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二)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跟親朋好友及其他衆生交往要有度,應該適度。如果你能把握適度,就不會互相傷害,甚至還能真正利益他們;若是把握不住這個度,盡管你想互相利益,結果卻是互相傷害。無論是夫妻、母女、父子或者朋友、同事等,彼此之間都是要交往的。一個小乘修行人可以遠離這些,但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不能遠離這些,更不能放棄這些。若是你跟這些人在一起或者經常交往,可能就會退失道心,甚至會失去解脫的機會。那麼,應該怎麼辦?應該把握這個度。雖然很難,但若是你能把握住了,就不會煩惱,不會痛苦,互相不會有傷害,互相不會結惡緣。

  若要把握這個度,就要有智慧。佛法是智慧,就是告訴你怎樣才能把握自己,怎樣才能幫助別人,也可以說,怎樣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利益他們、幫助他們。現在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都非常糟糕,是非常不好處理的。怎麼辦?你要學修佛法,讓自己增長智慧。只要自己有智慧了,就知道怎樣去把握,就知道怎樣去相處了。若是你自己沒有智慧,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也沒有辦法。也許有人會問:“佛陀應該有辦法吧?他有神通嘛,通過神通把我們的關系搞好就可以了。”盡管佛的神通不可思議,但是衆生自己的業力也是不可思議啊!所以,即使佛陀親自降臨,也只能教你這個方法,告訴你不要太執著,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一切都會好的。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其實,這就是方法。若是你真的能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一切都是風平浪靜的。佛講了,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心平靜了,一切都平靜了;你心清淨了,一切都清淨了。都是自己的心。若是你心態總是不穩定、執著,隨著境動,關系會越亂、越不好。

  自己好好地學修佛法,增長自己的智慧。有佛法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也就是說,只要你內心裏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即使你天天磕頭燒香、念佛誦經,但若是心沒有覺悟,內心沒有智慧,還是煩惱依舊、習氣依舊,任何問題都解決不了。“我也在學佛修行啊!”但這只是在表面上,你心裏並沒有佛法,因爲你心裏沒有智慧。有佛法就有智慧,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自己內心裏面沒有智慧,你還是沒有得到佛法,你沒有佛法。

  現在有些人講:“我已經見性了,我已經開悟了……”你有沒有開悟、見性,就看看你內心的煩惱減少了沒有。若是你內心的煩惱減少了,你肯定就開悟了,肯定就有智慧了。得一分智慧,少一分煩惱,因爲智慧是對治煩惱的。你內心裏生起智慧了,煩惱就生不起來。若是有煩惱,還是沒有智慧。若是你有佛法、有智慧,你認爲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若是你沒有佛法,沒有智慧,你認爲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

  當遇到了一些順境,稍微有一些成就的時候,自己就很得意,其實你沒有開啓智慧。你覺得這不是問題,“好啊!我成功了,我如意了,我有成就了!”其實,這都是問題,這是個很大的陷阱,它會間接地傷害你。一些逆境會直接地傷害你,而這些順境會間接地傷害你,對你來說都是傷害。若是自己執著,沒有放下,你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

  若是你有智慧,你覺得是問題的也不是問題。所以,我們解脫、成就都要靠智慧,都要靠佛法。佛法是智慧,佛是覺悟的意思。你想學佛,你就學智慧,你就學覺悟。當你的智慧圓滿、覺性圓滿時,你就成佛了。

  學佛不是要學神通,也不是要學神變。學神通神變者是神,不是佛,佛和神是要分開的。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佛有神通,但是這不是神道的那個神通,而是超越的,根本不是我們見聞覺知的範疇。見聞覺知的範疇就不是佛的神通,佛的神通叫大神通,之所以用大來形容,就是超越的意思。他超越了一切,自在了一切,他自在了,而且是大自在。

  當你的心不隨境動的時候,境就隨你的心動,這叫大自在,也是超越。所謂念不轉,業不消,也是這個意思。念轉過來了,你就自在了;念沒有轉過來,你就不自在。什麼叫不自在?就是受外在的影響,受外緣的影響。我們在遇到對境的時候,有時候高興得不得了,有時候傷心得不得了;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傷心;一會兒愛,一會兒又恨,這是不穩定的。

  當你既沒有愛,也沒有恨的時候,才有自在。有的人不明白:“不能有愛,也不能有恨,怎麼過日子,怎麼生存啊?”你所謂的那種愛是小愛,是假的。當你內心裏沒有愛和恨的時候,顯現出來的是大愛。所謂大愛無疆,這個力量不得了。

  我們對親朋好友不能有貪心和欲望,但是可以有慈心和悲心。沒有貪愛的時候,就有慈悲了。這時你可以關心他們、照顧他們,跟他們相處,但那是以慈悲心關心和照顧的,是以慈悲心交流的。慈悲心是真正無自私、無自利的,這樣你才可以感化一切,才可以了緣了債。現在有的人說得好聽:“沒事,我是了緣了債嘛……”你以這種自私的心態和行爲,無法了緣了債啊!即使你再付出、再努力,也都是“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叫輪回。

