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情的擔子就落在我們肩上。
又如《弟子書》中所言:
「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漩渦中,
易生不識而棄舍,自離無愧何過此!」
母親有情正陷于輪回大海的漩渦之中,而此番我們已有救度的方法,如果不救援,我們將是最卑賤的人。因此,應想到救度衆生之責就落在自己肩上而勤修報恩。
至于「報恩」的含義,如《中觀心論》所說:
「昔由惑魔使,傷害已成瘡,
我如注硝鹽,反令苦病苦。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
欲極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惠施有情食物、衣服等,只能暫時消除他們的饑渴、寒冷,並沒有究竟的利益。能使有情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痛苦,對他們就有穩固而重大的利益;若能將有情安置于佛位,有情便能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痛苦,所以,我們應該想到:「我應將一切有情置于佛位!」
(帕繃喀大師又打比方說,當母親發瘋持刀欲殺其子時,兒子不僅不會恨她,反而會力求治愈她的瘋病;同樣的,我們也應對怨家、仇敵報恩。)
辛五、悅意慈
「悅意慈」是一種珍視、愛護衆生的心態。格西博朵瓦對一位老太太說:「悅意慈就是您對兒子妥勒廓的那種慈愛。」將一切有情視如悅意之子,即是「悅意慈」。
此處不需另修所緣,修上面叁節——「知母」、「念恩」、「報恩」,如果已發起體驗,「悅意慈」自然就會出現。
一切有情的相續中不僅沒有無漏之樂3,連有漏之樂也沒有,現在他們自稱的所謂快樂,本質上全是痛苦。所以,我們應當想:「如果現在一切有情能具足一切安樂該有多好!願他們具足所有安樂吧!我要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標!」
關于修「悅意慈」的利益,《寶鬘論》中開示說:
「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
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
喜樂多安逸,毒刀不能侵。
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
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有獲得「慈法八德」等極大的利益。根據修慈對像數量的多寡,我們將來便能受生爲統治該數量群衆的輪轉王或大梵天。此修慈法又稱「梵住」,道理即在于此。如果以遍虛空際一切有情爲對像來修,當得大梵無住涅槃4。
辛六、悲心
大悲心是力量強大的成佛不共親因。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修菩提心次第」科判中特別提出:「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以及「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經5中也說,大悲心如輪轉王之輪與人之命根,大乘一切道果均觀待于此。
正如吉祥自稱在《入中論》篇首所說:
「悲性于佛廣大果,福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請大悲心。」
大悲心最初重要如種子——它是大乘的決定因素與發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中間重要如水肥——它是生起對佛子行不退縮「披甲精進」的動力;大悲心最後重要如果實——它是成佛後利他事業恒不間斷的保證。
菩提心力量的強弱,視此大悲心而定,菩薩們修道的速度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來決定,有些菩薩入密宗門求修速道,且能快速完成,也是因爲大悲心的力量。
當孩子掉入火坑時,父母會立即設法救出他們,但親戚就未必會有那麼急迫的行動,這是因爲悲心有強弱的關系。
我們修悲心時,若以即將被屠夫宰殺的羔羊等爲對像來觀修,比較容易生起感受,所以此處應思惟羔羊被殺的慘狀:它被摔倒在地,四腳朝天,羊蹄被細繩綁住,再怎麼使勁也無法掙開。雖然它清楚死亡就在眼前,卻無法逃脫,沒有依怙與救星。它流淚不斷、眼睜睜地望著屠夫的臉,心中充滿了難以忍受的恐懼與痛苦。就在這種情形下,被各種殘酷手段屠宰致死。我們看到羊被宰殺時,心裏會想它哪裏知道將發生什麼事,然而它們是知道的。過去有個屠夫,在宰殺了許多頭羊之後,正當他用繩索將下一頭羊綁起來時,屠夫的刀掉在一頭羊的附近,那頭羊急忙用蹄子刨土,想把刀埋藏起來。所以說,它們死時一定有著難以忍受的恐懼與痛苦。那些在山上放養的羊,雖然目前沒有在屠宰場面臨開膛剖肚的場面,但也只是遲早的問題罷了,實際上與屠宰場裏的羊並無區別。我們應該想到,這些羊在過去生做我母親時的情形,從而修習悲心。
當我們生起悲心體驗時,便應回憶以前在自身上所修的惡趣痛苦,然後推及其它有情,觀修他們現在正遭受種種痛苦:有些母親在地獄中被燃燒的鐵線燒灼,在烊銅中炖煮;有的受生在餓鬼中受饑渴所苦……如是等等,如此思惟生起悲心。
