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經行念佛須知
(常善法師撰)
一. 入壇准備
1、具佛法正知見,知一切境如幻。
2、填寫《般舟念佛行法申請表》。
3、遵守道場清規和般舟行法規約。
4、身心健康,無精神病史,及各種心血管病等不適宜行法的嚴重疾病。
5、入關前處理好個人因緣及相關事務。
6、爲徹底斷除有礙行法的各類妄念産生,行法期間由常住代管身份證、手機及貴重物品,行法結束後即予交還。行者淨身入關,所有個人物品全部交給護關人員登記,管理。
7、參加入壇前的主法法師講法等傳法活動。
8、填寫各自要超拔的衆生靈位,含往生和陽生者兩大類。
二.前行部分:
1、腳指甲剪好,莫有前頂之感。
2、鞋子稍微寬松爲好,硬邦邦的旅遊鞋等不適合般舟之行,沒有腳跟的鞋,如拖鞋亦不適合,軟底輕便布鞋比較好。
3、備齊棉襪、水杯、毛巾以及防寒防風的帽子、披風等物品。
4、處理好眼前的內外事務。
5、莫在吵架後或十分疲勞狀態下行般舟。
6、莫在有重大疑問或事事懸疑下行走般舟。
7、莫爲求神通而行般舟。
8、莫在與異性過分接觸之後來行般舟。
9、莫在心情非常煩躁、浮躁、急躁的情況下行般舟。
10、莫在疑惑心、試試看、測量心下行般舟。
11、在行般舟前一天應盡量少打或不打電話,盡可能放下一切事務。
12、莫在對業障有極度反感而拼命要消業的心態下行般舟。
13、莫在總是看別人不好的心情下行般舟。
14、莫懷僥幸心態(心要老實平和)來行般舟。
15、莫在沒有忏悔業障沒有慚愧心下行般舟。
16、最好有過專門的拜忏,逐字逐句拜過般舟叁昧經,能熟練背誦叁字訣。
17、至少聽過行法導師講課二小時以上,或者單獨交流十五分鍾以上,能夠基本明了般舟感恩發願文中的主要理路。
叁.總體要點
1、身口意一合相進入行法壇城,將自己的身口意完全交付于般舟聖衆。
2、至誠依止行法導師,視師如佛,以佛心相印。
3、供養叁寶,服務常住,隨順常住,積累福德資糧。
4、窗戶窗簾的開關、香燭燃點、地板衛生等專人負責,余人不可作爲。于此處起心動念,定會妨礙行法。行法時,除非有特別好的通風條件,一般以供心香爲主,莫著香相。
5、行法期間,不著香花鬘,不盥洗,尤其是不可用涼水洗臉、洗腳等。
6、行法期間,禁止煙酒,禁止使用各種提神、止痛、營養保健類內外用食品及藥品。有此一念,精進就是不究竟,一假全假,得不償失。般舟之行即是困時昏時能行,苦時痛時能行,饑時渴時能行,一切難行,不礙精進,究竟能行。
7、行法過程須止語,行者有事寫字條給內護,余皆只念阿彌陀佛,勿念其他佛菩薩名號、經咒。二六時中不坐不臥,精進經行,是對般舟行者的最大保護。
8、過午不食,最好日中一食。不多食,嚴守八關齋戒,一定要克服只吃一頓並且少吃是虧欠的心理,牢固確立我又少了好幾頓(好多)的貪嗔癡,揀了大大的便宜。這個念頭的轉換非常的關鍵重要,直接影響般舟行的受用。
9、常行不坐不臥(建議不扶不靠,不跪不拜,不蹲不照顧身體覺受),都攝六根,善處外緣內緣,身心清靜,嚴禁念佛堂內聊天議論打閑岔。
10、守護行法之念:
(1)具備強烈的行法念頭,勿有猶豫疑惑如毛發許,念頭越是堅定,所克服的障礙就越少,一切障礙皆由自己念頭而生;
(2)集體行法時嚴禁照顧他人的身體,嚴格禁止幫助別人錘背摸腰駕胳膊等行爲。此關心行爲實質是在照顧對方的身見,損害對方的正念,般舟行就是要在難行中能行,要護持其行持中的正念而不是引導對方關注苦相、痛相;
(3)距離前後左右不要太近,恒順他人,亦是護念。一味自己大聲高唱,不管跑不跑調,對不對路,亦非護念;
(4)在壇場內是是非非,叽叽喳喳,或者行法時相互低語,都會影響別人的念頭,有莫大的過失。無我、止語是對他人及道場最好的護念。
11、安住般舟之念:
(1)受引念:必須有無條件、無前提接受行法導師引導的堅固一念。這一念關系到境界相現前時能否真正突破的關鍵所在。師與徒關系如果不能究竟,要想求得極果一無是處;
(2)只管念:必須有任何難行情形下死命只念阿彌陀佛的一念。所謂般舟即是任何難行情況下,只管念阿彌陀佛;
(3)接受念:必須有老實全盤接受所有逆緣所有違緣的一念,老實即是無執無住,些微不老實即是有住有執;
(4)當下念:必須有當下即是,當下行法,當下具足,當下隨順,當下無我的一念;
(5)無我念:唯完全無我,才能任由一切諸佛打造,阿彌陀佛才能成就你的大我。唯完全舍身,舍此世界,成就別人,成就道場,唯消除一切分別心于一切處一切時一切事平等,才能真正成就無我,舍此並無另外無我可尋可得;
