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入菩薩行論》。
癸二(斷除貪執外資具)分二:一、由貪生苦;二、貪境無實質。
子一、由貪生苦:
吾富受恭敬,衆人皆喜我,
若持此驕傲,殁後定生懼。
我們之所以特別希求、貪著名聞利養,是因爲我們覺得這些名聞利養都是對自己有利的。自己擁有豐厚的利養,稍有錢財或者權力,衆人因此都喜歡我,我得到了衆人的恭敬、愛戴,若是這樣,此人絕對是貢高傲慢的。若有這樣傲慢的心態,以此爲因,死後必然會生起怖畏。
我們都特別希求這些名聞利養,爲了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可以不要仁義道德,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要了,這樣不擇手段地去追求世間的福報。其實,這些名聞利養、世間的福報是福還是禍,是不好說的。若是你自己沒有放下對世間福報的貪愛,對這些世間福報有貪欲,心就被束縛了,心是不自由的,也是痛苦的,這些世間的福報就都是禍害,不是真正的福報;若是自己放下了對這些世間福報的貪愛,自己能夠超越,也就是沒有貪愛,內心就不會被束縛,這些世間的福報才是福報。
若是你真正看破、放下、超越了,就不是障礙。什麼是看破?你知道這一切都是無常的,都在刹那刹那當中變;都是虛假的,都沒有什麼實質性;都是不可靠的,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這叫看破。只有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貪欲。只有看破了,你才不會貪愛這些,才不會執著這些。
若是沒有明白無常,不知道隨時在變化,都當作恒常、永久了,這叫沒有看破。若看不破,就放不下,這樣肯定就有貪欲心,肯定就執著。你口頭說:“我不能執著,我不執著;我不能貪愛,我不貪愛。”說得輕松,哪有那麼容易?你說不執著就可以不執著了?你說不貪愛就能不貪愛了?你說放下就能放下了?不可能。
怎樣才能放下、不執著啊?你要以智慧去觀察,把它看透。
它是變化的,這個變化也是刹那刹那在變,是刹那無常,你要了知、覺悟到這個程度,才叫看破。當你以智慧徹徹底底地明白了刹那無常的時候,也就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所謂的刹那無常,其實只是一個概念而已,這已經達到空性的境界了。刹那是沒有過程的,沒有過程怎麼變呢?若是沒有變的過程也叫變,那什麼都是變的了;若是有過程,就不是刹那了。
它是虛假的。無常的都是虛假的,虛假的都是不可靠的。當你通過智慧去觀察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它的實體、本體,都是如幻如夢的,也可以說是顯而無自性的,所以是不可靠的。
如果你明白、徹底了知了諸法的事實真相和真理,這叫看破。若是能看破,就放下了;若是放下了,就不貪愛、不執著了。
在你沒有真正放下之前,錢、權,神通、神變等世間福報都是障礙。很多人都貪愛錢、權、神通、神變、財富、榮譽、對方的恭敬等這些名聞利養。比如,對方一旦恭敬自己了,心裏就很舒服;對方一旦不恭敬自己了,心裏就很不舒服。其實,這都是陷阱,都是自己的禍害。若是你對這些世間福報有貪愛、執著,你一旦擁有了這些世間福報的時候,心裏不可能沒有傲慢。有的人說:“我沒有傲慢啊,盡管有人恭敬我,但是我的心態還挺好的;雖然我得到了一些世間的福報,但是我不傲慢,我很謙虛的。”都是裝的!因爲不是要裝好人、裝君子嗎?
佛在《彌勒獅吼經》中講:“以利養恭敬、親友、施主、智者或賢者這四緣生起驕慢,則爲速墮地獄之因。”
我們特別希望對方恭敬,希望很多人恭敬自己。如果對方說話不注意,態度有點不恭敬,心裏就不舒服了。你應當思維:爲什麼要恭敬我啊?我有什麼功德啊?都是凡夫,誰恭敬誰呀?其實應該是自己要恭敬別人,不是讓別人來恭敬自己。
你爲什麼不反省自己呢?這些內容所講的對境都是我們自己,也包括我。和我一樣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若對方恭敬自己了,就會高興;對方一旦不恭敬自己了,心裏就不舒服。爲什麼當別人恭敬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裏會很得意?我們心裏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因爲你覺得:“這是我應得的,別人應該恭敬我,應該圍著我轉。”若是你沒有這樣想,即使對方不恭敬你了,你也不會有煩惱;而對方一旦恭敬你了,你心裏就會很慚愧:“對方這樣恭敬我,慚愧啊,我也沒有什麼功德……”肯定是這種心態。
當親戚、朋友都在身邊圍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裏就很高興,就會心生傲慢;一旦這些親戚朋友都離我們而去了,都不理睬我們了,我們心裏就不舒服了,又煩惱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有傲慢心。當親友圍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那麼得意,是因爲我們認爲這是應該的,這些人應該圍著我們轉。
反之,如果我們思維:我應該圍著他們轉,去感恩他們、報答他們。當親友不圍著你轉的時候,你的心裏就不會不舒服;當親友圍著你轉的時候,你的心裏肯定很慚愧:“哎喲,這些親友都是我的大恩人啊,我還沒有報答他們,本來就欠他們的,現在他們又圍著我轉,又這樣利益我,我又欠他們了,將來怎麼還啊?”應該這樣想才對。
若是有施主供奉我們,我們就會心生傲慢;若是沒有施主供奉,我們心裏就會不舒服。尤其是我們這些高高在上的出家人更是如此,若是沒有施主,可能心裏就不舒服;一旦有很多施主供養、供奉,心裏又生起傲慢心了:“我是智者,我是賢者,我是法師,我是堪布,我是出家師父,我不得了!”其實,你是法師、出家師父,又怎麼了?
