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六天 發菩提心利益

  掌中解脫

  

  

  第十六天 發菩提心利益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先依照軌矩,念了論中相關的幾段文字,隨後引用叁界法王宗喀巴大師的話:「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等1,講了必須在出離心基礎上發菩提心的道理,亦即前行糾正動機之法。接著回顧了已經講述的各科,並重達了一遞〔抉擇趣解脫道性〕的內容。

  

  大師接著說:是什麼力量使我們在輪回中流轉呢?是業。業則由煩惱産生,更明確地說,是由煩惱根本無明所産生。爲了根除無明,我們需要生起增上慧學;爲了生起增上慧學,又需要有定學與戒學做爲前提,所以說,戒是功德的基礎。

  

  大師又說,在修煩惱對治法時,我們先要讓煩惱現前,然後認清其體性,再來修對治法。這一方法使我們在散亂時也能體認煩惱。)

  

  丁叁、于上士這次第修心

  

  此科分叁大段:(戊一)顯示人大乘門惟是發心及其利益;(戊二)發菩提心之理;(戊叁)既發心已學行之理。

  

  戊一、顯示人大乘門惟是發心及其利益

  

  如果我們只是像下、中士道中說的,以出離心爲動機,勤修增上叁學,以求個人獲解脫位、消滅輪回,是不夠的;因爲既不能斷一切所斷,也不能圓滿一切功德,所以,所成辦的自利與利他只有些許而已。我們應當一開始就直入大乘,《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無力引發世間利,彼二乘者當永棄;

  

  一味利他爲體性,悲宣佛乘應趨入。〕

  

  格西博朵瓦也說:

  

  〔涉河不需二撩衣,最初即入大乘道。〕

  

  不能直入大乘,就會變成過一次河撩兩次衣。

  

  不僅如此,由于阿羅漢們在寂樂界中入定時,有不可思議的安樂感,所以不願出定而入定多劫;在此期間,某些地獄衆生卻可能因獲得暇滿、入大乘道而成佛,由此可見,阿羅漢獲得佛位的時間反而延遲。因此,大乘種姓者聞大乘法熏留習氣,縱然生起邪見墮入地獄,也要比入小乘道證阿羅漢成佛要快,所以更爲善妙。

  

  例如,以前聲聞迦葉爲六十位比丘講小乘法、將證阿羅漢時,文殊來到會場爲他們開示大乘法,他們不但聽不進去,反而生起邪見,結果受生在地獄中。迦葉爲此事向大師佛陀抱怨,佛陀卻誇獎文殊的善巧方便。

  

  阿羅漢在入滅定時,即便佛陀親自勸說他們人大乘,由于太習慣定中寂樂,往往對修發心等提不起勁;縱使精進,也因自苦已解,所以難起悲心等。〔第一雙〕弟子2對大師佛陀所說的大乘道果雖然十分贊歎,但是也說:〔我們已成焦種敗芽,對此已無可奈何。〕聖舍利弗等是變化的聲聞,本人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考慮到其它真正的聲聞乘人才作此感歎。所以說,對成佛而言,小乘行者有著極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對出離心一旦有了體驗,即應決定趣人大乘道。在共下、中士道中修心,目的是爲了在相續中生起出離心,而非修其正行道。

  

  我們的正行道,是修上士道之菩提心,下、中士道是其前行,學習總菩薩行是其結行3。學上士道先要生起歡喜心,所以此處根據軌炬,按照《文殊口授》先講發心利益4。

  

  發心利益共有十種:(己一)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己二)獲佛子名;(己叁)映蔽聲聞;(己四)成就最勝福田;(己五)易圓滿資糧;(己六)速淨罪障;(己七)成就所願;(己八)損害與中斷不侵;(己九)速疾圓滿一切地道;(己十)成就出生衆生無余安樂之良田。

  

  己一、顯示人大乘門惟是發心

  

  是否進入大乘之列,取決于相續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宗喀巴大師曾說: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爲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又大乘人依賴于菩提心,假如此人僅有粗淺了解,其大乘亦唯爾許。」5

  

  如果心中沒有菩提心,縱然修習像〔吉祥集密〕生圓次第那般最深奧的密法,照樣不會成爲成佛的因,就連大乘資糧道也無法進入,甚至不能算是修大乘法;反之,如果發起菩提心,即便只持誦一遍〔嘛呢〕,即是大乘法,也即是成佛的因。《寶鬘論》中說:

  

  「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堅固如須彌。」

  

  假使沒有菩提心,修密宗生起次第就如同看戲一般;修圓滿次第〔吸持與呼出〕等〔風如行〕也和吹皮火筒沒有兩樣。6

  

  密法的迅捷特色也是在專修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來的。章嘉‧若貝多傑7(遊戲金剛)曾請法于普覺‧昂旺降巴,他後來贊歎說:

  

  「喇嘛降巴在傳大灌頂的時候,其灌頂開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內容。別人看來,上師所講的似乎不是密法,其實無庸置疑是通達道要之語。」

  

