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P3

  ..续本文上一页恐惧惊惶之中死去。有个行善的乞丐在等待施舍时死去,临终时见到华屋与白光;曲桑29有个持诵〔嘛呢〕多遍的老太太,临终时出现瑞相等。这些征兆都是有关死状的前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与死有结束同时,如同秤的两头低昂,即形成本有30的形状(即后世身体形状)。这里所说的〔本有〕,是指后世死有之前所具有的生蕴形象。有人说,死者中有的形象、容貌一如生前的样子,仍能与活在世上的人交流、捎来信息等,实际上这不是真的。纵然有人曾经有过一、两次的经验,也当知道来者并非死者,而是假冒死者形象的非人来欺骗世人。(帕绷喀大师又讲了杰‧ 密勒日巴勾召一苯波家亡父的故事。)

  中有诸根具足、且有神通,其身神变的能力,除有加持力的所依及生处之外,均可通行无碍。

  地狱中有的颜色如烧焦的木段;饿鬼中有的颜色如水;畜生中有的颜色如烟;欲界天、人中有的颜色如上等黄金;色界中有的颜色鲜白;将受生于无色界者,则无中有。

  造不善者的中有身体如被黑夜笼罩:作善者的中有则散发白衣光或月夜的夜光。

  关于中有的寿量,各派说法不一,但多数主张为七天,与后世所生之处的时间单位相吻合。七日后发生一次〔小死〕,如果未获生处则每过七天一次〔小死〕,最多到七次。

  辛三、于生有受生之理

  以胎生为例,中有将父母的精血看成父母交合状,对此生起贪、瞋,受到贪瞋的驱使,中有只见到父母的生殖器官,对此生瞋而死殁,受生成为生有。31

  上述内容是根据《道次第略论》、《乐道》与《速道》来思惟集谛轮回的流转次第。现在我再根据《文殊口授》,从〔十二缘起支〕的角度,讲思惟集谛流转次第的方法,这方面是《菩提道次第略论》与《乐道》、《速道》所未讲,而见之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

  如果只是根据科判来讲,那么依据前文简述集谛轮回流转次第也就够了,但对已学过法相论典的人来说,如能根据〔缘起〕来思惟,由于补特伽罗根器各异,对有些人而言,这种思惟方法更好。(帕绷喀大师接着举了两个例证:过去中印度某国王32,寄赠边地国王邬达惹耶那一幅轮回图33,那是依据佛陀的教义绘成的,邬达惹耶那因见到此画而生起厌离心;格西朴穹瓦34曾作〔缘起〕修心,并以此作为下士道与中士道的引导。)

  十二缘起支

  此处为了加强我们的厌离心,特由十二缘起支之门来思惟集谛轮回的过患。此法系佛陀在讲《稻秆经》时所说。所谓〔缘起〕,即如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为有无明的缘故,所以产生〔行〕等。

  无明:即流转生死的根本。智慧见到的是无我;无明则将〔补特伽罗〕与〔法〕视为有我与自相有,因为与明智的认知正好相反,故称〔无明〕,就像是瞎眼的愚人一样。无明有两种:〔业果愚无明〕、〔真实义愚无明〕。

  行:即以无明为动机,能召来后有蕴的造业。由业果愚无明之动机造〔非福业〕;由真实义愚无明之动机造〔福业〕与〔不动业〕 。

  识:分〔因位〕与〔果位〕二类。〔因位识〕,为行支业习气当下所熏之识;〔果位识〕,为于生有35当下结生之识。例如在以无明为动机造杀生业时,业道圆满之当下,为此业习气所熏之识,即〔因位识〕。由于此业力,于地狱生有结生当下的识,即〔果位识〕。每一种不善业均能引发多次的恶趣生,福业等情况可照此类推。如同沙子浸油或纸上盖印一般,识为业习气所熏染,日后被爱、取触发,便变得有力而能引生后身。

  名色:以胎生为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缘起:识所进入的受精卵羯罗蓝等为〔色〕缘起。它们又称为〔名色随一缘起〕。

  六处:此时眼、耳等六处虽已形成,但因根、境、识三者尚未会合,故不能取境。身与意根从〔羯罗蓝〕36位起就有。如果是化生,下二界中,〔名色〕缘起与〔六处〕缘起同时形成:无色界中,只有〔名〕缘起与〔意处〕缘起,没有〔色〕与〔五有色处〕缘起。

  触:根、境、识三者会遇,取悦意、不悦意、不喜不厌三种境,为触缘起。

  受:以触为缘,产生乐受、苦受、舍受三种受。例如,值遇悦意境而生乐等。

  爱:对乐受起〔不离爱〕;对痛苦起〔乖离爱〕、想要逃避;对平等舍起〔不坏爱〕。这里所说的由受生爱,是说伴有无明的触缘所生的受,由此受生爱;如果没有无明,受是不会产生爱的。

  取:爱逐渐增强之后对境产生的希求与贪着。取分四种:对妙欲的贪着为〔欲取〕;对除坏聚见之外邪见的贪着为〔见取〕;对与邪见相关的恶戒与禁行的贪着为〔戒禁取〕;对谛实的执着、尤其对蕴的坏聚的执着为〔我语取〕。

