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感覺不到佛的能量。所謂佛的能量,就是萬事萬物的能量,也是自性的能量。真正的佛是自性佛,既是我們的自性,也是諸法的自性,都是一體的。當你的內心平靜下來的時候,你的佛性、能量就顯現出來了。如果你的心不定,根本覺知不到這個佛性,也根本不可能得到這個能量。我們不要求,求是不行的;我們要修,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自己要自信、勇敢,應該如是思維:“我要繼承佛的事業,我要承辦佛的事業……”以這種心態去拜佛、念佛,這才是對的。
當你自己的信念特別堅定,內心特別自信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那時,成就就在眼前。主要的問題是自己不自信,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內心的信念不堅定,總動搖,只向外求。那些向佛求、臨時抱佛腳的人都是不自信的人,若是自己自信的話,還會向外求嗎?還會向佛求保佑嗎?不會的。一切的功德、福德都是本具的,但因爲我們有業力,這些本具的福德、功德被業力遮蔽了,所以顯現不出來。什麼叫業力?心不穩定,總動搖,這就是業力。若是沒有業力的話,心能不穩定嗎?若是沒有業力的話,心能動嗎?若沒有風,草木也不會動;同樣,若沒有業力,你的心是不會動的。因爲有業力,心才會動搖、散亂;心一動搖、散亂,本具的光明、智慧、福德就無法顯現。
有的人問:“既然福德和智慧都是本具的,那我怎麼沒有福德呢?怎麼沒有功德呢?”因爲你有業力,功德、福德被業力遮蔽了。只有你真正明白了真相、真理,才會有自信,才會生起真正的信心。當你有自信的時候,還會向外求嗎?還會向佛求保佑嗎?不會的。
有的人說:“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佛有信心。”你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其實對佛也沒有信心。“怎麼沒有?!我對佛很深信啊!”你對佛並沒有深信,如果你深信佛,你就會依教奉行。但是,你依教奉行了嗎?佛說了,如果你今天生病了,這是前世殺生造業的果報,現在你要消業。但是你卻到處去算命:“我怎麼了?是不是身上有東西了?”佛說了,你身上沒有東西,就是前世造的業,現在短命多病,這是殺業的果報。如果你深信佛,真的對佛有信心,還會找算命先生嗎?還會去算命嗎?“我怎麼生病了?是不是因爲我吃得不好,是不是因爲我穿得不好?是不是因爲我工作累?跟那些有錢人比,我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和這些沒有關系,這些都只是緣,不是因。有因有緣,因緣和合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結果。那麼,因是什麼?就是你前世殺生造業了,所以導致今世生病這個果報。“現在怎麼辦?是不是要去拜拜佛、燒燒香?”不是。“我是不是應該到醫院治病?”你到醫院治病也行,但這也是一種緣,不是真正的因。如果你想抽薪止沸,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佛已經告訴你方法了,就是忏悔。若要忏悔,就要對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有追悔心:“我前世肯定造過惡業,殺害過衆生,所以今世才有生病這樣的果報。衆生平等,我不應該殺害衆生……”其次,還要有以後再也不殺生的決心。
對惡業有追悔心,叫破惡力。我們有一句法語:發現錯誤,發現自己的過患,就是開悟。它的力量很大。雖然我們口頭上都說:“忏悔,忏悔……”但是並沒有真正去認錯,沒有去發現自己的不足、毛病或缺點。發現自己的錯誤、過患,這叫開悟;發現了所有的錯誤、所有的過患,這叫徹悟;改變了自己的錯誤、毛病,這叫成就;改變了所有的毛病、錯誤,這叫圓滿。那個時候,你就成佛了。
所以,修行的過程不離忏悔,忏悔就是知錯改錯。比如“我再也不殺生了!”有這種改錯的決心,才叫忏悔。若是你真的發自內心、發自肺腑,在這樣的情況下,消業會非常快。但是你沒有相信,也沒有忏悔,還說:“我生病了,要補補身子。”然後又去殺生了,這種人即使病好了,也是暫時的,將來還會生病,還會遭受痛苦。
你沒有深信佛,因爲你沒有依教奉行啊!所以,若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佛也就沒有信心;若是對佛有信心,對自己也會有信心。
現在有些人想臨終往生:“你看我能往生嗎?”這種人也是不自信的。不自信的人就是對佛沒有信心,若是你對佛有信心,佛是無所不能的,到時候他一定能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你沒有信心,沒有深信。也許你會說:“佛是有這個能力,但是我有業障啊。”什麼叫業障?心不定,自己的內心在動搖,這就是業障。如果你內心不動搖、具足信心的時候,你就沒有業障。這時,佛到了,佛的加持力也就到了。
所以,仔細以智慧去觀察的話,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是對佛也沒有信心;對佛有具足的信心,也會對自己有信心。如果有信心,成就就在眼前;如果有信心,業障當下就消了。真的有信心,就有菩提心。就像貓出現了,老鼠就無影無蹤了;同樣,真正發出了菩提心,就不會有業障了。若真正具足信心,業障就會跑得無影無蹤。你信心不足,心總動搖,這就是業障;若心不動搖,心穩定了,有堅定的信心了,也就沒有業障了。講的時候,這些是有次第的,但是你真正開悟、成就的時候,沒有次第。在事上,一步一步有次第;在理上,則是茅塞頓開,一下就都明白了。