  阿底峽尊者聽說一個沒有菩提心的〔喜金剛〕瑜伽師證得預流果,爲之慶幸,並說:〔這是沒有我所說的菩提心所致,甚且有修喜金剛而墮入地獄的!這還是最好的情況,有人沒發菩提心卻念誦許多忿怒本尊咒,後來變成惡魔或墮入地獄。(帕繃喀大師講了過去有位修大閉關的人受生爲曲水8地神的經過。)假如那位證預流果的〔喜金剛〕瑜伽師有菩提心,便是即生成佛之因;本可成佛的因卻用來獲小乘果,這是沒有菩提心的過錯。對所謂的〔甚深法〕要作如是觀。此外,還有以下幾則故事:以前所說的婆羅門童子雜那加;印度有個修〔降閻摩〕的瑜伽師,死後變成惡魔來到藏地,被阿底峽尊者施食驅趕回去;以及潘波地區某〔怖畏金剛〕瑜伽師,死後變成本尊形狀的餓鬼,等候以前的侍者作煙供。

  

  現在大多數人很看重親見本尊、神通變化這類的事,但如果沒有菩提心,仍舊可能入惡趣,所以,任何的神通變化對我們都沒有利益可言;反過來說,縱然不勤修別的法,有菩提心即有大乘法的根本,不論是顯是密,成不成爲大乘,完全取決于是否具有菩提心。倘若懷有菩提心,即便是布施畜生一握之食,包括那些無記威儀9,也都能變成獲得圓滿菩提之因10。大菩薩們甚至能以菩提心將不善業轉成善業。

  

  僅有證空性慧不行,因爲空性慧像母親一樣是叁乘菩提11的共因;菩提心則如父親,是無上菩提的決定因。前者稱爲母,道理也在于此。

  

  簡言之,除了不想求得佛位的人之外,所有人都必須以菩提心作爲修持的中心。如果追究叁乘功德等一切善事的根源,當可發現皆從菩提心出生。

  

  假如有人問我們主修什麼,我們多半回答說是〔馬頭〕、是〔金剛手〕、或是〔怖畏〕等。然而絕大多數人實際上是以煩惱叁毒作爲修持的中心!阿底峽尊者雖已善巧所學的一切法,但並不因此滿足,爲了求得菩提心教授,在海上辛苦漂泊達十叁個月,後來在金洲上師處圓滿聽受教授,以菩提心作爲修持的中心,並對開示此法的上師特別恭敬侍奉,即使金洲上師所持的見地是較下劣的唯識見。因此,我們應該觀察觀察,這個菩提心是否能在相續中生起: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軀體是發心所必須具備最好的軀體,至于法呢?修菩提心教授中最殊勝的就是《菩提道次第》。這些條件我們都已具備,如果不趁現在設法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是極其可惜的。有些人終生靠服食石子等辟榖術苦行活命,自诏爲頂尖的修行者,卻看不起菩提心,像這種偏離正等覺之道的人爲數甚多,大家也都見過。

  

  我們應當審視自己有沒有可能在相續中發起〔無勵力〕的菩提心,如果有,當然最好;否則也要看看是否能發起〔有勵力〕的菩提心;再不然,就要問問自己是否有可能〔通達〕12菩提心。連一座菩提心所緣都不修,單是勤修本尊、猛念密咒,這種辛苦是無益的徒勞,極爲可惜。

  

  巳二、獲佛子名

  

  是否能成爲佛子,取決于有無菩提心,有道是:「發菩提心剎那間,系輪回獄諸苦囚,皆應稱爲如來子……」13

  

  又說:

  

  「今日生佛族,現成諸佛子。」14

  

  縱然具有神通變化、通曉五明15、現證空性、斷盡煩惱等功德,如果未發菩提心,就不是菩薩與佛于,也不入大乘之侪;如果相續中發起此心,就算是豬、狗等畜生,或是愚笨如驢、沒有其它任何功德的人,也歸入大乘之列。一有人發菩提心,大地就會震動,諸佛寶座也將顫動。因爲大地是有情共業的力量所感,發菩提心者將引導無量有情、動搖輪回,大地無法承受而産生震動。

  

  發菩提心的補特伽羅,菩薩們將視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諸佛也將像轉輪王得到太子一般歡喜,此人當成佛于。何時與此心分離,何時即被逐出大乘之列。

  

  過去我們曾有許多神通變化,到頭來卻沒有因此獲得任何利益,所以,理解〔菩提道次第﹞要比得神通更爲可喜。神通變化既不稀奇也無大益,我們每次死亡至中有階段,即得神通。16

  

  己叁、映蔽聲聞

  

  《華嚴經》中講到,譬如海中摩尼能映蔽此瞻部洲中一切硪硖,相續中發菩提心者,也能映蔽一切聲聞、獨覺衆。《彌勒解脫經》中也說,譬如王子雖小然能映蔽諸耆老臣僚,金翅鳥雖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鳥;相續中發菩提心之初業菩薩,也能映蔽一切聲聞、獨覺衆。此乃〔增上意樂〕的力量所致。17)

  

  同樣的譬喻,還有金剛寶石雖然破碎,並不因此而喪失金剛寶石之名,依舊能勝過所有金飾,也能消除一切貧窮:相續中發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學菩薩行,但因其相續中有菩提心的緣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勝一切善資糧珍寶,也能勝過聲聞、緣覺衆的金飾,又能消除輪回的貧窮。

  

  因此,若想認識什麼是八萬四千法蘊的心要,除此菩提心外,沒有他法。阿底峽尊者曾教導說:

  

  「舍棄現世!專修慈心、悲心與菩提心!」

  

  己四、成就最勝福田

  

  相…

《掌中解脫 第十六天 發菩提心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