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P4

  ..续本文上一页此,我们必须证无我慧来根除俱生我执。若无此慧,再怎么勤修其它的善法,它们只会变成我执的朋友而无法攻击它。

  想在心中生起证无我慧,先要生起〔增上定学〕。譬如伐木时,光有锋利的斧子是不够的,还需要能握斧的强壮臂膀。没有利斧当然无法砍树,但如果没有强壮的手臂,也无法每次都将斧头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像晚上观壁画,需要一盏不受风吹的明灯。证无我慧好象利斧,能伐我执之树;或像照明本相的灯火,能如实见到真实情景;这又需要心离微细内散乱且一心专注的坚固三摩地,它就像握斧的强壮手臂或不被风吹动的灯火。

  要想在相续中生起心离内散乱的坚固三摩地,我们必须先生起能使心远离粗显外散乱的增上戒学。简言之,如《本地分》中所引《梵天请问经》所说:

  「根本极坚固,喜乐寂静心,

  圣见与恶见,具足不具足。」

  〔圣见〕是指作为我执正对治的证空性真理慧,为了生起具足圣见的毗钵舍那,必须先成就奢摩地,但如果没有戒学,就不具备生起奢摩他的条件。《亲友书》中说:

  「或头或衣忽燃火,尚应弃舍灭火行,

  而当力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

  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中士所修的法,就是〔增上三学〕。如果不继续作上上法类引导,此处便应详述〔三学〕。因为这里只是作共中士道的引导,并不是讲中士道的正行,所以,〔定学〕与〔慧学〕留待上士道止观时再讲,按照轨炬,此处以〔戒学〕为讲述的重点,《亲友书》中说: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所以戒律清净很重要。戒是圣教的根本,持戒者利益极大,犯戒者过失也很大。至于持戒的功德:佛教是否住世,取决于根本别解脱戒。如果有持律比丘存在,圣教即存在;否则,纵有菩萨、持明士之类的人物住世,圣教也并不因此而存在。所以,《别解脱戒》中说:

  「于我涅槃后,当以戒为师。」

  意思是说,我们应当将自己所受的戒视为大师佛陀的代表而爱惜守护。

  对我们初学者来讲,虽然目前难以实修三学中的定学与慧学,但我们相续中肯定有的、肯定能实修的〔证正法〕40,就是自身的别解脱戒,所谓〔佛教是否住世观待于僧伽〕亦是此意。别解脱戒又是上两种律仪41的基础或容器。

  所谓〔住持圣教者〕,并非专指在法座上说法的人,若能如理守护自身的律仪,即是〔住持圣教者〕。因为能对〔教正法〕作闻思,便是住持〔教圣教〕;持戒清净即是主持〔证圣教〕。

  三律仪中我们确定正在实修的即是别解脱戒,这是很殊胜的,经中说:「具戒比丘具光焰」等,又说:

  「凡有持律比丘之方所,具足光明。当视彼处我非不在,我亦不需忧虑彼处。」

  我们藏地有别于外国的特色以及久暂利乐的惟一根本,即是佛陀的教法。佛教是否宏扬,并不在于房屋与人口的众多,以及供晶的华美等,而是取决于圣教根本别解脱戒是否存在!如果别解脱戒不清净、自身戒律退失,即便世界上佛教像尘土弥漫般弘扬于各地,但对个人来讲,圣教却已告隐没。

  《三摩地王经》中说:

  「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

  伞盖幢幡及灯曼,承事百亿俱胝佛;

  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

  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意思是说:现在浊世中持戒的功德,要大于昼夜六时供养三世诸佛。该经又说:〔于此娑婆世界大师释迦牟尼教法中持戒一日,较于东北自在王佛剎经劫持戒,功德为大;现在但守护一学处,较过去劫守护全圆学处功德犹大。〕

  持戒功德比经俱胝劫供养众佛的功德还要大,所谓〔具戒值佛世〕等。42

  我们平时所作的半月诵戒,不能像赶经忏般快速念过,也不是为了计数等其它目的,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守戒,所以应该按照戒本中的内容来检查,如理守护所接受的戒律。

  当我们念诵〔圣教心要恒光显〕43与〔愿增善慧胜者教〕44等颂文时,应当祈愿圣教心要首先在我们各自的相续中弘扬起来。

  至于犯戒的过患,如《比丘珍爱经》中说:

  「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

  具戒获安乐,毁戒则成苦。」

  又如《具足净戒经》中说:

  〔诸比丘宁可离命而死,非可坏戒,何以故?离命而死惟今此土寿量穷尽;坏戒者,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

  犯戒者将于许多俱胝生中受苦。《毗奈耶分别》中说:

  「若于大悲大师教,起轻微心少违犯,

  由是而获苦增上,拆篱失坏庵没林。

  现成有于王严令,违越而未受治罚,

  非理若违能仁教,如香叶龙堕畜生。」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触犯了权高势重国王的法令,有时候会受到惩罚,有时候则不然。但如果触犯大悲大师佛陀制定的戒律,死后一定会受到惩处,例如伊钵罗龙45的故事。仅仅因为蔑视〔堕罪〕便遭此下场,我们这些人已犯〔他胜〕、 〔堕罪〕、〔粗堕〕等多种戒条,将来的命运又该如何呢?

