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我們必須證無我慧來根除俱生我執。若無此慧,再怎麼勤修其它的善法,它們只會變成我執的朋友而無法攻擊它。
想在心中生起證無我慧,先要生起〔增上定學〕。譬如伐木時,光有鋒利的斧子是不夠的,還需要能握斧的強壯臂膀。沒有利斧當然無法砍樹,但如果沒有強壯的手臂,也無法每次都將斧頭砍在同一個地方。或者像晚上觀壁畫,需要一盞不受風吹的明燈。證無我慧好象利斧,能伐我執之樹;或像照明本相的燈火,能如實見到真實情景;這又需要心離微細內散亂且一心專注的堅固叁摩地,它就像握斧的強壯手臂或不被風吹動的燈火。
要想在相續中生起心離內散亂的堅固叁摩地,我們必須先生起能使心遠離粗顯外散亂的增上戒學。簡言之,如《本地分》中所引《梵天請問經》所說:
「根本極堅固,喜樂寂靜心,
聖見與惡見,具足不具足。」
〔聖見〕是指作爲我執正對治的證空性真理慧,爲了生起具足聖見的毗缽舍那,必須先成就奢摩地,但如果沒有戒學,就不具備生起奢摩他的條件。《親友書》中說:
「或頭或衣忽燃火,尚應棄舍滅火行,
而當力求無後有,因無余事勝于此。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
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中士所修的法,就是〔增上叁學〕。如果不繼續作上上法類引導,此處便應詳述〔叁學〕。因爲這裏只是作共中士道的引導,並不是講中士道的正行,所以,〔定學〕與〔慧學〕留待上士道止觀時再講,按照軌炬,此處以〔戒學〕爲講述的重點,《親友書》中說: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于地。」
因爲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所以戒律清淨很重要。戒是聖教的根本,持戒者利益極大,犯戒者過失也很大。至于持戒的功德:佛教是否住世,取決于根本別解脫戒。如果有持律比丘存在,聖教即存在;否則,縱有菩薩、持明士之類的人物住世,聖教也並不因此而存在。所以,《別解脫戒》中說:
「于我涅槃後,當以戒爲師。」
意思是說,我們應當將自己所受的戒視爲大師佛陀的代表而愛惜守護。
對我們初學者來講,雖然目前難以實修叁學中的定學與慧學,但我們相續中肯定有的、肯定能實修的〔證正法〕40,就是自身的別解脫戒,所謂〔佛教是否住世觀待于僧伽〕亦是此意。別解脫戒又是上兩種律儀41的基礎或容器。
所謂〔住持聖教者〕,並非專指在法座上說法的人,若能如理守護自身的律儀,即是〔住持聖教者〕。因爲能對〔教正法〕作聞思,便是住持〔教聖教〕;持戒清淨即是主持〔證聖教〕。
叁律儀中我們確定正在實修的即是別解脫戒,這是很殊勝的,經中說:「具戒比丘具光焰」等,又說:
「凡有持律比丘之方所,具足光明。當視彼處我非不在,我亦不需憂慮彼處。」
我們藏地有別于外國的特色以及久暫利樂的惟一根本,即是佛陀的教法。佛教是否宏揚,並不在于房屋與人口的衆多,以及供晶的華美等,而是取決于聖教根本別解脫戒是否存在!如果別解脫戒不清淨、自身戒律退失,即便世界上佛教像塵土彌漫般弘揚于各地,但對個人來講,聖教卻已告隱沒。
《叁摩地王經》中說:
「若經俱胝恒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
傘蓋幢幡及燈曼,承事百億俱胝佛;
若于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
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意思是說:現在濁世中持戒的功德,要大于晝夜六時供養叁世諸佛。該經又說:〔于此娑婆世界大師釋迦牟尼教法中持戒一日,較于東北自在王佛剎經劫持戒,功德爲大;現在但守護一學處,較過去劫守護全圓學處功德猶大。〕
持戒功德比經俱胝劫供養衆佛的功德還要大,所謂〔具戒值佛世〕等。42
我們平時所作的半月誦戒,不能像趕經忏般快速念過,也不是爲了計數等其它目的,而是爲了提醒自己守戒,所以應該按照戒本中的內容來檢查,如理守護所接受的戒律。
當我們念誦〔聖教心要恒光顯〕43與〔願增善慧勝者教〕44等頌文時,應當祈願聖教心要首先在我們各自的相續中弘揚起來。
至于犯戒的過患,如《比丘珍愛經》中說:
「或有戒爲樂,或有戒爲苦,
具戒獲安樂,毀戒則成苦。」
又如《具足淨戒經》中說:
〔諸比丘甯可離命而死,非可壞戒,何以故?離命而死惟今此土壽量窮盡;壞戒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犯戒者將于許多俱胝生中受苦。《毗奈耶分別》中說:
「若于大悲大師教,起輕微心少違犯,
由是而獲苦增上,拆籬失壞庵沒林。
現成有于王嚴令,違越而未受治罰,
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香葉龍墮畜生。」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觸犯了權高勢重國王的法令,有時候會受到懲罰,有時候則不然。但如果觸犯大悲大師佛陀製定的戒律,死後一定會受到懲處,例如伊缽羅龍45的故事。僅僅因爲蔑視〔墮罪〕便遭此下場,我們這些人已犯〔他勝〕、 〔墮罪〕、〔粗墮〕等多種戒條,將來的命運又該如何呢?
