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前文講了身要遠離愦鬧,依止寂靜處。要對寂靜處生起歡喜心,就要了解住在鬧市的過患和寂靜處的功德。
住在鬧市區,修行就會受影響,受到幹擾。了解了鬧市的這些過患,才會對鬧市、對世俗間生起真正的厭離之心。若是不去了解、思維這些過患,不可能生起厭離心,這樣永遠都不能遠離鬧市,遠離世俗。
能依止寂靜處,就能生起禅定。思維寂靜處的這些功德,才會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心,才會依止寂靜處,才能真正依止寂靜處。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心,然後自己能夠依止,這樣才是真正的依止寂靜處。若是對寂靜處沒有生起歡喜心,也不知道依止寂靜處有何種意義和功德,雖然身在寂靜處,但是心不寂靜,也沒有意義。若是對寂靜處生起真實無僞的歡喜心,以這種心態去依止,這些欲望、所謂的妄念自然就會息滅,心相續中自然就會生起禅定的功德。
前面講了身寂靜和心寂靜,心寂靜是最重要的。若是心寂靜,即使身沒有離開鬧市,但一定能成就。若是心不寂靜,即使身在寂靜處,但仍然會有很多妄想、欲望,這樣不會有真正的修行或成就。
若要心寂靜,首先就要斷除欲望,放下妄念。妄念越少,內心越寂靜。
庚二(棄妄念)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盡棄俗慮已,吾心當專一,
爲令入等至,製惑而精進。
心除了思維善法以外放下一切,只是一心一意千方百計使我的菩提心增上,爲了以寂止入定、以勝觀調柔而精進。
書上講“心除了思維善法外,要放下一切”;我們也有一句法語:“除了學佛修行,世間的一切都要放下。”這二者是一個意思。
除了提起善念,保持善念,除了行善,除了學佛修行,其他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會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這個意思。
若是你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這本身就是學佛修行,最終能解脫,能圓滿。我們爲什麼要生活?爲什麼要工作?就是爲了解脫,爲了圓滿。若是你離開了學佛修行,就是你離開了正知正見,離開了佛法、智慧,這樣生活、工作不會快樂,也不會圓滿。這樣生活、工作,都是沒有意義的,可以說是造業,也可以說是搞輪回,給自己帶來的只有痛苦和煩惱。
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各有各的生活、工作。作爲出家人,弘法利生是我們的工作。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都不能離開佛法,離開智慧,這樣才能達到目的,才能實現願望,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這樣才是快樂的。
我們現在之所以煩惱,痛苦,就是因爲我們不會生活,不會工作。若是會生活、工作,結果肯定都是圓滿的;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工作,所以結果就是煩惱的,是不圓滿的。如果你離開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沒有意義了,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離學佛、修行,學佛、修行不離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沒有學佛,沒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學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離開了佛法,離開了智慧,你不會生活,不會工作,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生活、工作不離學佛、修行,學佛、修行不離生活、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體的。這就是佛法裏經常講的二谛雙運。
所謂二谛雙運的真理,通俗易懂地講解,就是生活、工作不離學佛、修行,學佛、修行不離生活、工作,二者說一也是一,說二也是二。我們講“二谛雙運”的時候,講到空分、現分或明分,這時是兩個,但空性不離顯現,顯現不離空性,顯現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顯現,這叫二谛雙運。同樣,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學佛、修行,學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若是二者脫節了,沒有圓融,這叫造業,也叫輪回。若是二者沒有脫節,能夠圓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煩惱的,輪回是煩惱的,這是差別。煩惱即輪回,涅槃即無煩惱,息滅一切煩惱是涅槃,有煩惱就有輪回。若二谛分開了,就是分別、執著,煩惱就是這樣引起的;若二谛能雙運,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心除了思維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說,除了學佛修行,其他世間的這些都隨緣。隨緣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隨緣,都是一個意思。
這裏可能還有這樣的疑惑:“既然說除了思維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麼這個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實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沒有放下的時候,沒有真正的善法。
