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待不淨 ⑤ 煩惱不淨 ⑥ 速壞不淨。這裏是說第一種朽穢不淨,又分內外兩種。
9、這是修〔外朽穢不淨〕;對治對性欲的貪著。經論中通常說有九想:① 血汙 ② 脫落 ③ 腫脹 ④ 骨骸 ⑤ 蟲食 ⑥ 腐爛 ⑦ 青瘀 ⑧ 食瞰 ⑨ 焦爛。這是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中的說法。
10、這是修〔內朽穢不淨〕,主要對治對自身的貪著。但也用于對外身的貪著。叁十六種不淨物指:l、發;2、毛;3、指甲;4、齒;5、塵;6、垢; 7、皮;8、肉;9、骨;10、筋脈;11、淋巴;12、腎;13、心;14、肝;15、肺;16、小腸;17、大腸;18、肚;19、直腸;20、脾; 21、屎;22、淚;23、汗;24、唾;25、涕;26、油性體液;27、水性體液;28、骨髓;29、脂肪;30、膽汁;31、痰;32、膿;33、血;34、腦;35、膜;36、尿。
11、詳見《聲聞地》。
12、出自《入行論》第六品。
13、出自《往生極樂願》。
14、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說:「大力菩薩瞋力弱者,壞百劫善根;力弱菩薩瞋強力者,與能瞋所瞋力相等者,所壞善根之量不詳,有待觀察;非菩薩而瞋菩薩,則壞千劫善根。」
15、界的分類有:① 地 ② 水 ③ 火 ④ 風 ⑤ 空 ⑥ 識。
16、衆生于五蘊中執我,見爲一我,日日無異。佛爲說〔壞〕,破其執常;說〔聚〕,破其執一。
17、根敦珠巴(1391~1474),第一世DL喇嘛。
18、引自《至尊薄伽梵母紫檀林度母贊‧智者頂嚴》。文中將疑比擬爲八難中之羅剎難。
19、即常邊見與斷邊見兩種。
20、《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中,稱此點爲〔執有漏五蘊爲清淨與解脫之因〕之見。
21、十不善業道中的一種,參見本書〔第十叁天〕。
22、指順世外道。這類外道否認前後世、業果、與身有別之心以及一切智的存在。
23、遍計壞聚見,即通過哲學上的思考和用語言加以說明的,而非一般自有的壞聚見,例如外道執有常、一、自在之我等;俱生壞聚見則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是真正的壞聚見。
24、又稱妥美桑波(無著賢,1295~1369)。薩迦派著名上師,他將噶當派之修心教授傳與宗喀巴之上師仁達瓦。
25、引自《叁十七菩薩行》。
26、參見本書〔第二十一天〕中〔住合宜處〕一節。
27、「出」于人群,「入」于狗伍,證「得」天位。參見本書「第十天」17注。
28、九種死緣爲:① 食無度量 ② 食所不宜 ③ 不消複食 ④ 生而不吐 ⑤ 熟而持之 ⑥ 不近醫藥 ⑦ 不知于己若損若益 ⑧ 非時而行 ⑨ 行非梵行。
29、在色拉寺附近,該處有許多閉關茅篷。
30、〔四有〕之一。四有爲:① 中有:死後至後世受生前之五蘊 ② 生有:受生時之五蘊 ③ 本有:受生後的第一剎那至死前最後剎那前之五蘊 ④ 死有:死前最後剎那之五蘊。詳見《俱舍論》。
31、詳見《瑜伽師地論》與《菩提道次第廣論》。
32、摩竭陀國頻毗婆羅王。
33、見次頁插圖。此圖中圈所繪鴿、蛇、豬叁者,表貪、瞋、癡煩惱;其外圈所繪爲中有,左側爲行善上升者,故色白,右側爲造惡下墮者,故色黑;其外圈所繪爲中有受生之處,自右上方開始,依次爲人、餓鬼、地獄、畜生與天五道;其外圈所繪爲五道衆生于輪回中流轉之十二因緣,自右上方開始,依次爲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與老死十二支。此輪爲無常鬼所瞰食,表諸行無常。左上角之光圈表涅槃,右上角之立佛以手示之,表引導衆生離輪回苦獲涅槃樂。
34、法名爲迅努堅贊(童幢,103l~1107),師事仲敦巴十一年,噶當派密法十六明點之傳承上師之一。
35、見本章,30注。
36、見本書〔第十四天〕31注。
37、引自《緣起心要頌》。
38、同上注。
39、叁學即戒、定、慧。佛所說之叁學勝過外道,故又稱〔增上叁學〕。
40、有關教、證正法的解釋,請參閱本書〔第十二天〕。
41、指菩薩律儀與密宗律儀。
42、出自《具足淨戒經》。
43、出自《喜足天衆頌》,全頌爲:「盡我所積一切善,饒益聖教及衆生,尤願至尊善慧稱,聖教心要恒光顯。」
44、出自《格魯聖教增長願文》,貢卻丹貝准美造,漢譯全文見拙譯《叁主要道》附錄。
45、此龍于迦葉佛世爲精進比丘,以輕毀心,犯佛學戒,折伊缽玻羅樹枝,遂墮龍身,備受衆苦。
46、又稱〔近往律儀〕。承許于一晝夜內斷除殺、盜、淫、妄四根本罪,以及飲酒、著香鬘華飾與歌舞、坐高廣床、非時食四支分罪之別解脫律儀。
47、又稱〔近事律儀〕。終生奉持五戒或其中之部份:殺、盜、邪淫、妄語、飲酒。
48、居士共分六種:① 一戒居士 ② 二戒居士 ③ 多戒居士 ④ 圓戒居士 ⑤ 梵行居士 ⑥ 八戒居士。
49、與八關齋戒類似,但有以下六大差別:① 授八關齋戒者需具足近事等以上之律儀;授大乘長淨者則需具足菩薩律儀(亦可在佛像等前受)。② 出家衆不可受八關齋戒,彼爲一日戒故,然可受大乘長淨,戒體不同故。③ 受八關齋戒之動機爲出離心;受大乘長淨之動機至少爲造作之菩提心。 ④ 八關齋戒儀軌始于皈依,次叁返受戒;大乘長淨儀軌則述及佛昔日所作之菩薩行,受法者當仿效佛陀,發菩提心受持八戒。 ⑤ 受大乘長淨者需斷肉食一日;受八關齋戒者則不需。⑥ 真受八關齋戒者所得之果視其動機而定;受大乘長淨者則決定獲究竟菩提。詳見拙譯墀江仁波切所造《受大乘長淨儀軌易行法‧升登大菩提宮殿之階梯》。
50、叁事學處:① 長淨 ② 安居 ③ 解製。
51、關于〔正念〕與〔正知〕請參閱本書第1冊(第九天)370~372頁。〔有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有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52、又稱〔四他勝〕:① 殺人 ② 偷盜 ③ 行淫 ④ 妄說上人法。
53、關于〔罪〕與〔墮〕的區別,請參閱本書〔第十叁天〕。
54、貪、瞋、癡。
55、大印與大圓滿派用語,內容、修法與漢地禅宗十分接近。
《掌中解脫 第十五天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