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誠愛心是化解沖突的根本之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德,都是聖人。再仔細觀察這些聖人的行持,他們當年在世真的是愛世人,這個愛心超越國家、族群的界線,也超越宗教信仰的界線。從這些地方去細心觀察,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聖賢教誨,接受到優良的宗教教育。

  我們學習這麼多年,現在總算是明白這個道理,曉得自己有真心,真心裏有無盡的智慧德相;可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的真心迷了。就像金礦,無量的黃金,但是埋在地下跟礦石混在一起,得不到受用。所以中國老祖宗教導後裔的子孫,要找到愛心的原點,從原點開發出圓滿的愛心。

  原點在那裏?就是五倫裏面的「父子有親」,父母與兒女之間那一種自然的親愛。從嬰兒開始,他還不會講話,也不會走路,你在這個時候仔細觀察,可以看見親愛之情,這是自性流露,沒有人教他。古人覺察出來了,想到要怎樣保持這種天真的親愛,使它永恒不變,那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爲什麼人們會隨著年齡,他的愛心會産生變化?這是因爲沒有人教導他,他自然會接受外面不良的誘惑、染汙,于是自性變質。所以教育的功能沒有別的,就是教人如何能永恒保持「父子有親」,果然能永恒保持住,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當中,一生不改變,這在佛法裏就叫「自度」,宗門裏講「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就是「愛」,真誠的愛心,佛家講的「慈悲」。

  在講席裏面,我們講菩提心,用十個字來解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項,每一項裏頭都具足其他的四項。譬如慈悲,慈悲裏有真誠,真誠的慈悲;有清淨,清淨的慈悲;有平等,平等的慈悲;有正覺,正覺的慈悲。慈悲裏有清淨、平等、正覺、真誠,真誠裏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平等裏同樣也有真誠、清淨、正覺、慈悲,一即是五,五即是一。這樁事情,我們統統清楚明白了,就是明心見性。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念念不離慈悲、真誠,不離清淨、平等,這個人就叫佛,就叫菩薩,這是自愛。然後能夠推己及人,從愛父母的心,擴大爲愛妻子,愛兄弟,愛朋友,愛家族,愛國家,愛世人,愛一切衆生,這就是化他。諸位想想,愛一個人,你還會害他嗎?當然不會!真誠的愛心是無條件的付出,是舍己爲人,儒家講的「成仁取義」,絕對不會做出不仁不義的事情,這是聖賢的教育,這是宗教教育。古今中外一切聖哲賢士無論自己修學,或教化衆生,宗旨目標就是「真誠愛心」。在真誠愛心之中,絕對沒有自、他、國家、族群種種界限,那裏還會有沖突矛盾呢?

  英國著名曆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1973年曾發表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汙染的起源》。其中有一段話說:「文明之宗教和哲學的創始人明白:神的本質並非威力,而是仁慈和博愛。佛、菩薩和基督並非代表施行威力,而是代表克己奉獻和自我犧牲。儒家與神道教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助;道教代表以自然爲尊……,在這些智慧而柔和的傳統宗教和哲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觀,才最有希望在今天拯救全人類。」

  叁、以倫理道德教育落實真誠愛心

  今天社會的動亂、災難,根源就是習性嚴重染汙的結果。這種現象,無論用政治、經濟、都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唯有靠教育。所以中國古聖先賢說:「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這個教育,指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真誠愛心的教育。絕對不是像現代社會,只偏重在知識科技的傳授。因爲,只有真正有愛心、有道德的仁者,才能夠善用科技,造福萬物。否則,科技雖然帶給我們物質享受,卻使我們的生活走向茫然,心靈逐漸空虛。想想,現前全世界自殺人口頻頻增高,特別是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自殺率更高,這種現象,不就已經給我們最好的證明嗎?

  講到教育,中國教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以上的曆史,經驗非常豐富,只要把掌握住其教學綱領,落實于生活,則人人皆可以恢複本性本善,人人皆可以成聖成賢,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換句話說,這個世界的和平安定決定是指日可待的。

  在十一世紀的中國,有位儒學大家朱熹先生,他把中國古聖先賢承傳的教學總綱領系統化了,簡要詳明,非常難得。總的綱領有五句: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國古代聖王就是以此五教教化人民。這個教育從上古一直到滿清末年,在中國推行四千五百多年。直到近一百年來,由于疏忽五教,結果現在社會問題出現了,常常聽到有夫妻、父子、兄弟互相殘殺的新聞報導,非常可悲,令人歎息。

  五教之首『父子有親』,「親」是親愛,就是教慈孝。五倫完全是自然的關系。教育的目標就是希望能保持父子親愛的關系到終身,到慎終追遠。除了教育之外,再沒有第二個方法能做得到。

  『君臣有義』,「義」是道義,教忠義。「君」是領導人,「臣」是被領導者,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是道義。具體的來說,君仁臣忠,領導人應以仁慈待屬下,被領導者應以忠義回報領導、忠誠爲領導效力。我們爲人做事,要誠懇、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圓滿,這是盡忠。這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第叁『夫婦有別』。「別」是什麼?是夫婦各自有不同的任務,應有差別。夫婦組成一個家庭,家庭有兩大任務,第一,養家活口,要有經濟能力,使一家人在物質與精神生活上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第二,盡心盡力教育下一代,這是家教。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兩大任務同樣的神聖,決定沒有高下尊卑,是平等的。但兩個人總要有一個人負責養家,一個人負責教養後代。現在許多爲人父母者因工作繁忙,跟兒女一個星期難得見一次面,親情怎麼能建立?父母都有工作,把兒女交給傭人看管,傭人變成兒女的父母。傭人只是照顧小孩飲食起居而已,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教導?