“除了學佛、修行,一切都要隨緣”,也是如此來理解。難道學佛、修行就不能隨緣了?不是,學佛、修行本身就是隨緣。若是你不隨緣,就不叫真正的學佛;你不隨緣,也不叫真正的修行。
偈頌中講“盡棄俗慮已”,所謂俗慮,也就是妄想。什麼叫妄想?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想現在的事。其實憶念、想本身沒有錯,但若是沒有放下分別、執著,這才是錯,這都叫妄念,都是沒有用的。因爲一切法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都離不開因緣和合的真相。一切法都沒有實質性,這就是因緣和合。比如,十個人聚在一起而成“團”,當這十個人散開時,就沒有“團”了。所以,“團”只是我們以自己的分別念假立的而已。一切法都是如此,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沒有實質性的,都是無常的,都在刹那刹那當中變化,實際上不存在。所以,你去分別、執著過去的事、現在的事和未來的事,都是多余的,這叫妄想。
我們可以向內觀察自己:我們的思想沒有停留過,我們的意念也沒有停止過,它們都在想什麼?就是東想西想,胡思亂想,都是妄想;想什麼都想不透、想不明白,只是瞎想;看什麼都沒有看透,只是在那兒瞎評論。
不要增加自己的分別念,不要增加妄念,大家應該去尋找真相、真理。只有找到了真相,明白了真理,內心才能專注。什麼叫轉識成智?當你明白真相、真理時,意識就會變成智慧,盡管這個時候也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但這是“智”,不是“識”,成爲智慧了。之所以這樣說,因爲這個時候不會再迷惑了,你已經明白了真相、真理,心裏有正知正見,這些都是智慧。很多人都認爲,這個時候,思想和情緒是不是都不能有了?不可能沒有。有大海就有波浪,但是沒有事,大海不影響波浪,波浪不影響大海。有大海、波浪,這都是正常的。大海、波浪二者說一也是一,說二也是二。這是比喻,說明有心就有心的作用,但是這個時候,轉識成智了。
有些禅宗的大師們講:“不知道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人。”這種狀態似乎如同傻子一樣,其實不是,這是不執著任何東西的意思。如果什麼也不知道,那就不是成佛,而是成傻子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成就的狀態怎麼能是這樣的呢?若什麼也不知道,不知道吃飯,不知道睡覺,也不知道走路……哪有這樣的佛?
自己以寂止入定,以勝觀調柔,精進修行,這是最重要的。我經常跟大家講:學佛是最重要的,修行是最重要的,應該把學佛修行放在首位。這樣一說,看似生活不重要,工作不重要,其實不是這個意思。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不離開佛法,不離開智慧,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才可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才能對治煩惱,解脫煩惱。你看,佛法重要吧!
很多人都不明白這點,一聽說“學佛、修行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就又開始有偏見了:“那是不是不能生活了?是不是不能工作了?”不是這個意思。
學佛修行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無論在山上,還是在山下,無論是在家修行人,還是出家修行人,若是沒有修行,沒有智慧的話,都是煩惱、痛苦的;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話,都是快樂的,都能圓滿。若是自己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即使剃度出家了,內心裏仍然充滿了煩惱,充滿了痛苦。即使身在這樣一個清淨的道場裏,本應無憂無慮,但還是在自尋煩惱,自找痛苦。若是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在哪裏都一樣煩惱、痛苦;若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在哪裏都一樣快樂、圓滿。所以,無論在何處,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學佛修行。
學佛修行是什麼意思?就是不離佛法,不離智慧的意思。若離開了佛法,離開了智慧,就沒有所謂的學佛修行。真正的學佛修行是叁門不離佛法,不離智慧,尤其是內心。身和語是隨心的。若心裏有佛法、智慧,你的行爲也是佛法,也是智慧的,你的行爲不會造業,也不會犯戒。若是你心裏沒有佛法,沒有智慧,即使行爲上很精進,也沒有用,實際上也都是造業的。
現在有的人表面上很精進,也很精通佛理,但是一會兒對這個人嫉妒,一會兒又對那個人傲慢,內心裏充滿了煩惱和痛苦。若內心有嫉妒心、傲慢心,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因爲有煩惱的控製和束縛。猶如一個人被關在牢獄裏,手和腳都被綁起來了,雖然沒有對他做其他的什麼事情,但是對他來說,這本身就是痛苦。
主要是心,內心裏要有佛法,有智慧。也就是說,你的內心、觀點、見解和世人都應該是相反的,你不能以世俗的眼光或者分別心去看事、做事,因爲這都是錯誤的。
比如,世間人會想:“我有病的時候,希望身邊有人照顧。”而修行人則會希望:“這時身邊沒有人照顧才好。” 大家好好觀察、觀察自己:假設今天你生大病了,自己希望身邊有人照顧,還是沒有人照顧?假設你今天就要離開這個世界,即將面對死亡了,自己希望可愛的兒子、女兒以及親朋好友在身邊,還是不在身邊?大家好好觀察、觀察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現在爲什麼很多人都不敢出家呢?就是擔心:萬一有病了,沒有人照顧怎麼辦?其實,…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