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伦理道德教育 促进世界和平
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培养智慧,获得和平—通过多元文化、信仰和文明的价值、
道德和精神来进行和平文化教育的国际研讨会》的中心主题发言
地点:澳洲 时间:2005年8月10-13日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很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谢格里菲斯大学,以及支持这次大会的许多协办单位,由于共同的努力,我们今天能相聚一堂,共同研讨用人类的智慧财产获得和平的问题。我很感谢格里菲斯大学多元信仰中心杜教授(Professor Toh Swee-Hin), 这位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教育奖得主,他为本次会议提出了四个很好的思考题,这包括
①能创造和平的伦理道德教育原理是什么;
②教育在个人、家庭、社会、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③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④什么样的教育政策可适用于各地区以达到「培养智慧 获得和平」。
这四个问题,是一切从事和平与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四十七年来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以智慧获得和平》,我把它落实到《以圣贤智慧的教育(即伦理道德的教育),促进世界和平》。我愿以自己的实践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的原理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原理是以人性本善为基础,中国儒家的基础教育课本《三字经》里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肯定人生之本性都是至善的,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了。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熏习而受污染改变,变成习性。教育的原理就是改变污染的习性,恢复至善的本性。
中国儒家著名的经典《礼记学记》中对教育的诠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培养、长养人的善心、善念、善语、善行,纠正其错误的言行举止和错误的观念,帮助人恢复本有的真、善、美、慧,使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教育的目的。它通常是有三个层次:
①教育能使人转恶为善—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令受教育者逐步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②教育能使人破迷开悟—通过学习圣贤的教导,令受教者在生活中落实这些教训,会使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
③教育的目的最后是使人转凡成圣—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而日趋与圣贤一致,就达到了教育最圆满的目的。
我今年七十九岁,我这一生都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今天来参加大会的也有各学术宗教的代表。我们都有共识:要恢复宗教教育的本色。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他们的宗教创始人所提倡的社会教育,都是仁慈博爱的教育。我从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实践中体会到:每一个宗教都要走向学习(修行)教学,走向宗教教育。宗教的形式如同外衣,而学习教学才是内容,才是实质。把宗教中圣贤教导的精神,经典中的理论、方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提高我们的灵性,改造我们的人生,这才是宗教教学的本色。譬如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而教育的纲领就含在佛陀的名字里。「释迦」,是仁慈博爱的意思,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含有真诚平等慈悲之德。「牟尼」,是寂默清净的意思,含有澈悟大觉智慧之德。提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我们就会立刻想到对自己要保持清净无染,对别人要仁慈博爱。这完全是教育的启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是一位仁慈的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我对第一次来听我讲课的人,都先把《认识佛教》介绍给他们,使大家明白,佛教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它是真善美慧的圆满教育,它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二、教育在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圣哲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见《礼记学记》)这里明确地指出建立国家首先就要抓好教学工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于接受过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
我们看到目前的世界状况:社会动乱,国家、宗教、族群之间冲突愈演愈烈,美国九一一事件,美阿战争爆发,美伊战争爆发以及世界各地冲突迭起。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等灾害频繁,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印度洋地区令人触目惊心的海啸,吞蚀了三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法估量的财产;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大自然生态失去平衡。个人身心不安,尤其是少年、中年、老年自杀率逐年剧增;家庭纠纷,离婚率有增无减;青少年因受色情、暴力、赌博、偷盗、吸毒等染污,犯罪率加速增长;伦理道德沦丧,礼节规范废弛,物欲横流,人心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出现了儿子为得到人寿保险金而杀死父母的可怕新闻……我们要认真想一想:社会物质文明愈发达,科学技术愈先进,可是我们的世界却愈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愈冷漠无情,那些损人利己的罪恶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家庭的矛盾,国家以及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所有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在那里呢?
净空认为: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来自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由于家庭之内父子不和,夫妇不和,兄弟不和,以这种抗争心态走入学校和社会,人际关系自然就处不好,于是就影响了整个社会、国家、世界的和睦。如果再深究一层,冲突的真正根源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内心的本性与习性的冲突。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当他开悟证道时,从甚深禅定中说出第一句话,就是:「奇妙啊!奇妙啊!世界上一切众生都原本具有跟佛一样的智慧、光明、和谐、福德,只因为被种种妄想烦恼,贪欲执着所遮盖,而不能显发出来。」我们的本性是完美和平、纯净纯善的,为什么会变成不善和冲突对立呢?那是因为习性的作用。习性是后天所染上的各种知见,而且执着这些知见,寸步不让,因此冲突对立就产生了,完美和谐就被破坏了。所以要恢复完美和谐,先得从自己内心做起。(儒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先得把自己内心的本性和习性冲突对立化解,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和占有的念头,放下贪欲、仇恨和一切损人利己的心行,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家庭、族群、国家乃至世界的一切冲突,恢复真正的和平幸福。
把化解对立冲突,回归到心地,这种观念是有佛教经典的理论根据和现代科学实验为证据的。在佛教里最著名的经典《华严经》中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见《华严经》第十九卷,第二十品),另一部著名的经典《首楞严经》中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卷一)。这些经文告诉我们:宇宙万法、世界人生,都是我们的心行所造就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一切法是从心想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念,影响着外在的一切事物,这个道理很深。《华严经》说透了这个问题,我目前正在讲这部经,已经讲了二千七百多个小时,尚未讲完。
现代科学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水进行了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念能改变水的结晶体形状。善心善念能令水的结晶体形状变得美丽,恶心恶念能令水的结晶体变得丑陋。例如,把一杯水贴上「和平」的字样,另一杯贴上「战争」的字样。过一段时间,通过仪器观察,会发现前者的水结晶体变得非常美丽,而
后者的水结晶体变得十分难看。面对一湖(日本琵琶湖)污染的水,用爱心祈祷一小时后,用肉眼看去,已经逐渐变得清澈,再化验,水已由原来很难看的结晶图案变得非常美丽了,这个实验令现场大众非常惊喜和感动。江本胜博士告诉我,他十年做了几万次的实验,最后发现,只有「爱」和「感谢」这两种心念,水反应的结晶体最美。所以他说,爱和感谢是宇宙的核心。我肯定这个看法,因为这是我们本性的真善美。
真诚的爱心,能化解一切污染,一切冲突,能使一切人、事、粅变得美好。那用什么方法来启发我们的爱心呢?——用伦理道德教育,用仁慈博爱的教育,「父子有亲」是自性爱心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发扬光大,爱家族、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我们只有接受这种自性真实爱心的教育,才有幸福的人生,美满的家庭、安定的社会及和平的世界。
教育对我们个人、家庭、社会,乃至世界和平都是头等重要的事。因为只有接受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多维次空间生灵的关系。我们才有智慧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使自己和别人都快乐。
三、教育的总纲领和内容
大家知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巴比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罗马文明(地中海北岸古希腊)、古印度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及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流域)。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经验的财产。我们今天应该从这里汲取营养。
中国古圣先贤承传的教学总纲领,历经尧舜圣王、孔夫子、孟夫子到朱夫子(朱熹)已经非常系统化了。这个教学纲领是教导我们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做人,做一个好人。
遵守五伦大…
《推动伦理道德教育 促进世界和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