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P2

  ..续本文上一页有帮助,且有「随念佛」9等重大功德。

  因此,我们观想从顶上上师分出一尊上师释迦牟尼,约拇指大小,停在正对自己眉间或脐间的位置,缘此而修,或观想自己转成释迦牟尼,缘此而修。

  有一类人感觉以无色为所缘境比较容易,所以可以用心作为对像来修。宗喀巴大师此一密意见之于《道次第略论》,后来由班禅‧却吉坚赞在「甘丹大印」10引导中首创修规11。这一修法与他派的「观心本面」有点类似。

  我们也可以配合生起次第,缘天身来修;或是配合圆满次第,缘形如垂笔的短音「阿」字12来修。

  另有四种奢摩他所缘:周遍所缘、善巧所缘、净行所缘与净惑所缘13。修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自己较易生起的所缘,在未修成之前不作更改。经中所讲的四种所缘不必全修,选择一种合意的所缘,将心安住其上即可。又如吉祥圣勇所言:

  「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

  若转多所缘,意马烦恼扰。」14

  修的时候应安住于单一所缘,改换所缘是修不成的。譬如摩擦燧木,如果一直换燧木,火焰是永远无法引燃的。

  不仅如此,在修奢摩他时,除了吃饭、睡觉及大小便之外,其它时间都要用于修持,就像不停地摩擦燧木一样,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上一年半载等。如果修一种所缘觉得烦了,便换另一种所缘,或是隔个三天便休息一阵子,这样是修不成的。

  这里所讲的「教授」是指:先将或绘或塑的佛像特征记在心里,然后在心中现起所缘境来修,或是按照上师的指示,在心中现起某种特定的所缘境来修。若能现起所缘总相粗分的一半,即得所缘境。如果它从正念境中溜走,即是第二种过失——「忘失教授」。其对治为八行中的第五行——「正念,就像手持念珠一样,应以强力正念持续「握住」所缘境。由于各人的正念有坚固与不坚固之分,所以成就奢摩他也有易有难。

  正念,如《集论》中所说:

  「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正念具有三种差别:(1)境差别:正念只缘熟悉的事物,因此,所缘境必须是以前曾经见过、并熟记在心的;(2)行相差别:不忘所缘相,使之持续现起。譬如,当我们饥饿时,会对食物记忆犹新;(3)作用差别:除所缘之外,心不流散于别的境上。

  因此,心中观想住于面前的佛像等,这是所缘,应以坚固行相保持所缘而不散乱,并且只允许这一种所缘在心中现起。

  第三过:沉掉

  在正修中以正念保持所缘境的时候,会发生第三种过失——「沉没」与「掉举」。分不清沉没、昏昧、掉举这三件事,就像对冤家仇人认识不清,所以先要加以认识。

  昏昧,是一种身心沉重、想睡觉的心理障碍。它可以是无记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但不可能是善的。昏昧是沉没之因。

  沉没有粗、细两种。当以正念保持所缘境时,有「住分」但无「明分」,为粗沉没;所缘行相未失去、「住分」与「明分」俱存,但因行相力松弛导致「明分」无力,为细沉没。这是修止的主要障碍。所谓「无力」,是指有住分但心力变得松弛。此阶段于所缘境加强住分,将导致细沉没。明分「有力」是指心对所缘境保持紧张感。住分、明分与明分力的有无,好比拿念珠与捧茶碗时,用劲松紧的差别;或如平常对某位上师素有信心但并不强烈,间或生起不寻常的强大信心,这时候的行相要比平素来得有紧张感,明分力的有无与此类似。

  (帕绷喀大师指出,这点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验,用语言是无法讲清楚的。)

  明分与澄分不是指境,而是指有境心是否明了或澄净。当明分未出现的时候,心似乎被障碍物所遮蔽。

  细沉没与三摩地两者都具有住分与明分,对这两者加以区分较为困难。有细沉没的人甚至可以做到停止呼吸、其心坚固达一昼夜。因此,过去有些藏人对此产生误解,提出「善缓即是善修」等赞语15,这反映出他们对修行关要并不理解。如果将细沉没误认为正确修行,那么,连色与无色界的果也成就不了,现世中失念16将变得严重;由于智慧将变得不明了,所以像是特为求生畜生道而修一样。

  掉举,如《集论》中所说:

  「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掉举能使心流散于可爱境或贪欲境,而回忆起可爱境或贪欲境,就像白天看戏、晚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戏中景像一样。

  流散与掉举是有区别的。例如、由瞋恚心所导致对仇人等不可爱境的流散,以及修止时对布施、持戒等善境的流散等,这些属于流散而非掉举。既然流散与掉举两者同为奢摩他的障碍,为何单立掉举为障碍呢?这是因为流散于善所缘境与瞋恚境的机会比较少、时间也短,而流散于贪欲境则是日夜不断。由于掉举发生的机会多,或者说较易生起,所以只提及掉举。

