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第十九天 修心七義之叁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首先引用《彌勒願》中的「能返惡趣道」等文1,略示前行改正動機之法,然後回顧了以前所講的科判,並重述了「正修自他相換」與「依此修取舍法」兩節,以及「修心七義」中的前二段。大師授著指出:)
將愛執心與舍棄心兩者生起的基礎——即自他的地位作相換或交換後,爲了增強這一修法,我們應修以悲心所緣爲主的「取」苦,和以慈心所緣爲主的「舍」身、受用、善根。熟練之後,再配合呼吸修「取舍」。另外爲了不忘記這一修法,我們應在一切威儀中念誦文句來提醒自己。
雖然兩種修菩提心教授合一修法在次第、科判開合上有別、章節數量有多有少、稍有出入,但總結起來,共有十一種所緣類,亦即先修「平等舍」、「知母」、「念恩」與「殊勝念恩」2、「報恩」四節;然後修「自他平等」、「由衆多門思惟我愛執過患」、「由衆多門思惟他愛執利益」;以真正的自他相換心爲基礎,配合悲心所緣修「取」、配合兩種慈心中的「欲令具樂慈」所緣修「舍」3;之後當作觀察:自己所作的取舍是否真有其事?發覺這只不過是一種想家,實際上並未成辦利樂,于是想到若要實際達到這一目標,就應生起由自己承擔責任的「增上意樂」;再爲此正發起欲獲圓滿菩提之心的「菩提心」。
上述十一種所緣類是「七因果」與「自他相換」兩種教授的合修法。
最後當修「以果爲道發心」法4,其所緣爲:觀想自身變成釋迦牟尼佛,放光淨治有情的痛苦,使一切有情均轉成大師釋迦佛之身。次修歡喜心,心想:「一切有情已具足安樂」。這一修法能幫助我們積聚巨大的資糧,和密宗的「勝曼荼羅王」修法相似、具有緣起的關要,也與婆羅門「海塵」與「輻辋」王所發之願近似5。
「境毒叁善根」
當見到悅意、不悅意、平常叁種境而生起貪、瞋等煩惱時,我們便以叁境中任河一種爲對象,設想將其它有情相續中所生起的貪、瞋等一切煩惱,以及依此叁毒將在惡趣、輪回中所受的一切苦與苦因,均收到自身上,從而使一切有情具足無貪、無瞋、無癡的善根,如此配合觀修。
在了解到爭鬥、病痛等一切惡緣的根由是我愛執之後,便會明白,遭遇的惡緣是自己惡業果消盡之因,也是所取的他有情衆之苦在自身上成熟的表現,因此感到純然的喜悅。由于修習修心法能使惡緣變成助緣、永無煩惱,所以修心法也被稱作「快樂泉源」。
我們不應該連一點逆境也承受不起,甚且應該改變對逆境的態度。譬如,在外經商的人,當思遇雨則緣分不會出沒,遇雪則馱畜的蹄子不會跛瘤。又如《入行論》中所言:
「若事尚有救,雲何不歡喜?
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
有苦的時候,縱然心裏不高興也于事無補,應設法將之轉成助緣。
我們經常見到某些人在爲病所苦、苟延殘喘時,即便未聽聞像「道次第」等法,也會自然地生起無常心。
當惡緣出現的時候,若能發願將一切有情的不幸、苦惱轉移到自己身上,這種功德是最大的。
(帕繃喀大師又將轉惡緣爲菩提道中的「以意樂轉變法」重述了一遍。)
現在接著講「以加行轉變法」。加行有四種:積集資糧、淨障、施朵瑪于魑魅、向護法囑托事業。
善于修心的人士,在患病期間向護法囑托事業時是這麼說的:「這個病是一切有情的苦在我身上成熟所致,我需要用它來修取舍,所以,請幫忙讓我的病再加重一點吧!」爲魑魅布施朵瑪時,心裏想的是:「您對我所作的妨礙,是爲我清淨罪障,讓我圓滿資糧,讓我的修法更有效,所以恩德很大,請再給我比過去更大、更多的災害吧!」
修心還不夠熟練的人,不可能這樣去作,而且會感到害怕。在這種情形下,應如常請求惠助免受病苦。
在痛苦出現的時候,如住所漏水,需查明根源堵塞漏洞,我們應當斷除苦因、淨治罪障;成辦樂因、積福修善。
《百分朵瑪》的後回若依《墮忏》6修忏悔,則四種加行全備,在該儀軌最後發「修心」願也很恰當。
「遇緣即修習」
在突遇善緣或惡緣的情況下,都應迅速配合修心法來作應對。
(四)開示一生修持之總綱
「五力」是指:白法種子力、串習力、牽引力、對治力與發願力。
五力中以「牽引力」爲最重要。每日早晨起床後,應立即猛力發願:「總體上說今生、特別是今年、尤其是今日,我不能輕易浪費,而要降伏我愛執這個敵人,做些有意義的事!」發心決定了我們行爲的善與不善、決定我們將要行的是小乘事業還是大乘事業;小到殺一只虱子或是做午飯,都是發心後去作的。我們從今晨起床系腰帶開始,起心動念都是爲了衣、食、名等現世的安樂。不應再繼續如此下去,系腰帶時應塞一張便箋在結子裏提醒自己,如前發願,痛下決心。
