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寂止和胜观双运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胜观主要是通过寂止产生,也可以说智慧主要是通过禅定产生。若要修禅定,身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贪欲。主要是心,若是没有远离贪欲,对世间还有贪爱,心就很难静下来,根本不可能入定。

  子二(所贪对境之过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丑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若入非圣境,何需近凡愚?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我们的亲朋好友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他们本身也是无常的,随时都会离开;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无常的,随时都会变。今天的亲人也许到明天就变成了仇人。“真常”指的是究竟的解脱,也就是涅槃;“法”指正法。我们通过正法,通过修行,可以获得永恒的解脱,可以获得究竟的涅槃。但是,如果你贪爱这些亲友,跟他们亲密接触,跟着他们一起去造业,这样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容易毁坏真常,也容易失去正法。

  当你还没有超越世间时,影响不了这些凡夫,而反过来会被这些凡夫影响,会受到这样的损害。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把握自己,然后再去帮助别人。如果你把握不了自己,就容易失去佛法,失去解脱的机会。为什么把握不了自己呢?因为你还没有放下贪爱,你的内心是随着外境动的,这样还是很难把握自己。因此,我们是要发菩提心,但是要有出离心做基础。若是没有出离心,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爱、贪恋,你不可能不受外在的影响,这样你去亲密接触亲友、凡夫,不但影响不了他们,反而会受他们的影响;不但感染不了他们,反而会受他们的感染。

  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根本就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还去弘法利生。这样,在表面上看似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是害己害他。所以,利益众生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要能保护自己,能放下世间,超越世间。如果你心里能放下,内心能超越,这些世间法就影响不了你,也无法控制你,这样你就可以去影响世间的众生,就能利益他们。我们经常讲,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心如如不动的时候,这些外境会随着你的心动,这叫大自在。

  所以,出离心很重要,此处讲的也是出离心。出离心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更不是要我们放弃世间,而是要断除对世间的贪爱,对世间没有贪爱,不留恋世间。先有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利他心),这样才可以真正利益众生。菩提心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就是刚才讲的利他心。当你能真正放下世间的福报、超越世间的时候,你所发的利他心才是无伪的,才是真实的。之前,你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这个心不是真实的,因为你还有贪欲,还有私心。所谓“私心杂念”,杂念指的就是这个贪欲。如果你对世间还有贪欲心,这个私心是断不了的;若是有私心,这个利他心就不是真正的利他心。

  很多人都没有明白什么是出离心。一说出离心,就觉得要离开世间、抛弃一切。其实,并非如此,断除对世间的贪着就是出离心。在此处也让你了解、明白这个真相,即你所贪爱、执着的亲朋好友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都是不值得留恋的。只有明白了真相以后,你才能放下。当你不明白真相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放下的。你明白了真相以后,心量才能打开,心态才能平静,这叫放下。

  放下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觉悟。我们不明真相而颠倒,这就是没有放下的心态。若是这样,自己无法把握自己、保护自己。若是去贪爱亲友,贪爱世间法,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虽然也想解脱,也想精进修行,但就是精进不起来,这样无法解脱。

  虽然我们学佛修行很多年了,但是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没有精进修行。为什么不能精进修行呢?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断除对世间、对亲友的贪欲,受他们的影响,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若是靠这个人身精进修行,今生就可以获得解脱。我们可以再也不烦恼,再也不痛苦,获得自在、解脱的境界。但是,现在因为我们不精进,就无法解脱。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凡愚”指是凡夫俗子。你的行为就跟凡夫俗子一样了,就必定堕落三恶道,遭受三恶道的痛苦;你还要继续六道轮回,遭受轮回的痛苦。

