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P3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主修的法,但如果没有修菩提心的缘分,成佛的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阿底峡尊者认定金洲是他所有上师中最殊胜的上师,并在手痛时对仲敦巴说:〔您的心地很好,您来加持这只手。」这是对菩提心的高度赞叹。

  

  (帕绷喀大师又介绍了法铠上师38先是持一切有部见,后来因菩提心的关系转成中观派的典故。又说,阿底峡尊者在印藏两地事业如此宏大,与他如理依止善知识及修菩提心有关。)

  

  噶当派祖师说:

  

  「如果没有菩提心,纵然入三摩地、耳边有人击鼓也都浑然不知,仍然毫无用处。」

  

  上师罗怙罗鞠多也说:

  

  「能亲见本尊之面,获得神通与神变,三摩地不动如山,这些都不是什么大成就;应该专修慈心与悲心!」佛经里将菩提心喻为转轮王的轮宝、人的命根以及双手。39

  

  《宝性论》中说:

  

  「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譬如父亲是种姓的不共因、母是共因那般,菩提心宝是佛的不共因,而证空性慧是三种菩提的共因,大、小乘与智慧空性结合,即成大、小乘的菩提因。所以说,对菩提心略有了解,也要比修没有菩提心的〔大印〕、〔大圆满〕、〔二次第〕或亲见众多本尊天众等方法,成佛更为迅速,这是很重要的。通晓并成就圣教一切正法的阿底峡尊者的中心教言,就在于:「修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所以,不要只想着修本尊、念密咒,而应勤修菩提心。

  

  能在相续中生起这样的正法心要而苦修,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将来也一定会生起菩提心,因为有为法不会停留在原状,所以菩提心也定能生起。

  

  阿底峡尊者未来藏地之前,藏人只是在传〔发心供养仪轨〕时40,于仪轨之首念一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故当成佛〕,就算是发菩提心了。然而,要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需要修心。不经修心,只是像传别解脱律仪的作法一样,不要说是发菩提心,就连菩提心是什么也难以了知。以前阿底峡尊者对西藏人这种作法很不高兴,呵斥道:「不明白何为慈心与悲心的菩萨,只有你们藏人才有!」藏人询问该怎么做,尊者答道:「当依次修心。」我们未发起大悲心体验之前,无从生起菩提心,因此必须依着次第来修心。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分两节来讲:(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

  

  分两个方面:(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由〔七因果〕之门修一切有情成悦意相,是阿阇黎月称与月官、静命等师的传承;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是寂天的传承。这两派教诫由大师佛陀赐予弥勒、文殊等人传下来,修其中任何一种均能生起菩提心。后来在《菩提道灯论》中,阿底峡耸者将拥有两派教诫的金洲上师之教授作了解释。虽然旧噶当派广传七因果法41,自他相换教授则作为〔密印法〕秘密传授。宗喀巴大师接受了有关本法的所有传承,并结合两派教诫传修心法,我们在此也应按照教授将两派合修。虽然修菩提心时应该合起来修,在讲解的时候却需分开来讲。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共分八小节:(辛一)修平等舍;(辛二)知母;(辛三)念恩;(辛四)报恩;(辛五)悦意慈;(辛六)悲心;(辛七)增上意乐;(辛八)正修发心。

  

  其中〔知母〕至〔增上意乐〕六节为因,〔发心〕为果。其因果相生的情况如下:在生起为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之前,必须先有担负利他责任的〔增上意乐〕;在这之前先要有不忍见一切有情受苦的〔悲心〕,否则就生不起〔增上意乐〕;生起〔悲心〕之前,又得先生起珍惜一切有情如爱子般的〔悦意慈〕,我们目前能够轻易对亲友生悦意相,对仇敌则不然,所以要将一切有情视为亲友,而母亲又为亲友之最,所以应修一切有情为母,生起〔念恩〕、〔报恩〕之心,珍爱之慈才会生起。所以,这里所谓的〔因果〕,是指后者的生起要有前者为前提。此道程绵长悠远,不可急躁,只要依次去修,肯定能生起。

  

  总体来说,噶当派教授已十分深奥且殊胜,但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像主尊文殊的口气余温未散那般,无论就显密而言都是圆满齐备而远离染污的,所以比以前的教授更为殊胜。我的皈依怙主大宝上师对此有感而发,他说:「藏地古代的教法,是为了宗喀巴大师如纯金般教法的诞生作的准备。」42达仓译师曾以公正的态度评价道:

  

  「一切显密别于金刚乘,一切续部别于无上部,一切二次别于幻身义,空前善说宝藏尊前赞!」

  

  大圆满派上师贝格的文章中也提到:﹝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等,这些都是符合实情的赞叹。虽然他派自诩有〔掌中成佛〕的大法,但他们的法连〔下品资粮道〕都难以交付掌中。如果依靠此〔道次第〕,则佛位决定会出现在我们掌中!