「白法種子力」,爲了增長菩提心而由「加行法」等門所作的積福淨障7。我們平日所作的善多半流于現世的目的,糾正這種作法是很重要的。
「串習力」,在行、住、坐、臥諸威儀中均設法使兩種菩提心增長,不間斷地修行。大菩薩們能布施自己的頭顱與四肢等,做出我們難以接受與實踐的菩薩行,也是在心熟習之後才得以成就。剛開始學打鐵、斷木,做起來總是很不順手,入門後就不難了;布施自己的生命也一樣,熟練後,就會像惠施蔬菜那般容易,所謂: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8
據說有些古德騎馬時,在一只腳套入馬蹬另一只腳尚懸空前,就已將「道次第」作了一遍「憶念修」9,這也是習慣所致。串習與修習是同樣的意思,即便是一口氣喝一碗茶,如果不經練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治力」,我愛執初露苗頭,即予鏟除,就像打偷食的狗一樣,應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治我愛執。
「發願力」,晚上臨睡前,將日間所作的善根回向,使兩種菩提心增長。
以上所說爲現世五力,至于臨終五力,即是修七法門的「遷識法」10,所謂:
「大乘遷識法,五力重威儀。」
修心遷識法中,雖然不需要念「嘿嘎」與「呸」,但與其它遷識法相比,此法卻更爲深奧。
五力的名目與前相同,其中「牽引力」,是指發願自己在臨終與中有階段,能夠不離菩提心。
「白法種子力」,將自己最貪著的東西作上供下施等,布施給殊勝福田,或是將所有財物分成幾份回施他人。如此一來,心無貪著,這要比死後由別人代爲薦福好得多。
以前有一個比丘,因貪戀缽孟而受生爲蛇,被佛陀驅入林中後,瞋火熾燃,焚毀樹林,自己也被燒死,墮入地獄。因此,這位比丘前後連續叁生的身體,爲叁種火所燒。又如某人將黃金埋入地下,因爲貪著黃金,死後也受生爲蛇,後來將黃金供養佛陀。如果我們不願布施財物,結局可能與他們相同。同樣的,如果食著于自己的身體,將受生爲身中的寄生蟲。以前某湖邊有一具女屍,一條類似蛇的蟲子在屍體的口、鼻、眼、耳等各竅爬進爬出,纏著屍身不走。這是因爲那個女人的前世對自己的身體很貪戀,時常在鏡子前顧影自憐,死後變成蟲了留連不去。所以說,我們在臨終時要積福、猛力發願求菩提心增長,尤其重要的是不可貪著自己的身體等。(帕繃喀仁波切又舉了另一個事例,有個出家人生前對銀錢十分貪著,死後變成一只蛤蟆,用爪子緊抱住銀塊不放。)
某些人因爲貪著的關系,臨終時很難斷氣。安多有位老喇嘛,平時愛吃油酥,死的時候很困難。貢唐绛貝央十分善巧,他要老喇嘛發願往生兜率淨土,並說那裏的油酥比他們寺院裏的好吃得多。老喇嘛聞言,立即斷氣。我們將來也可能會有類似的危險,所以,斷除貪著是極爲重要的。
「對治力」,是指臨終時要修強力的忏悔、防護。如杲臨終者是密宗行者,屆時應修「自入灌頂」或求師灌頂,還淨菩薩律儀與密宗律儀。其它人則應盡力善修忏悔、防護,這在平時就很重要,臨終時尤其關鍵。否則,即便本來可以往生淨土,也將因爲這個障礙而去不成。
「發願力」,這不是指發願往生淨土等,而是發願將一切有情的苦與罪障成熟到自己身上,以及發願能生起菩提心。
「串習力」,是指平時精熟于菩提心的修在,臨終時因習慣的力量,在修菩提心當中往生,此外沒有更高深的修法了。
至于臨終者的威儀,應效法大悲大師涅槃時的威儀,作右脅臥,以獅子臥姿去世。單是這一臥姿對往生淨土也有很大的幫助。
總的來說,下士道者應在修「皈依」中往生;上士道者應在修「菩提心」中往生,如是等等。
有人或許會懷疑,這些修法當中似乎沒有往生淨土之法,然而實質上絕對是有的。切喀瓦臨終時命近侍急設供品,他說:「我原本發願爲利一切有情而去無間地獄,但是現在看來是去不了了,淨土的景像已經出現。」格西博朵瓦也是這樣圓寂的。
以前有母女二人被水沖走時,彼此關心著對方,發起善心,結果受生于兜率天。又如,洛卡洽薩地區有一條皮筏因載物過重,快要破裂下沈時,有位郵差發起善心,躍入水中,他並未淹死,有彩虹貫照。
如果臨終時能清楚地想起殊勝善心,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亦能往生善處,當可無疑。我們往往對「嘿嘎」、「呸」之類的遷識法很重視,並將出現遷識前兆看成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實,就算我們不修任何所緣,多練幾次「嘿嘎」,頭頂上也會出現遷識前兆等。這是風的活動,並不稀奇。
修心遷識法中,雖沒有「嘿嘎…
《掌中解脫 第十九天 修心七義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