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倫理道德教育 促進世界和平
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培養智慧,獲得和平—通過多元文化、信仰和文明的價值、
道德和精神來進行和平文化教育的國際研討會》的中心主題發言
地點:澳洲 時間:2005年8月10-13日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很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感謝格裏菲斯大學,以及支持這次大會的許多協辦單位,由于共同的努力,我們今天能相聚一堂,共同研討用人類的智慧財産獲得和平的問題。我很感謝格裏菲斯大學多元信仰中心杜教授(Professor Toh Swee-Hin), 這位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教育獎得主,他爲本次會議提出了四個很好的思考題,這包括
①能創造和平的倫理道德教育原理是什麼;
②教育在個人、家庭、社會、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③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④什麼樣的教育政策可適用于各地區以達到「培養智慧 獲得和平」。
這四個問題,是一切從事和平與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四十七年來所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次會議的宗旨是《以智慧獲得和平》,我把它落實到《以聖賢智慧的教育(即倫理道德的教育),促進世界和平》。我願以自己的實踐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教育的原理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原理是以人性本善爲基礎,中國儒家的基礎教育課本《叁字經》裏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肯定人生之本性都是至善的,後來因爲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差異就越來越大了。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熏習而受汙染改變,變成習性。教育的原理就是改變汙染的習性,恢複至善的本性。
中國儒家著名的經典《禮記學記》中對教育的诠釋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培養、長養人的善心、善念、善語、善行,糾正其錯誤的言行舉止和錯誤的觀念,幫助人恢複本有的真、善、美、慧,使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教育的目的。它通常是有叁個層次:
①教育能使人轉惡爲善—通過倫理道德的教化,令受教育者逐步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②教育能使人破迷開悟—通過學習聖賢的教導,令受教者在生活中落實這些教訓,會使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
③教育的目的最後是使人轉凡成聖—通過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而日趨與聖賢一致,就達到了教育最圓滿的目的。
我今年七十九歲,我這一生都在從事社會教育工作,今天來參加大會的也有各學術宗教的代表。我們都有共識:要恢複宗教教育的本色。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他們的宗教創始人所提倡的社會教育,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我從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實踐中體會到:每一個宗教都要走向學習(修行)教學,走向宗教教育。宗教的形式如同外衣,而學習教學才是內容,才是實質。把宗教中聖賢教導的精神,經典中的理論、方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提高我們的靈性,改造我們的人生,這才是宗教教學的本色。譬如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而教育的綱領就含在佛陀的名字裏。「釋迦」,是仁慈博愛的意思,能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含有真誠平等慈悲之德。「牟尼」,是寂默清淨的意思,含有澈悟大覺智慧之德。提起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我們就會立刻想到對自己要保持清淨無染,對別人要仁慈博愛。這完全是教育的啓發。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他是一位仁慈的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我對第一次來聽我講課的人,都先把《認識佛教》介紹給他們,使大家明白,佛教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它是真善美慧的圓滿教育,它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二、教育在人生、社會和世界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的聖哲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見《禮記學記》)這裏明確地指出建立國家首先就要抓好教學工作。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是在于接受過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
我們看到目前的世界狀況:社會動亂,國家、宗教、族群之間沖突愈演愈烈,美國九一一事件,美阿戰爭爆發,美伊戰爭爆發以及世界各地沖突疊起。地震、洪水、瘟疫、災荒等災害頻繁,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印度洋地區令人觸目驚心的海嘯,吞蝕了叁十多萬人的生命和無法估量的財産;全球氣候變化異常,大自然生態失去平衡。個人身心不安,尤其是少年、中年、老年自殺率逐年劇增;家庭糾紛,離婚率有增無減;青少年因受色情、暴力、賭博、偷盜、吸毒等染汙,犯罪率加速增長;倫理道德淪喪,禮節規範廢弛,物欲橫流,人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甚至出現了兒子爲得到人壽保險金而殺死父母的可怕新聞……我們要認真想一想:社會物質文明愈發達,科學技術愈先進,可是我們的世界卻愈動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愈冷漠無情,那些損人利己的罪惡行爲,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家庭的矛盾,國家以及族群之間的矛盾沖突等等,所有這些矛盾沖突的根源在那裏呢?
