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則明中停,不明則不明中止」,換句話說,感到再稍加修習便有好結果時,即應停止。這樣以後便還有興趣修,並且能從上次的修法獲得經驗而繼續修行。在所緣境不明顯的時候,雖經一再改正仍消除不了,此時再硬撐下去,也勞而無功,下次將在不明顯中繼續修習。以前,珠卻‧洛桑南傑傳《噶當零散文集》時,當他念到「現今濁世乃調伏自相續之時,而非調伏他相續之時」處,忍不住失聲痛哭,因不能繼續傳法而暫停,連續二天他都無法在斷句處繼續往下傳。
我們都希望在一開始就有穩定長久的住分,但因目前對所緣只能稍加接觸而無法久住,所以應按教授所說,在一天之中劃分十八座等修,每一座的時間放短,但要保證質量、沒有沈掉。上座時間短而次數多,以後住分自然會來,屆時再延長上座的時間。
第五過:作行
在沒有沈掉兩者的情況下修對治也是一種過失,其對治法即八行中的第八行──不作行之平等舍。
在獲得第八住心之前,沈掉是不會消失的。得第八住心時,沈掉已息滅,那時如果再觀察沈掉是否産生並勤加對治,將對住心造成妨礙。因此,此時不再勤于運用正知,可放緩而運用「行舍」24。雖然以前有許多大德說明放松的必要性,但這些都是針對第八住心之後心已不爲沈掉所控製、需要放松正知功用的情況來說的,而不是說在未到該階段之前,任何時候都應放松正念與所緣行相的力度。某些先人提出的「善緩即是善修」,是不明白何時該放松的界限。在這之前放松正念是一種錯誤,不應聽從這一說法。爲什麼呢?因爲這種作法雖然能較快地帶來住分,卻容易流于細沈沒而遠離叁摩地。
上述教授除所緣境有別之外,修法自圓滿次第以下均相同。
正修奢摩他之法
現在講正修奢摩他的方法。我們先要具足奢摩他的資糧,如具足功德的修行處等。然後,以毗盧七法坐在安適座墊上。觀想從頂上上師分出一尊釋迦牟尼,約拇指大小,住于正對自己臍間的空中。
所緣境起初並不明顯,也不必太花力氣去修。如果頭、手足等支分總相,以及大略的金色等粗略形相現起,便以正念記持住,「心不散亂、緊握行相」。這個單一的修念法中,雙具斷沈與斷掉之法,所以是大修行者們極爲珍視的無上教授。具體說來,「緊推行」可以斷沈沒;「心不散亂」能夠斷掉舉。住分出現時,沈沒極可能跟著來,因此,此時要提防沈沒,保持明分,愈加緊握行相;明分出現時,掉舉就可能産生,所以,要提防掉舉而求住分。有些人裝作會修行,卻不明白叁摩地需要具備哪些功德;叁摩地應具有兩種功德:住分與明分,其中住分是基礎,明分是主體,而明分又是由緊握行相來修的。
如先前所述,我們必須以正念保持所緣境不讓它溜走,如果粗、細沈掉任何一種快要産生時,立即以正知覺察出來,各別以對治法加以阻絕。沈掉斷了的時候,就不再用功對治,而一心安住于所緣境。此外,必須要保住極爲明顯而且有力的明分。
如果按照「大印」來修,則所緣境與任持所緣境的心爲同一事。就像牧童在放羊的時候,走到山裏的羊與沒有走失的羊都要注意;當分別生起時,觀察它的體性而讓它自動消失,或是以對治法斷除分別,然後再緣明知之心,斷除分別的方法有這兩種。詳細修法見之于「甘丹大印」引導,有興趣緣心修奢摩他的人,應該去了解這些教授。
壬叁、依此修九住心之理
想修定的人必須要有住心的體驗,爲此先要了解九住心的內容, 亦即:內住、續住 、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這九種。
(一)內住心
由聽聞上師所說所緣境教授的力量成辦。這一階段只能短時間安住于所緣境而無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續。此時因爲觀心的關系,會發現容易受到散亂影響而感到分別比以前更多,但這並非是分別變多而只是分別被認識到罷了。
(二)續往心
修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心住于所緣境的時間略能延長,例如,在念一圈「嘛呢」的時間內修行,可以做到心不散亂。在這一階段,分別時有時無,可以體驗到分別似乎在休憩。
續住心由「思惟力」成辦。
在第一與第二住心階段,沈掉衆多而住分稀少,是具有四種作意中第一種作意「有勵力運轉」25的階段。在這兩個階段,散亂的時間要比安住的時間長。
(叁)安住心
安住心如同在衣服上打補丁,在持續安住所緣境的基礎上,當心散亂離開所緣境時,能立即了知,然後重新修補,安任于所緣境,故稱「安住心」。與前兩個階段相比,這一階段中的散亂時間較短,並能生起強有力的正念。
(四)近住心
這一階段能生起強有力的正念安住于所緣境。由于從此所緣境不再喪失,所以要勝過前面叁個階段。雖然所緣境不會喪失,但有強力的沈掉,所以需要運用沈掉的對治法。
第叁與第四住心由「正念力」成辦。從這裏開始,正念就像成年人一樣成熟了,或者說,正念力已告圓滿。
(五)調伏心