也許有人想:“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是無量,怎麼學啊?怎麼圓滿啊?”法門是無量的,而你心的力量也是無邊的,一精通一切精通。所以,當你能真正啓發內心的力量的時候,雖然法門無量,但是一下子就通達無礙了。雖然法門無量,但是我們的心也是無處不在的,都是一個真理、一個道理。回歸自性的時候就是一體的,講的都是一個點。主要是這個心。正因爲法門是無量的,所以可以圓滿;若是有量,就不能圓滿。這個道理也許你很難理解。
心穩定了,信念堅定了,成就就在眼前。所謂“念佛念心,修行修心”,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念佛,有些人認爲這是阿彌陀佛的相,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阿彌陀經》裏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這是不了義的說法。阿彌陀佛在哪裏?自性就是阿彌陀佛,自心就是阿彌陀佛,自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在這樣的認識當中,在這樣的覺悟當中安住,這叫念佛。你只有這樣念佛,才能達到一心不亂。
當然,若是剛開始學佛,認爲“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很遠很遠”,以這樣的見解念佛,也可以。佛爲什麼有很多不了義的說法呢?因爲衆生需要。盡管佛也在“騙”衆生,但佛是好意,沒有惡意,這叫方便語,不叫妄語。如果剛開始就告訴你,你自身是西方極樂世界,你自心是阿彌陀佛,你不會明白的,也不可能接受。所以,佛以方便語講,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有個世界叫西方極樂世界,那裏到處都是珠寶、瑪瑙、珊瑚等等。凡夫就喜歡這些,佛就這樣告訴他們。即使是瑪瑙,也不是質地堅硬的,而是很軟很軟的。那個世界有多麼多麼好,那裏有個教主叫阿彌陀佛,很莊嚴……,如是宣講,是讓衆生生歡喜心嘛。
我們有時候也給大家講一些放生的功德、念佛的功德等,也是讓衆生生歡喜心。如果你能生歡喜心,就行了。“太好了,多好啊!”這就是功德,這就是福德。雖然你放生、做布施了,但若是內心沒有歡喜心,沒有啓發內心的意樂,沒有功德。
佛法裏經常講發心。不是對方需要,不是有人讓你做,也不是佛命令你做,而是自己發心,這叫功德。這個時候,不是對方需要,而是自己需要。對方是自己種福報的良田,因此內心只有感恩,沒有傲慢。否則,就會認爲“我好,他不好。”“我施舍他,他應該感恩我。”這是錯誤的。應當如是思維:我要感恩他,因爲有他的存在,有這樣的一個對境,我才可以種福田,才能夠和這個衆生結善緣,才可以增長自己的善根,才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所以要感恩。
大家不是經常唱《感恩歌》嗎?你若是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才有感恩心,你才有資格唱《感恩歌》。“感恩幫助過我的人,感恩傷害我的人,感恩一切……”若是你真的明白了,就有感恩了,否則都是假的。有的人說:“我富裕,他貧窮,我拿東西幫助他,這個時候我還得感恩他?”這就是真正的感恩,這叫功德,這叫福德。若是你放生救了它的命,或者做布施幫助了他,卻同時增長了自己的傲慢心,“我很了不得啊,我做功德了……”功德和福德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心態是很重要的。
發心是很重要的。做功德要發心,做善事要發心,只有自己真正發心去做了,才是無怨無悔的。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産生很多的煩惱,何必呢?還不如不做,真的。我們經常講發心,你這樣發心去做,就是功德,這樣你才能增長自己的福德,你不得了了。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今年你沒有功德,明年你可以有功德;今年你沒有福德,明年你可以有福德。因爲這都是學來的,就是修來的。人都可以學功德,都可以積福德,這個本能叫佛性。你學功德、修福德,功德圓滿了,福德圓滿了,你就成佛了。你跟那塊石頭不一樣,你跟那個木棍不一樣,因爲你有佛性,因爲你有這個能力,你有這個本能,這叫佛性。那塊石頭不能學功德,也不能積累福德,所以它沒有佛性。你可以積累福德,所以你有佛性,你可以成佛。這些石頭、草木等是佛性的顯現,也不離佛性,但是不能說它們有佛性。因爲它們不能成佛,有佛性就能成佛;但它們也是佛性,因爲它們也是我們心的顯現,是我們心的幻化和遊舞,也不離佛性。因爲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都是心的顯現,一切都是心的遊舞,所以它們都是不離佛性的,都不離那種靈氣,都有靈氣,但是不能說它們有靈魂。
猶如蜂采蜜,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蜜蜂不貪戀花而從中取出花蜜,既沒有傷害花,也沒有傷害自己,很善巧地采蜜。同樣,你既要接觸衆生、利益衆生,也要不傷害自他。不…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