淨空認爲:矛盾和沖突的根源來自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由于家庭之內父子不和,夫婦不和,兄弟不和,以這種抗爭心態走入學校和社會,人際關系自然就處不好,于是就影響了整個社會、國家、世界的和睦。如果再深究一層,沖突的真正根源是來自于自己的內心,是自己內心的本性與習性的沖突。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當他開悟證道時,從甚深禅定中說出第一句話,就是:「奇妙啊!奇妙啊!世界上一切衆生都原本具有跟佛一樣的智慧、光明、和諧、福德,只因爲被種種妄想煩惱,貪欲執著所遮蓋,而不能顯發出來。」我們的本性是完美和平、純淨純善的,爲什麼會變成不善和沖突對立呢?那是因爲習性的作用。習性是後天所染上的各種知見,而且執著這些知見,寸步不讓,因此沖突對立就産生了,完美和諧就被破壞了。所以要恢複完美和諧,先得從自己內心做起。(儒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爲本。)先得把自己內心的本性和習性沖突對立化解,放下內心對一切人、事、物的控製和占有的念頭,放下貪欲、仇恨和一切損人利己的心行,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家庭、族群、國家乃至世界的一切沖突,恢複真正的和平幸福。
把化解對立沖突,回歸到心地,這種觀念是有佛教經典的理論根據和現代科學實驗爲證據的。在佛教裏最著名的經典《華嚴經》中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見《華嚴經》第十九卷,第二十品),另一部著名的經典《首楞嚴經》中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卷一)。這些經文告訴我們:宇宙萬法、世界人生,都是我們的心行所造就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一切法是從心想生的。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念,影響著外在的一切事物,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說透了這個問題,我目前正在講這部經,已經講了二千七百多個小時,尚未講完。
現代科學也逐漸證實了這一點。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進行了十年的研究,發現人的心念能改變水的結晶體形狀。善心善念能令水的結晶體形狀變得美麗,惡心惡念能令水的結晶體變得醜陋。例如,把一杯水貼上「和平」的字樣,另一杯貼上「戰爭」的字樣。過一段時間,通過儀器觀察,會發現前者的水結晶體變得非常美麗,而
後者的水結晶體變得十分難看。面對一湖(日本琵琶湖)汙染的水,用愛心祈禱一小時後,用肉眼看去,已經逐漸變得清澈,再化驗,水已由原來很難看的結晶圖案變得非常美麗了,這個實驗令現場大衆非常驚喜和感動。江本勝博士告訴我,他十年做了幾萬次的實驗,最後發現,只有「愛」和「感謝」這兩種心念,水反應的結晶體最美。所以他說,愛和感謝是宇宙的核心。我肯定這個看法,因爲這是我們本性的真善美。
真誠的愛心,能化解一切汙染,一切沖突,能使一切人、事、粅變得美好。那用什麼方法來啓發我們的愛心呢?——用倫理道德教育,用仁慈博愛的教育,「父子有親」是自性愛心的原點;從這個原點發揚光大,愛家族、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衆生。我們只有接受這種自性真實愛心的教育,才有幸福的人生,美滿的家庭、安定的社會及和平的世界。
教育對我們個人、家庭、社會,乃至世界和平都是頭等重要的事。因爲只有接受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我們才能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或者說人與多維次空間生靈的關系。我們才有智慧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裏使自己和別人都快樂。
叁、教育的總綱領和內容
大家知道,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巴比倫文明(西亞兩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北非尼羅河流域)、羅馬文明(地中海北岸古希臘)、古印度文明(南亞印度河流域)及中華文明(黃河、長江流域)。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雖曆經滄桑,卻完整地延續了下來。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經驗的財産。我們今天應該從這裏汲取營養。
中國古聖先賢承傳的教學總綱領,曆經堯舜聖王、孔夫子、孟夫子到朱夫子(朱熹)已經非常系統化了。這個教學綱領是教導我們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做人,做一個好人。
遵守五倫大…
《推動倫理道德教育 促進世界和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