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先依照轨矩,念了论中相关的几段文字,随后引用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的话:「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等1,讲了必须在出离心基础上发菩提心的道理,亦即前行纠正动机之法。接着回顾了已经讲述的各科,并重达了一递〔抉择趣解脱道性〕的内容。
大师接着说: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在轮回中流转呢?是业。业则由烦恼产生,更明确地说,是由烦恼根本无明所产生。为了根除无明,我们需要生起增上慧学;为了生起增上慧学,又需要有定学与戒学做为前提,所以说,戒是功德的基础。
大师又说,在修烦恼对治法时,我们先要让烦恼现前,然后认清其体性,再来修对治法。这一方法使我们在散乱时也能体认烦恼。)
丁三、于上士这次第修心
此科分三大段:(戊一)显示人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戊二)发菩提心之理;(戊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戊一、显示人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
如果我们只是像下、中士道中说的,以出离心为动机,勤修增上三学,以求个人获解脱位、消灭轮回,是不够的;因为既不能断一切所断,也不能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所成办的自利与利他只有些许而已。我们应当一开始就直入大乘,《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无力引发世间利,彼二乘者当永弃;
一味利他为体性,悲宣佛乘应趋入。〕
格西博朵瓦也说:
〔涉河不需二撩衣,最初即入大乘道。〕
不能直入大乘,就会变成过一次河撩两次衣。
不仅如此,由于阿罗汉们在寂乐界中入定时,有不可思议的安乐感,所以不愿出定而入定多劫;在此期间,某些地狱众生却可能因获得暇满、入大乘道而成佛,由此可见,阿罗汉获得佛位的时间反而延迟。因此,大乘种姓者闻大乘法熏留习气,纵然生起邪见堕入地狱,也要比入小乘道证阿罗汉成佛要快,所以更为善妙。
例如,以前声闻迦叶为六十位比丘讲小乘法、将证阿罗汉时,文殊来到会场为他们开示大乘法,他们不但听不进去,反而生起邪见,结果受生在地狱中。迦叶为此事向大师佛陀抱怨,佛陀却夸奖文殊的善巧方便。
阿罗汉在入灭定时,即便佛陀亲自劝说他们人大乘,由于太习惯定中寂乐,往往对修发心等提不起劲;纵使精进,也因自苦已解,所以难起悲心等。〔第一双〕弟子2对大师佛陀所说的大乘道果虽然十分赞叹,但是也说:〔我们已成焦种败芽,对此已无可奈何。〕圣舍利弗等是变化的声闻,本人虽然没有这个问题,但考虑到其它真正的声闻乘人才作此感叹。所以说,对成佛而言,小乘行者有着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对出离心一旦有了体验,即应决定趣人大乘道。在共下、中士道中修心,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生起出离心,而非修其正行道。
我们的正行道,是修上士道之菩提心,下、中士道是其前行,学习总菩萨行是其结行3。学上士道先要生起欢喜心,所以此处根据轨炬,按照《文殊口授》先讲发心利益4。
发心利益共有十种:(己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己二)获佛子名;(己三)映蔽声闻;(己四)成就最胜福田;(己五)易圆满资粮;(己六)速净罪障;(己七)成就所愿;(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己一、显示人大乘门惟是发心
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宗喀巴大师曾说: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又大乘人依赖于菩提心,假如此人仅有粗浅了解,其大乘亦唯尔许。」5
如果心中没有菩提心,纵然修习像〔吉祥集密〕生圆次第那般最深奥的密法,照样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就连大乘资粮道也无法进入,甚至不能算是修大乘法;反之,如果发起菩提心,即便只持诵一遍〔嘛呢〕,即是大乘法,也即是成佛的因。《宝鬘论》中说:
「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
其本菩提心,坚固如须弥。」
假使没有菩提心,修密宗生起次第就如同看戏一般;修圆满次第〔吸持与呼出〕等〔风如行〕也和吹皮火筒没有两样。6
密法的迅捷特色也是在专修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的。章嘉‧若贝多杰7(游戏金刚)曾请法于普觉‧昂旺降巴,他后来赞叹说:
「喇嘛降巴在传大灌顶的时候,其灌顶开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内容。别人看来,上师所讲的似乎不是密法,其实无庸置疑是通达道要之语。」