  因此,修奢靡他时,不论心流散于可爱境或不可爱境,或流散于布施、顶礼等善境,两者都是修止的障碍,均应加以防止。

  所缘境在心境中消失为粗掉举,例如,观修天身时完全忘记所缘等。所缘境虽未丢失,但在心的一角,分别犹如冰下之暗流涌动、准备现起可爱境相,这样的掉举为细掉举。

  虽然正知不是斩断这些违缘的正对治,但也是对治的部份。正知就像侦察敌军的人员,能够观察沉掉是否出现,所以应该依止正知,它是八行中的第六行。如果不间断地运用正知,也会对「止」造成障碍;如果根本不运用正知,则三摩地发生过失时我们也未能察觉,就像财宝被盗贼偷走却浑然不晓。因此,我们应将正知准备好,如《大印》17中所说:

  「及安住正知,心动即觉了。」

  时时观察沉掉是否现起而守望之。《入行论》中说:

  「应数数观察,身心绪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当我们手捧一碗茶时,除了要用手拿稳,另外要注意茶水是否摇晃;同样的,我们要用正念来保持所缘境、行相要坚固,另以正知来观察沉掉是否现起,如此来观修所缘。

  正知是智慧的一种形式。

  第四过:不作行

  当沉没或掉举发生时,不加以对治是一种过失。此时不要放任不管,应立即运用粗、细沉掉各自相应的对治法来加以对治,亦即应当依靠八行中的第七行——作行之思。这好比侦察员发现了敌人,然后派兵将之击退。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对治法呢?

  细沉没也就是退没,事实上,沉没或退没在梵文中是同一词的不同译名。因此,如果有明分与住分,但行相变弱、没有明分力而生起细沉没时,此时不需下座和放弃所缘,只要收紧心的行相即可。收得太紧则会生掉,所以,松紧程度要适中。薄伽梵曾以琵琶弦为例说,弦绷得太紧或太松都不行,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当我们感到这样作会产生掉举的时候,便应略微放松;那样作会产生沉没的时候,便应稍加收紧。这两者的界限只能由自己亲身体验来决定,若不以担任侦察员角色的正知来作观察,其界限是难以确定的。阿阇黎月官曾示现失望相,说:

  「若依精进掉举生,弃之则有退弱起,

  此情形中难修定,我心烦乱奈何之?」18

  譬如如将敌人误认为朋友,因为难以识别,所以格外危险;沉没很容易与三摩地混淆,如果犯有这一错误,那将十分危险。因此,必须着重于加紧力道。但如果将心收紧而仍失去明分力,心变得死气沉沉或是行相不明了,此时若不设法消除,便会导致粗沉没,如《中观心论》中所说:

  「退没应宽广,修广大所缘。」

  此乃过于摄心之过,这时应当将心放开来修。

  如果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则应放弃所缘而设法使退没的心振奋起来。此时可以思惟暇满、利大、难得,或思惟三宝功德、依止善知识功德以及菩提心功德等,使心振奋起来。也可以作意「光明相」19与修「舍」所缘等20。如果因此心不再低沉而清醒,便应回头来继续修先前的所缘。如果以前修心不够,临时则难有成效。否则,思惟已获暇满、难得之身等,就像在脸上泼冷水一样,会产生一种欣喜感。

  如果这样作还不能解决问题,便应使用强硬的方法:先在心间观想自心成一团白光21,然后口念「呸」字,同时观想光团从头顶上出去、升到高空,与虚空混为一体。根据需要重复数次。

  如果问题依然存在,便应下座,设法消除产生沉没的因,如昏昧、睡眠、昏暗心态等。可以住在清凉处或登高远望、来回散步、用水洗脸等方法来消除。等清醒后,便应如前继续修所缘。

  细掉举是指未失去所缘境的心散乱,当收心太紧时,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所以应稍稍将行相放松。如果仍然无效而照样散乱,即生较粗的掉举,这是因为心情兴奋产生的,所以,应避免过于兴奋。太过兴奋是有害的,以前净饭王22就因为此而无法获得预流果。

  此时无需下座,如《中观心论》中所说:

  「作意无常等,息灭掉举心。」

  应当思惟死亡无常、轮回与恶趣苦等,让心减少兴奋,生起厌恶感。

  如果依然无效,则应使用强硬断除掉举的方法,这与思虑多者所修的数息观相似。呼吸时,心想「呼出」、「吸进」,并默数为一,在心里记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能数到三、四次就无法继续了,此时应从头开始。如果能够数二十一遍保持心不散乱,即达成就第一住心23的标准。以前耶巴地方有个大成就者,名叫彭措嘉措(圆满海),他的一个亲戚是第司‧桑结嘉措的侍从。在第司主仆遇难时,彭措嘉措一时无法专心修行,后来靠数息观才得以成就。

  歇息之后仍不见效,此时应当暂时下座。

  刚开始修的时候,应决意只修一小段时间,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以后看到禅座时,心里会生厌甚至呕吐!「在还有想修之心时即应停止」,如此话所说,像与好友离别一样暂停修习,是很重要的。譬如,两人好聚好散,以后彼此见面会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种说法是:…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