(6)回向念:必須有當下回向,念念回向,首先回向一切法界有情的一念,情願一切有情得聞般舟,先我解脫。回向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皆系我們的回向;
(7)放下念:必須有一切一切內外表裏統統放下,統統布施供養阿彌陀佛的一念。一絲沒有放下,就是沒有念起阿彌陀佛,舍此放下,並無第二個只念阿彌陀佛。放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當下撒手,統統放下;
(8)舍身念:舍掉此身舍掉此世界再無任何恐怖,徹底放下,只有只是絕對的唯一的南摩阿彌陀佛的一念;
(9)平等念:任何業障現前平等,無非了業還債,成就功德度盡衆生。任何行法狀態平等,無非精進相續不斷,柔和進步即是阿彌陀佛。任何境界現前平等,此境彼境無非一心虛幻折射,與實相並不相幹,是以不作分別想,是以並無分別行,是以破一切境界相。任何佛號音聲平等,法法平等,皆系阿彌陀佛,絕待的阿彌陀佛,法法當中皆系皆有皆足阿彌陀佛;
(10)柔和念、平和念、平常念以及當下一切具足的念;
(11)究竟精進念:必須有一切精進行法,絲毫不能懈怠的一念。不得有任何要坐要臥要放松的念頭,不得有任何僥幸偷懶心理,只是精進行法,金剛堅固不退;
(12) 精進如寶念:從骨子裏牢固確立精進究竟行法,是對行法者最大的保護,最完美的關愛,最核心的秘密的一念。
四、正行部分
1、經行:方向是沿經行道行走,折回處不可離牆壁過近,轉彎時右轉勿左轉。
2、用眼及境像:
(1)神光內斂,清醒時雙眼微閉,最多留一縷余光轉彎時用;
(2) 昏沈時打開雙眼;
(3)眼睛盡量目視前下方,宜于平衡陰陽。忌斜視前上方,仰脖高唱,容易上火;
(4)養成習慣不于腳下生分別想,不管腳踩在什麼地方,不管身處何種境像當中,不論何種緊迫情形,刀山火海亦如平地般走;
(5) 養成習慣凡進入眼界的任何境像都不生分別取舍想,一切境像皆平等無礙念佛。般舟行者無非于一切境像中無礙念佛而已,于境像無住即是念佛,才能念佛,于境像分別取舍,一定是有住有執,有住有執于境像即是離開南摩阿彌陀佛。
3、呼吸:盡量腹式呼吸,深呼吸。深呼吸及一定的不呼不吸是對治昏沈及妄念的極好法寶。
4、形體:收腹、含胸、撥背,腋下有氣球懸浮架起微許之感,形成微微前傾自然前行之慣性。
5、腳步:
(1)運動方式是無我的一種平移,而且是一種具足上下左右,具足節奏的一種複合運動;
(2)任何一次移動都是身心一如的一種自然動作,不存在任何人爲造作演繹成份,如行雲流水,似騰雲駕霧,飄然前行;
(3)慢動深動與快動的配合,一字線,流水式,演兵式,自在行,感恩行,歡喜行等運動方式,前行與後行,左行與右行相配合;
(4)腳步要體現柔軟心、平和心、當下心,不能體現浮躁心、散漫心、馬虎心。
6、音聲:
(1)大聲念佛用身體念佛是必需的,尤其是開始時,但一旦攝受住全部身體之後,還是提倡柔軟音,平和明晰地念佛;
(2)念佛重在心不在聲。心通過聲顯,聲顯的是心,而不是聲本身。但如果沒有身體音聲全部具足的深刻投入,不能顯心之真誠,正念;
(3)每個人都有自己音聲方面的特殊感受、習慣與要求,如果不能超越于此(不能超越于自己的習慣感受即是有住有執有相有分別,所念的則不是究竟的阿彌陀佛,而有更多的感受習慣在裏面),集體行法將會大受影響;
(4)一旦于自己念佛的音聲有住,就會排斥他人的音聲,並生出微細的煩惱,變成于他人音聲亦有住,于煩惱亦有住,結果嘴巴念的是阿彌陀佛,心中揮之不去的是自己的特殊音聲(不是阿彌陀佛),揮之不去的是別人不得勁的音聲及由此引起的種種微細並不斷累積的煩惱;
(5)一旦于別人音聲有排斥、有住、有執,即是失去隨喜的功德,即是失去大衆音聲無相念佛的功德,即是失去大衆熏修念佛的大功德聚,即是失去與法界無我的念佛力量的聯絡,所謂棄大功德聚得大虧欠聚;
(6)注意七種配合關系:四聲或五音念佛中一句重、余句輕的輕重配合,一句粗、余句明晰的配合,集體行法中陽一句、陰一句的陰陽配合,昏沈念佛中變調與正調的配合,正常節奏與非常節奏的配合,白話與曲調的配合,動音與靜音的配合(動音中突靜,靜音中突動);
(7)音聲即佛事,你的信願行皆于音聲中顯,于音聲中顯不出來,或不究竟,即是不究竟,不圓滿,不真實,不深切。某種程度上講應于音聲中陶冶澆鑄自己的信願行,那種離開音聲,另有信願行的做法,真是…
《般舟經行念佛須知(常善法師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