  你只有放下了貪愛,以慈悲心去關心和照顧他們、跟他們交往,才是真正毫無自私自利的,以這樣的心態和行爲才可以了緣,才可以了債,才可以了生死。所謂沒有生死,也就是指你再也不要輪回了。

  有的人也許會有疑惑:“若是不輪回,我怎麼跟這些衆生接觸?”其實,所謂不輪回,就是再也沒有業力的牽引,再也沒有煩惱的控製。你一樣可以在六道裏,你一樣可以在人間,你一樣可以跟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但是這個時候你沒有業力的牽引,沒有煩惱的控製了,你是自由的,也是自在的。

  佛菩薩在六道裏,也在人間,但他們是以悲心和願力來的,他們沒有業力的牽引,沒有煩惱的束縛。正如《普賢行願品》中雲:“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們雖然在六道裏,但不屬于輪回。你不能貪愛,但可以有慈悲,也就是無自私自利地去接觸和利益他們,這樣你就可以了緣、了債、了生死了。

  貪愛的根本是我執我愛、自私自利。若是有我執我愛,就有自私自利。比如,我們現在也關心和照顧家人,關心和照顧孩子,自認爲這是很無私的,但其實這也是自私的,因爲它的根本是我執。因爲你之所以會關心和照顧他們,是因爲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還是以“我”來帶動的,並非是因爲這是衆生,這是與我最有緣分的衆生,所以我要關心和照顧他。所以,佛說首先要破除我執,首先要放下自我。若是有我執我愛,肯定有自私自利;若是有自私自利,就叫貪愛。

  醜二:如何相應時機而交往:

  會時喜相迎,亦莫太親密,

  善系君子誼。

  

  跟這些衆生交往的時候,要保持適度。既不能過于親密,也不能對他們有怨恨。所謂不能過度親密,就是指不能特別貪愛,不能以貪愛心去接觸。所謂不能有怨恨,也就是指不能抛棄,不能舍棄這些衆生。

  我們應該以慈心和悲心跟他們接觸,保持適度。我們有一句法語:放下一切衆生是智慧,不放棄一切衆生是慈悲。若是深一點講,就是這個意思,既不是貪愛,但是也沒有抛棄、沒有舍棄。

  若是有智慧,就沒有貪愛了。所謂智慧,是指無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你若證悟了無我,證悟了空性,就沒有了人執和法執,也就沒有我執我愛了。沒有我執我愛,就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自私自利,就沒有所謂的貪愛。有智慧就沒有貪愛,不貪愛世間,不貪愛親友。

  若是沒有貪愛,會不會遠離衆生,舍棄衆生啊? 不會。不放棄一個衆生,這是慈悲心,有慈悲心還能舍棄衆生嗎?所謂慈悲心,是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一切衆生安樂。只要有慈悲心,就不會舍棄衆生。我們自己發了願:我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我要給予一切衆生安樂,真心地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就是沒有舍棄衆生。

  以上是在更深的層次上講與衆生交往的度。也可以簡單地解釋爲:人和人交往的時候,要保持適度,保持距離,不要太親密,也不要結怨恨。但是,這樣講有點太淺了。

  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應該這樣理解:既能放下一切,又能不放棄一切。不能放棄,但是要放下自私,放下貪欲。自私和貪欲是一種狹隘的心。我們之所以會處處生煩惱,處處遇到問題,就是因爲我們的心胸太狹隘了。如果你能把心量打開,把整個法界視爲自己的家,把一切衆生視爲自己的家人,以慈心和悲心去接觸衆生,跟衆生交流,就不會有這些事兒了。應該把自己的心態修煉成像大山那樣穩重,像大海那樣廣闊。

  如果大家想修行,就要修心,在一切對境當中修煉心態。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好事,都是鍛煉心態的一個良機,都是很珍貴的寶貝。不管我們遇到的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好事,因爲這是鍛煉心態的一種對境、一個良機啊!大家不是要練行爲,而是要練心態。佛法裏講了很多形式,通過這些形式來鍛煉自己的內心,來啓發自己的內心。比如,我們燒香、拜佛的時候,要提起正念,提起善念,練恭敬心、施舍心。我們給佛燒香、磕頭,就是要在心裏提起恭敬心,增長自己內心的這種恭敬。什麼是恭敬心?就是憶念對方的功德,生起歡喜心;反省自己的過患和不足,生起慚愧心。在這樣的狀態當中,我們才會有改變,才會有進步。

  我們很多人也在燒香、拜佛,但卻把佛當成神來求:“保佑我,讓我健康……”其實,不要求,求不得苦,求本身就是過失。怎麼辦?如果你提起恭敬心了,你的心態改變了,你的一切自然就順心如意,根本就不用求。當你不求的時候,心平靜下來的時候,才有所謂的加持,才能感覺到佛的能量。當你的心裏有那麼多貪欲,心那麼浮躁、紛亂的時候,你根…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