在第四階段,如果攝心太猛,極有可能犯細沈沒。所以,當生起有力正知而作檢查,並思惟叁摩地的功德讓心活潑起來。此階段與前兩階段的區別在于:在此階段,粗的沈掉已不再産生。
(六)寂靜心
在第五階段,如果讓心過于活躍,便有生細掉舉之險。一旦産生細掉舉,必須生起能了知它的有力正加、視細掉舉爲過失而消除之。與前階段相比,此階段已沒有生細沈沒之虞。
第五與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辦。從這裏開始,正知力已告圓滿。
(七)最寂靜心
在第七階段,由于正念力與正知力均已圓滿,沈掉難以生起,但仍必須將細沈掉視爲過患,生起精進力,盡力加以斷除。這階段與前兩階段的差別在于:此處已不需過于擔心會流于細沈掉。雖然此階段已沒有太多生起細沈掉的危險,但仍需生起精進設法斷除之。
(帕繃喀大師指出,在第五與第六階段有遭沈掉傷損之虞。但在第七階段,沈掉雖生而以精進力能遮止沈掉,沈掉不再成爲重大障礙。)
第叁至第七的五個住心,雖然住定較久,但仍爲沈掉等所中斷。因此,這些階段具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八)專注一趣
在第八階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便能在整座中不起任何沈掉。
在這階段,沈掉就像被擊敗的敵人,它們先是有力量,然後力量逐漸減弱,最後徹底喪失。所以,從第八住心開始,可以不再需要正知的功用。
在此第八住心,只需稍加用功便能保持整座不受沈掉等的中斷,所以是具有「無間缺運轉作意」的階段。
第七與第八住心由「精進力」成辦。
(九)等持
此階段具有「無功用運轉作意」。由于第八階段不斷地練習,此時不加功用而自然地成就。所以,此時不需絲毫努力,如同熟記功課者的念誦一樣,能夠全然進入叁摩地中。此爲欲界心一境性近似奢摩他。
第九住心是「串習力」成辦。
上述九住心中,第一階段有認識分別的體驗;第二階段有分別在休息的體驗;第叁階段有分別變困乏的體驗。簡言之,第一與第二住心有安住久暫之分;第二與第叁住心有散亂久暫之別;第叁與第四住心有所緣境是否喪失之異;第四與第五住心有粗沈沒是否生起之分;第五與第六住心有需不需要提防細沈沒之別,不僅如此,第六住心中的細掉舉要比第五住心中的少;第六與第七住心有需不需要特意戒備細掉舉之分;第七與第八住心有有無沈掉之別;第八與第九住心有需不需功用之異。
在第七階段,只需斷除沈掉而不需擔心會流于沈掉,這就像與敵人打仗時,當敵人的力量已被削弱,就不需再特別提防,只要稍加阻止即可。
注釋:
1、引自《經莊嚴論》。
2、引自《入行論》。
3、詳見本書第一冊第四天166~168頁。
4、犯罪取得的食物。
5、詳見本書第一冊第四天197~198頁。
6、參見本書「第十六天」。
7、梵文蘭劄體標題及其藏文轉寫體、藏文標題。
8、雍增‧耶協堅贊《道次第傳承上師傳》中記載道:「某次,潘域上區諸寺僧衆准備集會,大衆忙于籌備食物,格西奔僅披法衣在身、執水瓶于手,說:「此外還需要什麼?」博朵瓦稍後聞之大喜,他說:「他的打點是對的,格西奔貢嘉的打點是對的!如果想做一名如法的比丘,就應如是而行。」
9、六隨念之一,詳見本書「第十二天」。
10、格魯派的大印傳承。
11、班禅‧卻吉堅贊造有《甘丹大寶口傳大印根本文‧勝者正道》以及自注。
12、梵文元音長阿的符號。
13、出自《聲聞地》。
14、引自《攝波羅密多教授論》。
15、《菩提道次第廣論》記載:「有此邪執是所應破,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雖無少許沈沒之過,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遂謂此方便是大教授,發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
16、「失念」爲二十隨煩惱之一。《集論》中說:「何爲失念?與煩惱相應之念,作散亂所依爲業。」
17、指班禅‧洛桑卻堅所造《大印根本文》,見本章第11條注。
18、引自《慚贊》。
19、《聲聞地》中說:「應從燈明、或大火明、或從日輪取光明相。」。
20、《瑜伽師地論》說,修六隨念之一,可在心中産生光明,名爲「法光」。
21、按照《速道》的說法,其大小應如鳥蛋許。
22、釋迦牟尼佛之父。
23、名爲「內住心」,詳見下文。
24、叁舍之一,《聲聞地》中說:「雲何謂舍?謂于所緣心無染汙心平等性,于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25、意爲花力氣將心「運送」到所緣境上。
《掌中解脫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