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布施,内财比外财更殊胜。
何谓无畏布施,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不吃众生肉,不再跟众生结冤仇,令一切众生永无恐怖畏惧。也许有人问:有人吃斋吃了一辈子,并不健康也不长寿。为什么?这是抵消掉了。因为他还有恶念,还在杀生;蚊子叮他,一巴掌打死了,把他吃素的功德抵消掉了。看到蟑螂、老鼠就想杀牠,这不是施无畏!所以要明理。细细去想想,这边做,那边抵消,做得不多,抵消的比做的还多,怎么会有福报?所以不是没有效果,只要细心去观察思惟,你就晓得,为什么效果不彰,必有因缘。
所以要学着爱护一切众生,「护生」。譬如有些人认为放生是功德,放生是好事。怎样放生?如不如法?如果你到市场预先去订购,你不放生他不去抓,因为你要放生,他拼命去抓,这叫「害生」,这哪叫「放生」?你看,许多道场,规定哪一天放生,预先通知市场放生要买多少鸟、买多少鱼。他那天生意好,他特别去抓;你要不放生,他就不抓了!为什么?他卖不掉。这就是美其名是「放生」,实际上是害众生,错了!这些细节我们都没想到。再说放生要举行仪式,仪式时间太长,有很多众生已经死了。所以仪式应是愈简单愈好,要快快把牠放掉,牠会感激你。所以只要我们多替众生想想,我们就会多觉悟、多明白。
嫉妒心不能有,谄曲心不能有。谄曲是谄媚、巴结,看到有钱有势的人,去讨好,总希望我们能得一点好处。这是错误的妄念。存心要清净。好事,尽心尽力去做就是圆满功德,不一定要做很多。我们的心力都到了,有缘就去做,能做多少都是圆满功德,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凡事总要随分随力,不能勉强。
吾我心,起心动念都是把「我」摆在第一,一切都是为我的利益。这个心不善。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你为什么生生世世离不开六道轮回?就是「我执」太重。佛法的修学,第一就是破我执,人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就出离六道了。
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你想想看,你会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为什么?「我」都没有了,谁生病?哪个人生病?再跟你讲,你也不死;「我」没有了,谁死?谁生病?谁受苦?谁受乐?都没有了。《金刚经》佛跟菩萨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正觉悟的菩萨。有「我」,什么苦难都要受,无「我」就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执着身是『我』」这是人生第一错误的认知。必须要觉悟,要把它放下。
再就是狂妄自大,这是傲慢的习气。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总觉得我比别人强。以前李老师为学生授课,他说,你看!从前街头上的乞丐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靠乞讨过日子;「贱」是没有地位。但是,他还有傲慢,他看到富贵人家乘车经过,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这就是狂妄心,狂妄的习气。
再者是轻人的心,自己看得很重,把别人看得很轻;轻慢别人,抬高自己。这些习气都是前面讲的十恶八邪;十恶八邪虽然放下了,习气还在。习气除掉之后心才真正平和,清净、平等、觉才能现前。所以六祖跟我们讲,所有不善的行为都要除去;然后,再更进一步,就像他在《坛经》上说,他自己是「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我们就要学到这个地步。「常见自己过」是佛法里讲的「自觉」。一般讲开悟,开悟是什么?觉悟自己过失。悟后起修,觉悟之后知道自己过失,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叫「起修」,叫「悟后起修」。如果不知道自己过失,就无法改过,没法子修行。所以一定要先见自己过。
见自己过的是圣人,不是凡夫。凡夫,你去问他有没有过失,他说没有。他看别人一身都是过失,而不见自己过。凡圣不同就在此地。我们要怎样才能见自己过?见自己过不是简单事,是大学问!自己若没有这个功夫;可以看别人,看别人的过失最容易。看人过失不可以批评。《弟子规》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应当立即反省,回光反照,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应知用这面镜子常照自己的心行。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这样教我们,初学时在这上用真功夫。如果发现自己有过失,赶紧改正;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这样就好。这叫真正修行,是真正的圣贤弟子。
