個發菩提心的佛子,應該有這種精神,但實際不可能有這樣的人,不可能有這樣的事。

  先把握自己,再去幫助他人;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這些是有次第的,之前是利益不了他們的。如果這個時候我利益不了他們,他們也利益不了我時,就應該先遠離。所謂“遠離”,主要是在心裏放下,這是最好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世間跟這些親友接觸。我們很多人在世間都有家人朋友,怎麼辦?自己先好好修習佛法,讓自己具有智慧。若是有智慧了,就能把握適度。跟這些人接觸、交往的時候,要把握適度。夫妻之間、父母、兒女之間也都要適度。如果你把握適度了,就能利己利他,否則就是害己害他。那麼,怎樣把握這個度?就是靠智慧,別的都沒有用。智慧是什麼?就是佛法。只要學修佛法了,就能産生智慧;只要有智慧,就能把握適度;只有把握適度,才可以自利利他。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