  尤其現代大衆傳媒發達,小朋友在家多半是看電視,玩網絡遊戲,而網絡電視裏面的內容皆是殺盜淫妄,暴力色情,孩子們從小就熏習。長大之後起心動念,行事皆隨自己喜好,毫無恩義之情,他喜歡你的時候,跟你很好;他不喜歡你的時候,就可以傷害你,連父母都殺,何況別人!此事若形成爲社會風氣,這世界還得了。

  所以西方很多宗教講末日,我覺得這就是末日。末日是世界的毀滅,而不是這個地球毀滅,是這個世界上倫理道德毀滅,聖賢傳統的教育毀滅了,這個社會現象就是末日現象。人與人之間沒有親情,沒有慈愛。只有利害,只有競爭、鬥爭、戰爭,對立與矛盾永遠存在,這是多麼可怕!

  『長幼有序』是講兄弟之間的關系,「長幼」是講兄弟。這個「序」是天然的,出生先後的次序,縱然是雙胞胎也有次序,不能夠不尊重。所以幼對長要知道尊敬,長對幼要懂得愛護,兄友弟恭。所以「有序」很重要,只要能夠遵守這個道理,家庭傳統就不會被破壞,家和萬事興,家和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根本。

  『朋友有信。』中國自古有說,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朋友是五倫之一,關系不是平凡的,是道義相交,同生死共患難,互相扶持顯示了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朋友的信義。這一句是總結人與一切人的自然關系。明了人與人的關系,自然相互包容、尊敬、信賴、關懷、互助合作,決定無有相害之理。

  現代人對于「愛」不理解,往往自以爲是「愛」,實際上是欲望的控製與占有,造成許多社會糾紛,沖突矛盾。因此,真誠的愛心,一定要落實在道德教育,使人人知道如何真正的自愛愛人,自利利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化解沖突。

  我學佛五十四年,常常說在家的佛弟子十善做不到,出家的佛弟子五戒做不到,原因就是「愛」的原點沒有了。換句話說,叁百年前的中國人,儒學根底非常深厚,從小就學習倫理教育,所以學儒守禮不難,學佛持戒不難,成就的人很多。現在這個時代,儒沒有了,佛也沒有了,有名無實,爲什麼?原點沒有了。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大致都是犯同樣毛病;像樹木一樣,根壞了,怎樣去培植它都是一個假相,死的,不是活的;這才值得我們憂慮,值得我們認真反省。所以現在必須從根救起,就從這個原點做起。

  四、推廣倫理道德教育的方式

  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宇宙真理,自然法則,是我們每個人性德的流露,是人類老祖先流傳給後代智慧文明的寶藏,所以他超越時、空,絕對沒有族群、宗教、國家、文化的界限。聖賢的教育,是放諸四海皆准,人人都適合學習,都應該學習的。

  掌握倫理道德教育的綱領之後,應從那裏做起?中國儒家有本小冊子《弟子規》,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精華的集大成;此外,佛門裏面的《十善業道》,這兩本書是教我們徹底落實真誠愛心的最基礎而具體的課本。仔細觀察,這裏面所講的內容,與西方聖哲、宗教神聖所說的道理,都是不謀而合。

  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與我們合作,邀請真正有愛心、有道德學問的老教授、專家學者爲我們講演,再加上《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的教學,翻譯成英、中、俄羅斯、法、阿拉伯、西班牙等六種文字,利用衛星電視,二十四小時在全世界各各地區反複播放。讓全球的人們,都能夠有機會接觸到,神聖至善圓滿的教育。對于推廣倫理道德的全民教育,幫助世界人類重新建立價值觀,會迅速擴大影響力,産生正面積極的作用。

  再者,我們也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辦短期的倫理道德研習講座,讓來自世界各各不同地區的人們,共聚一堂學習聖賢教育,老師們可以互相交換教學心得,這樣可以建立共識。目前在教科文組織下面,有8000多個學校,對于道德教育都很重視。如果每年至少能有一次,定期集合這些教師,進行短期培訓,效果定會顯著,比開會的效果大得太多了。

  綜觀古今中外的人類曆史,仔細反省,必然會發現,政治、武力、經濟,無法徹底解決沖突與戰亂,而且這修手段往往造成副作用,中國老子說:「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爲善。」確實,唯有這些早已被現代人忽略、廢棄的聖賢們的倫理道德教育,愛心教育,重新光大在這個世間,喚醒人們心中本有純淨純善的性德,恢複我們與一切衆生本有的互敬互愛、互相關懷、彼此包容、和睦相處、誠敬對待,才能從根本上化解沖突與對立,邁向永久安定和平。再次感謝大會給予我這個機會,使我有機會與在座有志之士分享對于推廣倫理道德的全民教育學習體驗,幫助世界人類重新建立價值觀。謹以愚者一得,貢獻給諸位仁者大德,敬請指教!

  淨空敬禮

  

《真誠愛心是化解沖突的根本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