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布施,內財比外財更殊勝。
何謂無畏布施,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吃衆生肉,不再跟衆生結冤仇,令一切衆生永無恐怖畏懼。也許有人問:有人吃齋吃了一輩子,並不健康也不長壽。爲什麼?這是抵消掉了。因爲他還有惡念,還在殺生;蚊子叮他,一巴掌打死了,把他吃素的功德抵消掉了。看到蟑螂、老鼠就想殺牠,這不是施無畏!所以要明理。細細去想想,這邊做,那邊抵消,做得不多,抵消的比做的還多,怎麼會有福報?所以不是沒有效果,只要細心去觀察思惟,你就曉得,爲什麼效果不彰,必有因緣。
所以要學著愛護一切衆生,「護生」。譬如有些人認爲放生是功德,放生是好事。怎樣放生?如不如法?如果你到市場預先去訂購,你不放生他不去抓,因爲你要放生,他拼命去抓,這叫「害生」,這哪叫「放生」?你看,許多道場,規定哪一天放生,預先通知市場放生要買多少鳥、買多少魚。他那天生意好,他特別去抓;你要不放生,他就不抓了!爲什麼?他賣不掉。這就是美其名是「放生」,實際上是害衆生,錯了!這些細節我們都沒想到。再說放生要舉行儀式,儀式時間太長,有很多衆生已經死了。所以儀式應是愈簡單愈好,要快快把牠放掉,牠會感激你。所以只要我們多替衆生想想,我們就會多覺悟、多明白。
嫉妒心不能有,谄曲心不能有。谄曲是谄媚、巴結,看到有錢有勢的人,去討好,總希望我們能得一點好處。這是錯誤的妄念。存心要清淨。好事,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圓滿功德,不一定要做很多。我們的心力都到了,有緣就去做,能做多少都是圓滿功德,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凡事總要隨分隨力,不能勉強。
吾我心,起心動念都是把「我」擺在第一,一切都是爲我的利益。這個心不善。爲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爲什麼生生世世離不開六道輪回?就是「我執」太重。佛法的修學,第一就是破我執,人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就出離六道了。
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想想看,你會不會生病?不會生病,爲什麼?「我」都沒有了,誰生病?哪個人生病?再跟你講,你也不死;「我」沒有了,誰死?誰生病?誰受苦?誰受樂?都沒有了。《金剛經》佛跟菩薩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正覺悟的菩薩。有「我」,什麼苦難都要受,無「我」就沒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執著身是『我』」這是人生第一錯誤的認知。必須要覺悟,要把它放下。
再就是狂妄自大,這是傲慢的習氣。傲慢的習氣人人都有,總覺得我比別人強。以前李老師爲學生授課,他說,你看!從前街頭上的乞丐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靠乞討過日子;「賤」是沒有地位。但是,他還有傲慢,他看到富貴人家乘車經過,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這就是狂妄心,狂妄的習氣。
再者是輕人的心,自己看得很重,把別人看得很輕;輕慢別人,擡高自己。這些習氣都是前面講的十惡八邪;十惡八邪雖然放下了,習氣還在。習氣除掉之後心才真正平和,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所以六祖跟我們講,所有不善的行爲都要除去;然後,再更進一步,就像他在《壇經》上說,他自己是「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我們就要學到這個地步。「常見自己過」是佛法裏講的「自覺」。一般講開悟,開悟是什麼?覺悟自己過失。悟後起修,覺悟之後知道自己過失,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叫「起修」,叫「悟後起修」。如果不知道自己過失,就無法改過,沒法子修行。所以一定要先見自己過。
見自己過的是聖人,不是凡夫。凡夫,你去問他有沒有過失,他說沒有。他看別人一身都是過失,而不見自己過。凡聖不同就在此地。我們要怎樣才能見自己過?見自己過不是簡單事,是大學問!自己若沒有這個功夫;可以看別人,看別人的過失最容易。看人過失不可以批評。《弟子規》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應當立即反省,回光反照,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應知用這面鏡子常照自己的心行。世出世間聖賢都是這樣教我們,初學時在這上用真功夫。如果發現自己有過失,趕緊改正;沒有,要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這樣就好。這叫真正修行,是真正的聖賢弟子。