另一种方法是读经。「经」也是一面镜子,譬如早晚读《了凡四训》,不要读得太快,太快就没有随文入观的时间;慢慢的念,念着、想着这一句我做到了没有,我有没有犯?这样念法益处就大!拿着经训的标准来反省、来检查,自己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对的我要继续增长,不要失掉;错误的,我要依照圣教改正,才能长善救失。念得再大声,再快,念完之后,它是它,自还是自,有什么用处?所有一切戒经,都是规范我们的行为,不能念得太快。《十善业道经》也不可以念得太快,一条一句认真检讨。如果同参道友在一起,就像开检讨会一样,一个人读或者几个人轮流读。一个人读一段,读完之后大家检讨,经上所讲的我有没有做到。不要问别人,问别人就错了,要问自己,每个人问自己有没有做到,与同学们共同勉励。或者研究在某一种状况之下,应该要怎样变通。圣人的教诲都是圆融的,我们在不同环境当中应该怎样去灵活的运用;这就是权巧方便,不是一成不变的。圣教的精神要抓住。
有同学问我,现在有很多报纸、杂志里面印的有佛像,我们佛弟子拿到手上应该怎么处理?还有些念佛机外壳也有佛像,甚至于一些佛教光盘坏了不能用,应如何处理?有许多人对此感到很纳闷。此处应知一个处理的原则,「恭敬心」。没有轻慢,有恭敬心,用恭敬心怎样处理都是对的。你即使是有很多处理方法,没有恭敬心,也是错的。所以恭敬比什么都重要。
譬如在澳洲,像这些不能使用的法物,坏了,可以把它包好,包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的,在干净的地方挖土,埋入地下。另外,如果住在河边,水是流动的,不是死水,可以将它沉到水底。这都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处理方法。一是埋在土里,一是随水流去。现在环境有了变化,不能丢入海里;染污海水,还得犯法。如果能焚化的,把它烧掉,将灰包起来,也是一种处理法。
有些寺庙有焚化炉,以恭敬心在焚化炉里焚化。如果实在没有方法,你就是用恭敬心,把它折迭,包得整齐,照一般垃圾处理,我们的心尽到了,都没有过失,都是正确的。如果很轻慢、草率,没有恭敬心,就是依照古人讲的方法,也有过失。所以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对三宝不轻慢,就是功德,我们的心才能安、才能平。
《坛经》里给我们介绍的佛菩萨,完全从表法上说。你读了之后就晓得,一点迷信都没有。他只举几个例子,应知举一反三。他说「慈悲即观音」,没错,观音菩萨确实是代表慈悲,心地慈悲就是观音。我们看到观音菩萨,慈悲心就生起来了,这才是供养佛菩萨形相的真正作用。不是看到观音菩萨赶紧给他磕头,希望他大慈大悲保佑我,那就错了!那就是迷信。看到观音菩萨,闻观音菩萨名号,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慈悲心引发出来。我对一切众生要大慈大悲,这就对了。「喜舍即势至」,净土宗的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智大舍。他说「能静即释迦」。「释迦牟尼」是印度话,释迦翻作能仁,仁慈的仁,牟尼翻作寂静。能仁寂静,六祖用一个能、用一个静,所以你懂得这个意思。名号含义教人对一切人要能仁慈,对自己要清净。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听到释迦牟尼佛名号,立刻就想到「我对人是不是仁慈?我对自己是不是清净?」
名号与佛像统统是表法,是教育,哪里是迷信!这就是今天讲的「艺术的教学」,最高的教学方法,你不能把他当作神来看待。这是第一要义。第二个要义,是报本反始,报恩之意。我们今天所学的是释迦牟尼佛教授的,释迦对我有恩,造他的像,供养他,报师恩啊!所以供养佛菩萨形像有两重意思。一是报本反始,表报恩的心。另一是见贤思齐,教人见闻形像,即能提醒自己。「平直是弥陀」,「平」是平等,「直」是正直。对一切众生平等,对自己正直。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阿弥陀佛代表此义。
于此可见能大师的感叹!这是在唐代,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七百多年,七、八百年,距离佛陀时代愈去愈远,所传的法渐渐变质了。大家只注重形相,不晓得表法意思。现在六祖惠能大师距离我们又有一千三、四百年,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经如果不讲,不认真的学习,你怎么会懂?现在社会上都说佛教迷信,我们听了点头,一点都不能否认,为什么?真的迷信,几个学佛的同学能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不清楚、讲不明白他就信了,不是迷信是什么?所以不能怪社会大众,要怪我们自己学佛四众同学没有学好;没有把好的样子,佛菩萨好的形相向社会大众宣扬。所以过失不在他们,而在我们自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要学真的不能学假的。
唯有真实,对自己才有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是最大的利益,健康长寿、聪明智慧。财富不要多,生活能维持就好。不要过富裕的生活,富裕的生活最容易迷失方向。有多余的财富,应当帮助别人。自己生活,实在讲,心地愈清净,你的需要量愈少,生活很简单很快乐,这才是真正得受用。烦恼轻,智慧长,你说多快乐!今天我就报告到此。今天是新年的头一天,我们讲到「心净、心安、心平」,希望我们都能够把它落实,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此将它作为新年礼物,供养大众
祝你
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 谢谢大家!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 心安众生安 心平天下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