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所以,他沒有任何患得患失,很自由,很自在。這些財富能束縛他嗎?不可能的!善根是自己積累的,福德是自己積累的,都儲存在阿賴耶當中。這些是恒時隨著自己的,跑不掉,沒法放棄,沒法抛棄。他知道這個真理,所以不會痛苦。一屋子的黃金對他來說就是一屋子牛糞,他會留戀嗎?他會放不下嗎?如果我們撿了一屋子的牛糞,你會留戀它嗎?不會的。一屋子的黃金就像一屋子的牛糞,什麼意思?在他的境界裏,不會有任何的障礙。所以,他也沒有失財的痛苦。
他利用世間的這些福報等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拿這些來誘惑衆生,因爲衆生需要誘惑。但這也是爲了度化、接引衆生,沒辦法,只能用這些方法了。現在,衆生要依止上師,往往是誰的名氣大就跟隨誰,誰的勢力大就崇拜誰:“哎呦!這個上師不得了啊,身邊有那麼多弟子!”“這個上師不得了啊,有那麼大的勢力!”否則,他能跟隨、能崇拜嗎?不可能!善知識再有功德也沒有用,也利益不了他們。所以,善知識搞名氣,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因爲衆生需要這些,要誘惑衆生嘛!
那麼,這樣是不是傷害衆生啊?不是!佛四十多年中一直在“欺騙”衆生,爲了度化衆生,不“欺騙”衆生不行。有時候說實話或者說真理,衆生不明白,所以只能跟衆生說方便語“欺騙”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接引衆生、度化衆生。我們也是這樣,小孩子在那兒哭,實在沒辦法了,就拿一塊糖哄一哄,孩子就不哭了。我們只能用這種辦法,沒有別的辦法。
成就者沒有貪欲,沒有貪戀,所以沒有積財、守財、失財的苦。爲什麼凡夫有這些苦呢?因爲對世間有貪欲。苦是由貪欲、貪戀導致的。若是沒有貪欲,不貪戀,就可以把財富用來玩玩。
“應知財多禍”:現在,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衆生都很羨慕名人、世間的富翁、大財主、大老板。我們沒法衡量這些富人的內心。若是他們真正看破、放下了,是個成就者,有這些福報也沒有什麼;否則,這些都是禍。
這些福報是禍,還是福,取決于內心。若是心裏沒有放下,就是禍,不是福;若是內心裏放下了,就是福,不是禍。沒有看破、放下之前,有錢財、權力、名氣、榮譽、神通、神變等都是禍害。它們會障礙你的解脫,會給你的今生來世帶來很多的災難與痛苦,難道還不是禍嗎?
真正的清福帶來的是快樂,帶來的是幸福,帶來的是方便,帶來的是圓滿,不可能給你帶來煩惱,也不可能給你帶來痛苦。雖然你很有錢,很有權,有神通、神變,但是這些給你帶來的是煩惱痛苦、災難傷害,這說明這些福報都不是福,而是禍!真的,大家能不能清醒、清醒?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我們這些人裏也有崇拜明星的,也有崇拜富翁、大老板的。一聽說他有錢,是個大老板,就很喜歡,都願意接近;一聽說他是個窮光蛋,是個一無所有的人,都不喜歡接近。這就說明,你還是貪戀世間的財富,內心還是散亂的。這樣的心態離解脫痛苦相差甚遠,可以說遙遙無期,不可能解脫,也不會有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的機會。
寅叁、以比喻說明過患:
我們貪戀世間的利益,貪人,貪財,有什麼過患呢?
貪欲生衆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
爲了求得世間的利益,爲了得到一個人或一筆錢而去奔忙,即使得到了,也是傷害大,利益小,甚至說幾乎沒有利益。這種因追逐利益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特別大,難以想象。比如拉車的牲畜拼命地勞作,得到的只是幾口草料。當它拉車疾馳時,看見路邊有新鮮的草,就想吃一口,結果卻被壓死了。僅僅爲了一口草料,卻搭上了性命,值得嗎?!這是個比喻,就是說明利小害大。利小,就是一口草料;害大,草還沒有呑下去,性命卻沒有了。
每個衆生都一樣,自己的生命也是最珍貴、最難得的。但是,你因貪欲,爲了世間的利益,就這樣把性命搭進去了,連解脫的機會都失去了。再說,以貪欲獲取世間的利益,只有苦,沒有樂,只有害,沒有利。即使有了所謂的利益,也就是一時的感覺,爲了這點蠅頭小利,連自己解脫的機會都失去了,讓自己永遠在輪回的苦海中遭受痛苦,真是不值得啊!