對惡趣有情生起悲心之後,接著再以善趣衆生爲對象。就像在山上放牧的羊與正被宰殺的羊,除被殺的時間有先有後,此外並無其它區別;現在住在人群裏那些藐似精明的漢子,遲早也會墜入惡趣,實際上與已墮惡趣者並無兩樣。
然後再對今生之母修習悲心,因爲她正在造作苦因。其它親戚、朋友等人也是爲現世的享受而一味造罪犯墮。雖然他們目前處于人天善趣中,卻依然爲叁苦所折磨,同時造集比現在的痛苦尤爲強烈的惡趣苦因。不僅是他們,一切有情都在承受痛苦和造作苦因,所以我們應當生起悲心,心想:「如果這些具恩母親能遠離痛苦與苦因該有多好!我要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標!」
對于較難生起悲心的對象尤其應該特意修習,例如對梵天等難以生起悲心,便應按照中土道中所講的來思惟,由此即可生起。
大悲心在相續中生起的標准是:像慈母一心系念身患重病的愛子一樣,下至飲食亦都祈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單是希望遠離痛苦的悲心,是與聲聞、獨覺共同的悲心;欲救拔痛苦的悲心,才是大乘的不共悲心;我們要生起的是後者。
縱然這些悲心難以生起,仍然要努力起大精進,力求生起。
當我們看到別人生病時,回想起自己以前所受的病痛,便能生起悲心。同樣的,我們應將中、下士階段在自身上所修的輪回與惡趣苦,擴展到別的有情身上。
珍視、愛護有情的「悅意慈」,與「欲令具樂慈」兩者,雖然都是慈心,但略有總、別之分。「悅意慈」是由「知母」、「念恩」、「報恩」叁者引生的,由于能生起「大悲心」,所以是「大悲心」的必要前提。「欲令具樂慈」與「悲心」則無一定的因果關系。《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欲令具樂慈」修法放在「報恩」後面講,所以在有些論著中;也是放在「悲心」前面修。這種作法雖然可行,如果按照教授派的修法6,則是在「悲心」之後修「欲令具樂慈」,然後再修「增上意樂」。因此,我們在此處主修「欲令具樂慈」。另外,根據《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也應在「悲心」之前配合「悅意慈」稍作思惟。
辛七、增上意樂
正如子女要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爲一切有情除苦、予樂的擔子就由我來承擔,由我獨立將有情置于佛地,這就是勝過聲聞、獨覺的「增上意樂」。「慈心」與「悲心」好比不忍見到母親掉入深坑而希望有人出手相救,「增上意樂」則是毫不遲疑地決定由自己親自救她出離險境。總的來說,雖然聲聞、獨覺也有「慈心」與「悲心」,但卻沒有這樣的「增上意樂」。
根據我大寶上師的口授,此「增上意樂」與「報恩」二者間承擔利生責任的關系,就好比商人准備購買貨物與決意購買貨物,有尚未決定與決定的區別。
辛八、正修發心
在勇敢地擔起利生的責任之後,再觀察一下自己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我們將發現,現在自己連利益一位有情的本事都沒有。我們應當研究一下究竟誰具有這種能力,以及自己是否也能達到他們的水准:這個世界上,地位最高的是梵天、帝釋之輩,但他們絲毫無法利益有情;聲聞、緣覺、阿羅漢尚未解脫一切系縛,所以利生事業也不圓滿;初地菩薩的利生事業雖然極爲廣大,卻無法與一生補處菩薩相比,一生補處菩薩無法與最後有菩薩坐在菩提樹下一天的利生事業相比;菩提樹下菩薩的利生事業,無法與諸佛相比,事業大小猶如處空與手掌之別。因此,只有諸佛的利生事業才是無與倫比的,諸佛能根據有情不同的界、意樂、種姓,毫不費力任運自然地利益有情。當獲得佛位之時,便能擁有以前皈依部份中所說種種功德,所以想要利生就一定要獲得一切智,爲此必須發起爲了利他而希求圓滿菩提之心。
「平等舍」、「知母」、「念母」、「報恩」是發起希求利他心的基礎;「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叁者是發起希求利他心的正行。發心欲求圓滿菩提者,如所謂:
「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7
合格、圓滿的發心,不僅是爲利他成佛,也要爲自身斷證功德等自利的圓滿而求成佛。當然,這不是純粹爲了自利,應該像先前「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各節中發起希求利他之心一樣,爲了利他發起獲得圓滿菩提之心。
如此修習之後,真能獲得圓滿菩提嗎?一定會的。因爲發菩提心的時機沒有比現在更殊勝了,我們得到的這個人身,能用來修行成佛;所遇到的法是佛的聖教,而且是佛教中的大乘法,甚至是能即生成佛的密宗教法,這是各宗所共有的殊勝處。
在宗喀巴大師的耳傳教法中,不僅有能在人壽十二年中成佛的法,還有更快的在叁年又叁個月中獲雙運位的多種殊勝教授,由以前嘉瓦父子8等祖師們的傳記,便可明白。
我們總喜歡說現在是濁世,然而現在所擁有的好運與良機是前所未有的。傑‧密勒日巴與溫薩巴的身體並不比我們這個身體優越,因此,我們就像吐谷渾跛子騎野騾一樣9,現在就要努力修法。我們怕修…
《掌中解脫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與修心七義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