  虽然我们没有其它声名响亮的深广大法,但若能好好地守护各自相续中的沙弥或比丘律仪,便能成为僧伽的一分子,这也是住持圣教的大事。

  姑且不论沙弥、比丘律仪等,在家人受一天八关斋戒46有很大的功德,就像《毗奈耶事教》与《贤愚经》等所说以前的事例。所以,我们应当就自己心力所及,尽力守护八关斋戒与居士戒47中的四条、三条或一条戒等48。出家众等极有必要常受〔大乘长净〕49,由于这是一昼夜的律仪,所以有容易清净守持等益处。

  虽然我们常常说一些有关三学方面的话,但其它二学在相续中连影子都没有,当下能实际做到的是守护别解脱戒,所以应当对此努力以赴。

  我们必须关闭犯戒之门才能做到持戒清净。首先,〔无知〕是犯戒之门,先要关闭此门。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戒需要守护,当然就不清楚自己是否犯戒,所以应当根据自己的慧力,阅读《毗奈耶经》、《学处摄颂》、《三事学处》50、《本事教集颂》等典籍,清楚了解每一条戒的内容。

  〔不敬〕是犯戒之门,所以我们应当对大师佛陀、佛陀制定的戒律,以及共同修梵行的友伴生起恭敬,尤其要对自相续中的戒生起大师佛陀想而加以恭敬。戒是大师涅槃后的代表,不可轻视之。

  烦恼多也是犯戒之门,贪、瞋等烦恼哪一种较强盛,相应的犯戒情事就会随之出现。就像打仗时,勇士、将领必须先将最厉害的敌人制伏,我们也应该运用对治法来对付心中力量强大的烦恼。具体来说,贪欲重者当修不净观,即将身体观作臭皮囊、生起瘀肿、脱落、腐烂、骨骸想等;瞋恚重者当修慈愍;我慢重者当修老死、不定、数数高下过患等,以及思惟界的分类,因为如果连目前自身中的蕴、界、处、根、身触等都不知道,其它又知道些什么?愚痴重者当修缘起与烦恼总对治法——空性见。

  〔放逸〕是犯戒之门,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饮、食等一切威仪中,当保持不忘取舍的正念,并时时检查自己三门有无被罪堕染污。

  我们必须以正念、正知、有惭、有愧的方法来关闭这些犯罪之门51。万一被罪堕玷染,便应在〔长净〕等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忏除。虽然《毗奈耶经》中,说〔僧残〕等罪应以〔迁〕、〔悦〕、〔解除〕三法忏悔,但温萨巴父子主张:若能妥善地做到追悔、防护,则〔僧残〕以下的罪即可忏净。虽然我们无法像无与伦比的阿底峡尊者、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父子等,做到持戒严谨、丝毫不为过失所染,至少应拚舍性命守护四根本52与饮酒戒。

  由于别解脱律仪是受自于轨范师、亲教师及僧伽大众,也应在僧伽前忏除与别解脱学处相违背的罪堕。自己单独忏除虽能净罪,但不能净堕,所以无效。53

  戒律之中,有人对违犯受水、脱鞋、着长袖衣等学处觉得无所谓,这是错误的。撇开他胜、僧残等不讲,犯上述细行对圣教形象也有极大的损害,所以,应当努力作好〔舍堕加持〕等事。

  正如烧饭、煮茶等世间俗事,需要备齐酥油、盐、肉等原料;想要成办所求后世之身,单有持戒或布施等也是不够的。出家人应该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尽力修布施等法。

  某些人声称:「只有劣根者才需要别解脱毗奈耶,对上根利者来讲,无需这种拘束的行持,因为密宗速道能转三毒54为道」;从而对戒律一点也不重视,甚且行为放逸。密宗行者若具有别解脱律仪,仍要如理守护,《妙臂续》中讲:

  「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

  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

  《文殊根本续》中说: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

  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

  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

  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帕绷喀大师最后指出,有些人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正见〕,他们以修习所谓的〔观心本面〕55度过一生,但这种精进是徒劳的,这些人当中,最好的只不过是造一些不动业而已。随后大师又将上述内容重述了一遍。)

  

  注释:

  l、引自《四百论》。

  2、引自《三主要道》。

  3、参见《至尊宗喀巴大师传》,法王周迦巷着,郭和卿汉译。

  4、对佛所种之善根,纵乏清净动机,亦成圆满菩提之因,参见本书〔第十二天〕中〔易积广大福德〕一节。

  5、即〔发起求解脱之心〕一科。

  6、烦恼别名。按藏文直译为〔细增〕。烦恼体性难见故细;与所缘相应即起故增。

  7、出自《往生极乐愿》,宗喀巴大师造,全文见拙译《利益临终教授解脱幻境》。

  8、《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详述六种不净观:① 朽秽不净 ② 苦恼不净 ③ 下劣不净 ④ …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