雖然我們沒有其它聲名響亮的深廣大法,但若能好好地守護各自相續中的沙彌或比丘律儀,便能成爲僧伽的一分子,這也是住持聖教的大事。
姑且不論沙彌、比丘律儀等,在家人受一天八關齋戒46有很大的功德,就像《毗奈耶事教》與《賢愚經》等所說以前的事例。所以,我們應當就自己心力所及,盡力守護八關齋戒與居士戒47中的四條、叁條或一條戒等48。出家衆等極有必要常受〔大乘長淨〕49,由于這是一晝夜的律儀,所以有容易清淨守持等益處。
雖然我們常常說一些有關叁學方面的話,但其它二學在相續中連影子都沒有,當下能實際做到的是守護別解脫戒,所以應當對此努力以赴。
我們必須關閉犯戒之門才能做到持戒清淨。首先,〔無知〕是犯戒之門,先要關閉此門。如果不知道什麼樣的戒需要守護,當然就不清楚自己是否犯戒,所以應當根據自己的慧力,閱讀《毗奈耶經》、《學處攝頌》、《叁事學處》50、《本事教集頌》等典籍,清楚了解每一條戒的內容。
〔不敬〕是犯戒之門,所以我們應當對大師佛陀、佛陀製定的戒律,以及共同修梵行的友伴生起恭敬,尤其要對自相續中的戒生起大師佛陀想而加以恭敬。戒是大師涅槃後的代表,不可輕視之。
煩惱多也是犯戒之門,貪、瞋等煩惱哪一種較強盛,相應的犯戒情事就會隨之出現。就像打仗時,勇士、將領必須先將最厲害的敵人製伏,我們也應該運用對治法來對付心中力量強大的煩惱。具體來說,貪欲重者當修不淨觀,即將身體觀作臭皮囊、生起瘀腫、脫落、腐爛、骨骸想等;瞋恚重者當修慈愍;我慢重者當修老死、不定、數數高下過患等,以及思惟界的分類,因爲如果連目前自身中的蘊、界、處、根、身觸等都不知道,其它又知道些什麼?愚癡重者當修緣起與煩惱總對治法——空性見。
〔放逸〕是犯戒之門,所以,我們在行、住、坐、臥、飲、食等一切威儀中,當保持不忘取舍的正念,並時時檢查自己叁門有無被罪墮染汙。
我們必須以正念、正知、有慚、有愧的方法來關閉這些犯罪之門51。萬一被罪墮玷染,便應在〔長淨〕等時一而再、再而叁地忏除。雖然《毗奈耶經》中,說〔僧殘〕等罪應以〔遷〕、〔悅〕、〔解除〕叁法忏悔,但溫薩巴父子主張:若能妥善地做到追悔、防護,則〔僧殘〕以下的罪即可忏淨。雖然我們無法像無與倫比的阿底峽尊者、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父子等,做到持戒嚴謹、絲毫不爲過失所染,至少應拚舍性命守護四根本52與飲酒戒。
由于別解脫律儀是受自于軌範師、親教師及僧伽大衆,也應在僧伽前忏除與別解脫學處相違背的罪墮。自己單獨忏除雖能淨罪,但不能淨墮,所以無效。53
戒律之中,有人對違犯受水、脫鞋、著長袖衣等學處覺得無所謂,這是錯誤的。撇開他勝、僧殘等不講,犯上述細行對聖教形象也有極大的損害,所以,應當努力作好〔舍墮加持〕等事。
正如燒飯、煮茶等世間俗事,需要備齊酥油、鹽、肉等原料;想要成辦所求後世之身,單有持戒或布施等也是不夠的。出家人應該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盡力修布施等法。
某些人聲稱:「只有劣根者才需要別解脫毗奈耶,對上根利者來講,無需這種拘束的行持,因爲密宗速道能轉叁毒54爲道」;從而對戒律一點也不重視,甚且行爲放逸。密宗行者若具有別解脫律儀,仍要如理守護,《妙臂續》中講:
「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余,
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余盡當學。」
《文殊根本續》中說: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
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于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
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
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帕繃喀大師最後指出,有些人既沒有〔出離心〕,也沒有〔菩提心〕、〔正見〕,他們以修習所謂的〔觀心本面〕55度過一生,但這種精進是徒勞的,這些人當中,最好的只不過是造一些不動業而已。隨後大師又將上述內容重述了一遍。)
注釋:
l、引自《四百論》。
2、引自《叁主要道》。
3、參見《至尊宗喀巴大師傳》,法王周迦巷著,郭和卿漢譯。
4、對佛所種之善根,縱乏清淨動機,亦成圓滿菩提之因,參見本書〔第十二天〕中〔易積廣大福德〕一節。
5、即〔發起求解脫之心〕一科。
6、煩惱別名。按藏文直譯爲〔細增〕。煩惱體性難見故細;與所緣相應即起故增。
7、出自《往生極樂願》,宗喀巴大師造,全文見拙譯《利益臨終教授解脫幻境》。
8、《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詳述六種不淨觀:① 朽穢不淨 ② 苦惱不淨 ③ 下劣不淨 ④ …
《掌中解脫 第十五天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