阿底峡尊者听说一个没有菩提心的〔喜金刚〕瑜伽师证得预流果,为之庆幸,并说:〔这是没有我所说的菩提心所致,甚且有修喜金刚而堕入地狱的!这还是最好的情况,有人没发菩提心却念诵许多忿怒本尊咒,后来变成恶魔或堕入地狱。(帕绷喀大师讲了过去有位修大闭关的人受生为曲水8地神的经过。)假如那位证预流果的〔喜金刚〕瑜伽师有菩提心,便是即生成佛之因;本可成佛的因却用来获小乘果,这是没有菩提心的过错。对所谓的〔甚深法〕要作如是观。此外,还有以下几则故事:以前所说的婆罗门童子杂那加;印度有个修〔降阎摩〕的瑜伽师,死后变成恶魔来到藏地,被阿底峡尊者施食驱赶回去;以及潘波地区某〔怖畏金刚〕瑜伽师,死后变成本尊形状的饿鬼,等候以前的侍者作烟供。
现在大多数人很看重亲见本尊、神通变化这类的事,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仍旧可能入恶趣,所以,任何的神通变化对我们都没有利益可言;反过来说,纵然不勤修别的法,有菩提心即有大乘法的根本,不论是显是密,成不成为大乘,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菩提心。倘若怀有菩提心,即便是布施畜生一握之食,包括那些无记威仪9,也都能变成获得圆满菩提之因10。大菩萨们甚至能以菩提心将不善业转成善业。
仅有证空性慧不行,因为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11的共因;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因。前者称为母,道理也在于此。
简言之,除了不想求得佛位的人之外,所有人都必须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如果追究三乘功德等一切善事的根源,当可发现皆从菩提心出生。
假如有人问我们主修什么,我们多半回答说是〔马头〕、是〔金刚手〕、或是〔怖畏〕等。然而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是以烦恼三毒作为修持的中心!阿底峡尊者虽已善巧所学的一切法,但并不因此满足,为了求得菩提心教授,在海上辛苦漂泊达十三个月,后来在金洲上师处圆满听受教授,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并对开示此法的上师特别恭敬侍奉,即使金洲上师所持的见地是较下劣的唯识见。因此,我们应该观察观察,这个菩提心是否能在相续中生起: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躯体是发心所必须具备最好的躯体,至于法呢?修菩提心教授中最殊胜的就是《菩提道次第》。这些条件我们都已具备,如果不趁现在设法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是极其可惜的。有些人终生靠服食石子等辟榖术苦行活命,自诏为顶尖的修行者,却看不起菩提心,像这种偏离正等觉之道的人为数甚多,大家也都见过。
我们应当审视自己有没有可能在相续中发起〔无励力〕的菩提心,如果有,当然最好;否则也要看看是否能发起〔有励力〕的菩提心;再不然,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可能〔通达〕12菩提心。连一座菩提心所缘都不修,单是勤修本尊、猛念密咒,这种辛苦是无益的徒劳,极为可惜。
巳二、获佛子名
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有道是:「发菩提心剎那间,系轮回狱诸苦囚,皆应称为如来子……」13
又说:
「今日生佛族,现成诸佛子。」14
纵然具有神通变化、通晓五明15、现证空性、断尽烦恼等功德,如果未发菩提心,就不是菩萨与佛于,也不入大乘之侪;如果相续中发起此心,就算是猪、狗等畜生,或是愚笨如驴、没有其它任何功德的人,也归入大乘之列。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发菩提心的补特伽罗,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当成佛于。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被逐出大乘之列。
过去我们曾有许多神通变化,到头来却没有因此获得任何利益,所以,理解〔菩提道次第﹞要比得神通更为可喜。神通变化既不稀奇也无大益,我们每次死亡至中有阶段,即得神通。16
己三、映蔽声闻
《华严经》中讲到,譬如海中摩尼能映蔽此瞻部洲中一切硪硖,相续中发菩提心者,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弥勒解脱经》中也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此乃〔增上意乐〕的力量所致。17)
同样的譬喻,还有金刚宝石虽然破碎,并不因此而丧失金刚宝石之名,依旧能胜过所有金饰,也能消除一切贫穷:相续中发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学菩萨行,但因其相续中有菩提心的缘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胜一切善资粮珍宝,也能胜过声闻、缘觉众的金饰,又能消除轮回的贫穷。
因此,若想认识什么是八万四千法蕴的心要,除此菩提心外,没有他法。阿底峡尊者曾教导说:
「舍弃现世!专修慈心、悲心与菩提心!」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相…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