  有:行将业习气熏染于识,次为爱、取所触发,从而变得有力而能引生后身。

  生:受到触发的业变得有力量而能形成后有,于是识在四生任何一种状态下结生,此最初结生,即为〔生〕缘起,然后依次形成〔老、死〕缘起。

  老死:老指蕴的状态逐渐变化、成熟;死为蕴同分的舍弃或坏死。

  如此妥善认清十二缘起支的区别之后,随后应该知道如何收入四支的道理。四支即:能引支、能生支、所引支与所生支。

  〔无明〕,如播种者;以此为动机而造的〔行〕业,如种子;〔因位识〕上留下所造业的习气,如播种于田。无明、行与识中的因位识,这两支半缘起为〔能引支〕 。

  触发业种使之有生果能力的〔爱〕、 〔取〕二支,如为种子灌溉施肥,以适当的温、湿度培育;经爱、取触发后,能引发后有后生之蕴的〔有〕,就如同经水、肥、温湿等培养过后、有发芽能力的种子。爱、取、有三者为〔能生支〕。

  于生有结生的〔生〕,如种子发芽。生缘起是〔所生支〕的一部分。

  上述〔果位识〕、〔名色〕随一缘起、〔处〕、〔触〕、〔受〕四支半缘起为〔所引支〕。

  〔老死〕随一缘起为〔所生支〕的一部分,与生缘起同属〔所生支〕 。

  以生天者为例,由〔真实义愚无明〕造生天的〔能引业〕、所造感生天上业的习气留在〔识〕上,为三能引支;希望受生在天界的〔爱〕,此一希求进一步加强的〔取〕,以及由这两者造成临终时决定能引业的〔有〕,为三能生支,这因位六支缘起在此生中圆满。其后受生在天上时,〔名色〕、〔处〕、〔触〕、〔受〕为四所引支,〔生〕、〔老死〕为二所生支,此果位六支缘起在后生天身中圆满。这是一重缘起的十二支在二世中圆满的情形。

  另以生恶趣者为例,由〔业果愚无明〕造不善业,次由爱、取触发等,可据前依次类推。

  由于造作某业的全部缘起无法在一世中圆满,所以最快也需要二世。如果业未经爱、取触发而被搁置,则三能引支需要一世,三能生支需要一世,四所引支与二所生者需要一世,共需三世才能圆满。

  例如,今生虽造恶趣业而留有习气,但临终时由上师等劝导生起善心,以致触发某种感生人中的业成熟而后世受生为人;如果以前所造的不善业,在后世死时又被爱、取触发,则其再下一世将堕恶趣。

  以此为例,能引与能生之间可以有多生问隔,但因属其它缘起之生世故,不算入此重缘起之内。总而言之,一重缘起的各支,少则两世,多则三世圆满,比两世更少或比三世更多的情形是不可能的。

  这些缘起由前支生后支,从而在轮回中经受生、老死等一切苦恼。在某业果位的缘起当中,又产生种种其它业因位的缘起。

  老死由生而起,推至行由无明而起,由此可见,一支引发一支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怙主龙猛说:

  「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

  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37

  我们由三支烦恼造两支业,由此起七支苦,复由七支苦生三支烦恼,像这样反复不断地在三有轮回中流转、受苦。当我们以修道来结束这种缘起时,应先断无明,无明断则行断,直至老死等一切痛苦全断。

  简言之,十二缘起支可归纳成业、烦恼、苦三重缘起:无明、爱、取三支为烦恼;行、有两支为业;其余七支为苦,如龙猛所说:

  「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38

  第一句说明初、八、九三支为动机;第二句说明行与有二支为身、语业;第三句说明其余七支为报应。

  由顺、逆两种次序思惟十二缘起修习轮回总苦之后,像囚犯希望从狱中逃脱出来一样、想逃脱轮回,便是出离心生起之时。生起求解脱心之后,接着即应学解脱之道。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这部分共分两段来讲:(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在思惟轮回过患之后,我们将意识到:情器轮回的本质如同遭受风吹的水月,剎那不住地坏灭无常;轮回的诸般快乐好似毒蛇头下的阴影,利少害多;受生在五趣中任何一趣,都将不问断地受到痛苦的折磨。然后我们就像身处火宅、监狱的人不想继续留在那里,而想从其中逃脱出来一般,生起不假造作的希求解脱轮回之心。

  当我们探索轮回之因时,将发现造成轮回的原因是业与烦恼,这两者中烦恼是主因,烦恼中又以无明为主因。所以,我们必须设法断除这个无明。至于修道之身,则必须依靠现在这个具足梵行三学39的暇满人身来灭除轮回。因为没有比人身更殊胜的修道之身,博朵瓦曾说:

  「以前流浪许久未能自还,现在也无法自然还灭,所以必须断除,而断除之时也是现在得暇满之时。」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想要斩断轮回根本,必须根除作为轮回根本的真实义愚无明俱生我执。否则,用其它对治方法只能暂时压伏烦恼而无法彻底消除。而对俱生我执来讲,一般善法是不能损伤它的,只有用一种与我执感受完全相反的心才能断除它。由于证无我慧能通达无自性,与执自性有的心正好相反,因…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