  

  假如不遵循道的次第来修,菩提心无从生起,所以,我们在此先从〔知母〕修起。

  

  在这方面如果不郑重修习,就像求乐之人刻意造罪,恰成颠倒一样,我们所求的目标是佛位,如果不勤修菩提心,便是行持颠倒;纵然勤修密宗速道,也会重演〔南辕北辙〕的故事:以前有人想去后藏43,策马奔驰,最后到达工布,却以为到了后藏。因此,应当致力于菩提心修法。

  

  在生起〔知母〕之前,必须先修〔平等舍〕。譬如绘画时,柔软的布面如果高低不平,再怎么画都画不好,假如对一切有情心不平等,即便修慈悲等法,所生的慈悲也有偏颇,因此,应当先生起〔舍无量〕。

  

  辛一、修平等舍

  

  七因果修心之中下包括自他相换修心;自他相换修心中则包括七因教授的全部。七因果之首所修的平等舍即〔舍无量〕,即从自己的立场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有情。我们往往对某些人生瞋、对某些人生贪,内心并不平等。

  

  其所缘境,一派先以母亲为对像来修心,然后依次以亲友、仇敌等为对像来修;另一派则同时以亲友、仇敌、中庸三者为对象。由于第二种修法较为流行,所以,在面前观修亲友、仇敌、中庸三者作为对象,自然地会分别对三者生起贪、瞋、漠然三种不同的心态。此时,应当观察:「我们现在对视为仇敌的那人有瞋心,但为什么会厌恶他呢?」我们会发现,是因为想起此人以前对我所作的伤害。接着,就应按照先前〔思惟轮回总苦〕时所讲的,怨亲不定的道理,思惟此人在过去多生中也曾作过我的亲友,从而断除瞋恚。

  

  我们对现在的亲友感到欢喜,原因是因为此人目前施予我衣食等微小的利益所致,然而我们也应当思惟此人以前也曾无数回与我为敌,从而将贪着破除。

  

  现在非敌非友,视为中庸,舍弃一旁的有情,过去既曾是亲友,也曾是敌人,而一切有情全都作过我的仇敌与亲友,所以,都是亲友、仇敌与中庸之辈,一切平等。既然如此,孰当贪着?孰当瞋恨?贪着亲友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他们过去曾多次与我为敌;瞋恨仇敌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以前也曾多次作我的亲友。

  

  不仅如此,虽然目前眼下某人是友、某人是敌,不可能有任何人是永远的仇敌,或永远的亲友。所以,自他双方从自身这方面来看,对有情生贪或生瞋都是没有道理的;从对方来看,也是平等的,因为他们受苦相同,求乐与厌苦相同,因此,从他们那方面来讲,对一切有情也无从偏袒,只能平等待之。

  

  有人或许会想:「这到底有些不同,因为他们是在今生中帮助过我,或伤害过我,所以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过去的帮助与现在的帮助都一样,过去的伤害与现在的伤害也全相同。譬如,去年用棍子打我的头,与今年用棍子打我的头一样;去年请我喝茶,与今年请我喝茶也是一样。又譬如,有十个乞丐前来乞讨时,就他们这边来讲,十人所受的饥、渴之苦是相同的,乞讨的行为也相同;从自身这边来讲,对他们须远离亲疏之念也应该是相同的。44

  

  如此思惟之后,若能平等对待亲友、仇敌、中庸三者,便应转向一切有情来修。如果能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则因分别敌友而产生的世俗恶行,如打击仇敌、保护亲友等事,就会永远得到止息。否则将某某人剔出〔一切有情〕之外而拋弃不顾,这一类人的心中是无从生起菩提心的。

  

  单〔平等舍〕这一节,就得花费数月、数年来苦修。花数座时间就想打下圆满菩提的基础,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对以上修菩提心法痛下苦功实修,要比毕生作观修本尊、念咒、观心本面等利益微渺之事要有价值得多。