我小時候聽《入行論》時就有這種觸動,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感觸最深。
寅四、空耗暇滿: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
爲彼勤苦衆,竟毀暇滿身。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世間人認爲,結婚、生子等是人生大事。其實,這種輕而易舉可以辦到的微薄之利,即使讓牲口來辦,也不成問題。結婚、生孩子誰不能啊?連畜生都能辦到,馬、牛、蒼蠅、蚊子等也會做這些事情。
什麼是人生大事?難道結個婚、生個孩子有這麼重要嗎?有些動物更能生孩子。我們還覺得自己跟它們不一樣:“我天天吃大魚大肉,住高樓大廈……”其實,在動物的世界裏面沒有這些概念,它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們也不知道什麼叫高樓大廈,對它們來說,森林、山林就是高樓大廈;它們所吃的也是“大魚大肉”。可見,世間的這些利益連畜生都能辦得到。
“爲彼勤苦衆,竟毀暇滿身”:我們講人身難得的時候說,能修行,能解脫,能成佛,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但是,你爲了獲取世間的利益、世間的福報,不去學佛修行,這樣就失去了解脫的機會,失去了成佛的機會。
學佛修行首先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不能爲了世間的利益而奔波。你既貪戀世間,還想獲得解脫;邊搞世間的利益,邊想學佛,腳踏兩只船,這是不可能的。最終,暇滿的人身就會被白白地浪費了。
寅五、痛苦無義:
諸欲終壞滅,貪彼易墮獄,
爲此瞬息樂,須久曆艱困。
欲望之本體必將壞滅。若還有欲望的話,會使人墮落地獄等惡趣,有無量過患。爲了瞬間的安樂,使自己恒時飽經痛苦的折磨和莫大的艱辛,承受這麼嚴重的後果。
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
我們爲了世間的利益付出了很多,如果把這份艱辛的千百萬分之一用在修持正法上,一定能成就,即身成佛都沒有問題,或者說早就成佛了,早就圓滿了。
我們爲了貪欲去追求世間的利益,在這個過程當中所遭受的痛苦,要比行菩提道的菩薩所遭受的痛苦大得多。行菩提道的菩薩要成就佛圓滿的果位,這個過程是艱難的,要遭受一些痛苦和折磨,但是凡愚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爲了承辦世間的利益所遭受的痛苦比前者大得多,時間也比前者漫長。
無始劫以來,我們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遭受了無數痛苦。若是現在我們再不利用人身,不去承辦解脫,還要繼續輪回,還要不斷地遭受痛苦。反之,若我們真正能發菩提心,能精進修行,成就沒有那麼難。比如說我們修大圓滿法,上等的可以即身成佛,當下圓滿;中等的在臨終,中陰界時能圓滿;下等的不過七世就能解脫,能夠圓滿,時間很短。我們現在修持的大圓滿法是無勤而成就之法,不用經曆那麼多艱辛苦難,很容易、很輕松就能圓滿。
寅六、痛苦無法比擬:
思維地獄苦,始知諸欲患,
非毒兵器火,險地所能擬。
貪欲給自己帶來的災難和過患是非常嚴重的,是不可想象的,並非兵刃、毒害、烈火、險地以及怨敵等傷害能比擬的。
在人的一生中,被烈火焚燒,被刀斷頭、砍斷四肢,被人下毒毒死,行走險地,被怨敵加害,這些可能都是極大的傷害。但是,這些傷害都沒有辦法跟貪欲給自己帶來的災難和傷害相比。欲望所帶來的災難和傷害不只是今生,還有來世,它會讓你出脫無期。這些傷害誰能做得到?只有欲望和貪心能做得到,其他任何敵人、任何災難都沒有辦法做得到。
大家要徹底斷除貪欲,不能貪戀世間。在座的各位已經上山出家了,應該跟紅塵徹底分割,不要再去想這些,不要總尋思這些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