  我们现在学佛,不能跟凡夫学,因为凡夫和佛二者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同的,是两个境界。所谓“此岸”与“彼岸”,不是指两个地方,而是两种不同的境界。此岸指轮回,这是凡夫的境界;彼岸指的是涅槃,那是佛的境界。所以,如果你想学佛,就不能跟凡夫学,你的思想、行为都是要改变的,要跟佛的思想、行为一致,不能跟这些凡夫俗子的思想、行为一样。若是你的思想、行为跟这些凡夫俗子一样,一定会堕落三恶趣,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我们现在向圣者学,“圣者”指佛菩萨,我们就要像佛菩萨那样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就能获得解脱,就能圆满;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不去利益众生的话,就无法解脱,无法圆满,也不会有解脱的时候。

  什么叫解脱?就是不烦恼,不痛苦,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很快乐,有时候也觉得很幸福,这是不是真正的解脱?不是。当我们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快乐;家里暂时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时,就觉得很幸福。这些其实都是暂时的,现在暂时没有事儿似的,但很快就会有事儿了;现在暂时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会失望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必须要面对无常。所以,这些暂时的快乐都是痛苦,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解脱了,才是永恒的不烦恼、不痛苦。那时,虽然一样有病,但没有病苦;虽然一样有死,但没有死苦。

  我们的肉身就像机器,若用得时间长了,也有破旧或者坏损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解脱了,心里就可以既不烦恼,也不痛苦。现在我们若去想这一点,可能想不到,也理解不了,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如果你真正超越了,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就能做到。

  你的身体生病了,若是你不去执着,你的灵魂是不会生病的;若是你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灵魂是不会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会知道:你的灵魂像游客,你的肉体像旅店。肉体死亡了,就如同游客换一个旅店居住。这样你就不会痛苦,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时候,虽然你一样在世间,一样跟这些人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受这些世间法的影响,你的内心里不会有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烦恼,这叫解脱。所以我们的心灵是要超越的。

  若是你跟这些凡夫俗子一样,你的思想、行为都受他们的影响,自己没法改变自己,那你将来必定堕落三恶趣,遭受三恶趣的痛苦,你还要继续六道轮回,遭受轮回的痛苦。

  “令入非圣境,何需近凡愚”:“圣境”指佛菩萨的境界。此处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达到了佛菩萨的境界,你就可以影响这些凡夫众生。也可以解释为:如果你能依圣者的教言,就可以引导这些众生,这样跟他们在一起亲密接触也可以。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不仅能把握自己,还能去帮助和利益这些众生,这样你跟他们接触可以;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自己还没有放下世间,和这些凡夫俗子亲密接触,跟他们一起造业,有什么用呢?这样会毁坏自己,最终得不到究竟的解脱。对一个修行人、一个智者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不能离开世俗,也不能不接触这些凡夫,但是自己首先要断除贪爱,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的相续,然后再以佛的教言引导他们、影响他们,这样是可以的。

  寅二(广说)分二:一、我于彼无利;二、彼于我无利。

  卯一、我于彼无利: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我们非常贪爱和留恋这些亲友,但这些亲友也许会顷刻间反目成仇,随时会变成仇人,今天的亲人或许就是明天的仇人。凡夫都是这样的,尤其现在更是这样,不会因为什么特别的理由,一瞬间就会成为很亲密的朋友,然后顷刻间也会反目成仇,密友随时会变成仇人,今天的亲人或许会成为明天的仇人。

  “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对这些亲友,即使你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高兴、哄他们开心,这样去付出和利益他们,但是有一天也许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他们就会嗔怒,变成仇人,甚至反过来伤害你。所以,让凡夫高兴,哄凡夫开心,是非常难的。凡夫就是这样的本性。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了,要跟这些凡夫接触,这个时候心里要有数:“我去利益他,也许他反过来就会伤害我。”这个时候你要明白,这就是凡夫的本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发菩提心、真正去利益众生是很难的一件事,但若是你明白了这个真相,你了解了凡夫的本性,也就没有什么了。即使他变化无常、恩将仇报,都是他的本性。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灰心,都不能舍弃众生。所谓的亲友都是无常的,现在是亲人,也许一会儿就变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一起过日子,到了明天又变成仇人了。你明白了这个真相,把一切都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也叫放下。

  他高兴,还是不高兴…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