  

  (最后,帕绷喀大师又将上述内容重述了一遍。)

  

  

  

  注释:

  

  1、引自《三主要道》,全颂为:「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2、指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上首弟子。

  

  3、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六度。

  

  4、《文殊口授》中仅简述发心利益,以下十种利益详见于《大乘修心引导文‧善慧密意庄严》,依据此论是帕绷喀仁波切上师之轨矩。

  

  5、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6、圆满次第拙火修法。

  

  7、法名为洛桑丹贝准美(善慧教灯,1717~1786),格鲁派著名大师,曾任干隆帝师。

  

  8、曲水位于拉萨西南方,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在境内汇合。

  

  9、体性非善非恶的行为举止。

  

  10、参阅本书第1册(第四天)180~18l页。

  

  11、声闻乘与缘觉乘菩提为小乘涅槃,大乘菩提为一切智。根据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证空性慧是三乘菩提的必要条件。

  

  12、〔通达〕、〔有励力觉受〕、〔无励力觉受〕是完成观察修的三个阶段。详见本书第1册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560页。

  

  13、引自《入行论》。

  

  14、同上。

  

  15、分大小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与内明为大五明;修辞、辞藻、韵律、戏剧与历算为小五明。

  

  16、参阅拙译《利益寿终者教授‧解脱幻境》,昂旺多吉(语自在金刚)造。

  

  17、详见本书〔第十七天〕。

  

  18、出自《入行论》。

  

  19、出自《贤愚因缘经》。

  

  20、出自《除未生怨王懮悔经》。

  

  21、引自《宝积经迦叶品》。

  

  22、出自《集经论》,又名《大乘宝要义论》,龙猛造,汉文本为宋代法护、惟净等译。该论称此段之佛经依据为《宝蕴经》。

  

  23、这一故事出自《除未生怨王懮悔经》。

  

  24、雍陇巴生年为十二世纪早期,是京俄瓦‧楚臣跋的上首弟子之一。

  

  25、引自《道次第摄颂》。

  

  26、此二颂引自《摄行论》。

  

  27、即菩萨戒。

  

  28、详见《般若八千颂》(汉译本《小品般若‧常啼菩萨品》)。

  

  29、格西康陇巴法名为释迦云丹(释迦德,1023~1115),噶当派早期大德之一。

  

  30、指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的史实。

  

  31、出自《毗奈耶事》与《本生鬘》。

  

  32、白哈尔起初系藏地一精灵,后为莲花生大师所降服,成为佛教护法。彼供养铁笔之意旨在迷惑二位大师勤于著述而疏于禅修。布顿‧仁钦珠(宝成, 1290~1364),纳唐版丹珠尔的编纂者,曾对藏译密典详作考订,著述等身。宗喀巴曾从其弟子学密法。喇嘛荡巴法名为索南坚赞(福幢, 1312~1375)。嘉赛瓦即嘉赛‧妥美桑波,见本书〔第十五天〕第24条注。

  

  33、详见本书〔第十五天〕。  

  

  34、〔中佛〕指独觉阿罗汉,因其福德智慧高于声闻阿罗汉而低于佛。

  

  35、指仲敦巴的三位上首弟子:博朵瓦、京俄瓦与普穹瓦。

  

  36、甲状腺瘤的切除将不可避免地伤及脖子,两者密不可分;此处意指菩提心与修持密法也同样关系密切。

  

  37、引自《道次第摄颂》。

  

  38、阿底峡尊者发心传承之三位上师之一。另二位为金洲与慈瑜伽师,后者又称小孤萨黎。

  

  39、《正摄法经》与《华严经》。

  

  40、详见本书〔第二十三天〕与〔第二十四天〕。按照传统,一般是在〔道次第〕法会的最后两天传。

  

  41、这是相对于作为新噶当派的格鲁派来讲的,系指从阿底峡尊者至宗喀巴大师之前的噶当派传承。

  

  42、引自《令信莲开敷之赞颂日轮》,详见本书第—册(第九天)381页。

  

  43、后藏在拉萨之西北方,工布在拉萨之东部。

  

  44、另请参阅本书附录《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该篇内含帕绷喀大师关于此段教授的全部底蕴,墀江仁波切造。附录一与附录二为上下相关的姊妹篇。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