另一種方法是讀經。「經」也是一面鏡子,譬如早晚讀《了凡四訓》,不要讀得太快,太快就沒有隨文入觀的時間;慢慢的念,念著、想著這一句我做到了沒有,我有沒有犯?這樣念法益處就大!拿著經訓的標准來反省、來檢查,自己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對的我要繼續增長,不要失掉;錯誤的,我要依照聖教改正,才能長善救失。念得再大聲,再快,念完之後,它是它,自還是自,有什麼用處?所有一切戒經,都是規範我們的行爲,不能念得太快。《十善業道經》也不可以念得太快,一條一句認真檢討。如果同參道友在一起,就像開檢討會一樣,一個人讀或者幾個人輪流讀。一個人讀一段,讀完之後大家檢討,經上所講的我有沒有做到。不要問別人,問別人就錯了,要問自己,每個人問自己有沒有做到,與同學們共同勉勵。或者研究在某一種狀況之下,應該要怎樣變通。聖人的教誨都是圓融的,我們在不同環境當中應該怎樣去靈活的運用;這就是權巧方便,不是一成不變的。聖教的精神要抓住。
有同學問我,現在有很多報紙、雜志裏面印的有佛像,我們佛弟子拿到手上應該怎麼處理?還有些念佛機外殼也有佛像,甚至于一些佛教光盤壞了不能用,應如何處理?有許多人對此感到很納悶。此處應知一個處理的原則,「恭敬心」。沒有輕慢,有恭敬心,用恭敬心怎樣處理都是對的。你即使是有很多處理方法,沒有恭敬心,也是錯的。所以恭敬比什麼都重要。
譬如在澳洲,像這些不能使用的法物,壞了,可以把它包好,包得整整齊齊,恭恭敬敬的,在幹淨的地方挖土,埋入地下。另外,如果住在河邊,水是流動的,不是死水,可以將它沈到水底。這都是古人教給我們的處理方法。一是埋在土裏,一是隨水流去。現在環境有了變化,不能丟入海裏;染汙海水,還得犯法。如果能焚化的,把它燒掉,將灰包起來,也是一種處理法。
有些寺廟有焚化爐,以恭敬心在焚化爐裏焚化。如果實在沒有方法,你就是用恭敬心,把它折疊,包得整齊,照一般垃圾處理,我們的心盡到了,都沒有過失,都是正確的。如果很輕慢、草率,沒有恭敬心,就是依照古人講的方法,也有過失。所以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對叁寶不輕慢,就是功德,我們的心才能安、才能平。
《壇經》裏給我們介紹的佛菩薩,完全從表法上說。你讀了之後就曉得,一點迷信都沒有。他只舉幾個例子,應知舉一反叁。他說「慈悲即觀音」,沒錯,觀音菩薩確實是代表慈悲,心地慈悲就是觀音。我們看到觀音菩薩,慈悲心就生起來了,這才是供養佛菩薩形相的真正作用。不是看到觀音菩薩趕緊給他磕頭,希望他大慈大悲保佑我,那就錯了!那就是迷信。看到觀音菩薩,聞觀音菩薩名號,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慈悲心引發出來。我對一切衆生要大慈大悲,這就對了。「喜舍即勢至」,淨土宗的大勢至菩薩,代表大智大舍。他說「能靜即釋迦」。「釋迦牟尼」是印度話,釋迦翻作能仁,仁慈的仁,牟尼翻作寂靜。能仁寂靜,六祖用一個能、用一個靜,所以你懂得這個意思。名號含義教人對一切人要能仁慈,對自己要清淨。你看到釋迦牟尼佛、聽到釋迦牟尼佛名號,立刻就想到「我對人是不是仁慈?我對自己是不是清淨?」
名號與佛像統統是表法,是教育,哪裏是迷信!這就是今天講的「藝術的教學」,最高的教學方法,你不能把他當作神來看待。這是第一要義。第二個要義,是報本反始,報恩之意。我們今天所學的是釋迦牟尼佛教授的,釋迦對我有恩,造他的像,供養他,報師恩啊!所以供養佛菩薩形像有兩重意思。一是報本反始,表報恩的心。另一是見賢思齊,教人見聞形像,即能提醒自己。「平直是彌陀」,「平」是平等,「直」是正直。對一切衆生平等,對自己正直。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阿彌陀佛代表此義。
于此可見能大師的感歎!這是在唐代,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七百多年,七、八百年,距離佛陀時代愈去愈遠,所傳的法漸漸變質了。大家只注重形相,不曉得表法意思。現在六祖惠能大師距離我們又有一千叁、四百年,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經如果不講,不認真的學習,你怎麼會懂?現在社會上都說佛教迷信,我們聽了點頭,一點都不能否認,爲什麼?真的迷信,幾個學佛的同學能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講不清楚、講不明白他就信了,不是迷信是什麼?所以不能怪社會大衆,要怪我們自己學佛四衆同學沒有學好;沒有把好的樣子,佛菩薩好的形相向社會大衆宣揚。所以過失不在他們,而在我們自己。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要學真的不能學假的。
唯有真實,對自己才有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是最大的利益,健康長壽、聰明智慧。財富不要多,生活能維持就好。不要過富裕的生活,富裕的生活最容易迷失方向。有多余的財富,應當幫助別人。自己生活,實在講,心地愈清淨,你的需要量愈少,生活很簡單很快樂,這才是真正得受用。煩惱輕,智慧長,你說多快樂!今天我就報告到此。今天是新年的頭一天,我們講到「心淨、心安、心平」,希望我們都能夠把它落實,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此將它作爲新年禮物,供養大衆
祝你
諸惡莫作歲歲平安衆善奉行年年如意! 謝謝大家!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心淨國土淨 心安衆生安 心平天下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