通過以上四種外緣,我們很容易生起傲慢心。所謂“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 一旦生起傲慢心,就不會有功德;若是沒有功德,肯定會貪嗔癡慢疑五毒俱全;只要有五毒煩惱,就會造業;只要造業了,就要墮落,死後一定會産生恐懼,要感受痛苦。所以,當得到別人的贊歎、恭敬或一些利養的時候,不能傲慢,要對治傲慢,要感恩、恭敬對方,發這樣的心,保持這樣的心態。
我們經常說:“一切都是佛或上師給予的,一切都是衆生給予的。”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身,還擁有恭敬、供養這些福報,是因爲自己往昔修了善根,積累了福德,今生今世才有這樣的果報。這些善根和福德是通過這些衆生得到的,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怎麼積累福德?怎麼可能行持善法?不可能。所以,這些善根、福德都是衆生賜予的,我們應該感恩他們。
也許有些人認爲:“這都是我自己積累的善根、福德,怎麼是上師給的,怎麼是衆生給的呢?”表面上看是你自己積累的,但這是不究竟的,還要再進一步觀察:雖然是你自己積累的善根、福德,但若是沒有上師叁寶,你怎麼能積累善根?你怎麼會積累福德呢?若是沒有這些衆生作爲對境、福田,你怎麼積累善根?怎麼積累福德?這樣一觀察,實質上都是佛或上師賜予的,都是衆生賜予的。如果沒有上師叁寶,你不可能明白要積累福德、善根的道理,你也不會積累善根;如果沒有衆生作爲對境、福田,你也沒法種善根,沒法積累福德。
我們不僅要知道一切衆生對我們都有恩德,對一切衆生都要感恩,還要報恩:“我要回報衆生。”若是能這樣想,就發出了恭敬心、施舍心,傲慢心、貪欲也沒有了,這叫對治煩惱。
煩惱是輪回的根,我們要降伏煩惱。有些人去控製、壓製煩惱,這不是好的辦法。煩惱是控製不了、壓製不了的,不要硬壓,不要控製,否則容易發瘋。若是這樣,我們不僅不能成佛,還容易成瘋子。怎麼辦?要以智慧降伏、對治煩惱。一心不能二用,如果你有智慧了,也就沒有無明了。也可以說,心之自性就是一個,也叫一真法界。你要先覺悟,看破;有智慧了,根本不用控製,也不用壓伏,煩惱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同沒有樹根,就長不出來樹枝和樹葉一樣。因爲煩惱的根本是無明,只要你有智慧、不無明了,就沒有煩惱了,也就不會造業了。
如果對世間福報有貪欲,就有傲慢。我們經常說不能貪愛,不能傲慢,但誰能做到?怎麼辦?剛才所講的就是對治的方法,即要提起正念,提起這種覺悟的心態。
故汝愚癡意,無論貪何物,
定感苦果報,千倍所貪得。
故智不應貪,貪生叁途怖。
如果你無明愚癡,貪愛名聞利養和世間的福報,並且不擇手段地去爭取,即使暫時得到了一些名聞利養和世間的福報,但是將來要遭受的苦果是現在所得利養的成千上萬倍,利益小,傷害大。智者對一切都無所貪執,因爲貪著會令我們墮落叁惡趣,感受叁惡趣的痛苦。
現在很多世人都是以貪著去獲取世間的名聞利養等福報。有的人辛苦奔波了一輩子,最終一事無成、一無所有,這是咎由自取!有些人也許得到了一點名聞利養等世間的福報,成爲所謂的“成功人士”“大富翁”,但是他內心裏會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幸福?不會有的。世人卻都覺得他很了不起,很有福報。其實,這樣會讓你産生貪欲心和傲慢心,也會生起其他煩惱。你在獲取世間名聞利養的過程中造了很多惡業,將來要墮落,在惡趣裏所感受的這些果報是你當時享受的成千上萬倍。
比如,你今天爲了補自己的身體而殺了一條魚吃,僅僅在幾分鍾內滿足了口腹之欲,就幾分鍾的味道、幾分鍾的感覺,這個利益太小了。這是以貪心殺生的,其異熟果是要墮落惡趣、轉生餓鬼,在餓鬼道裏要遭受饑渴的痛苦,在幾百年幾千年當中連飲食的名字都聽不到,還要遭受各種各樣的痛苦。我們講過內障餓鬼、外障餓鬼、特障餓鬼等,他們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除此異熟果報外,即使最後有機緣投生爲人了,還要感受等流果,即短命多病,殺害一條命至…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