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P2

  ..续本文上一页心里会想:〔他们在说我好话〕,这时候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实在的〔我〕在活动。因为有这种感觉,我们便将它执为我,认为是受用者,进而对己生爱、对他生瞋:对利我者生贪,对害我者生瞋,对无利无害者生痴。所以,《释量论》中说:

  「有我知有他,执、瞋自他分,

  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入中论》中也说: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又说:

  「最初说我而执为我,次言我所则着法。」

  无明或坏聚见是六随眠的根本,贪、瞋、痴等从之而生,由此造业,由此在轮回中流转。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坏聚见无明俱生我执,所以,为了断除烦恼,必须努力生起通达无我慧——我执无明的正对治。由于这个缘故,通达无我慧被称为是能消灭一切过失的万应灵丹。

  《四百论》中说:

  「是故坏愚痴,即坏诸烦恼。」

  《十地经》中也说:

  「世间所有恶行,彼等一切皆因我执而生;若离我执,即不生恶行。」

  但在真正通达无我慧之前,应该知道如何暂时压伏烦恼的方法,要压伏烦恼,又必须先知道产生烦恼的原因。

  辛三、烦恼之因

  烦恼因共有六种:

  所依,即烦恼种子或随眠。如果病根未除,只要饮食等事一不得法,便会旧病复发;同样的,因为有烦恼所依或习气的关系,只要一有机会,烦恼种子便可在我们心中生起烦恼。

  所缘或境,即悦意与不悦意境等。由于烦恼种子未断,所以与外境相遇即生烦恼,如《俱舍论》中所说:

  「未断除随眠,复与境近住,

  起非理作意,烦恼因具足。」

  因此我们应尽量与这些外境保持距离。出家众住在寺院和茅篷等里面,也是为了避开外境。我们初学者见不到这些外境便生不起烦恼,避开外境是个有效的方法。《修心文集》中说:「依止对治以远恶境为主。」嘉赛‧妥美巴(无着贤)24也说:

  「远恶境故惑渐减,无散乱故善自增,

  心净于法起定见,住静处是菩萨行。」25

  我们应该如此远离能生烦恼的外境,居住于合宜之处26,这很重要。

  猥杂,即交恶友招致的散乱。所谓恶友,是指那些喜欢吃喝玩乐、谈论招惹烦恼之事,忙于现世经营的人。我们不应听从这些人的话,不要受他们的影响,否则就会起烦恼、做坏事。过去潘波杰地区有两个人,一个喝酒、一个不喝,喝酒的那人去了热振,另一个去了拉萨。前去热振的那人在寺里遇见噶当派的众格西,去拉萨的则与恶友为伍。由于良友与恶友的不同影响,当这两人再次相遇时,以前喝酒的已经戒酒,不喝酒的却成了酒鬼!

  虽然我们对悭吝、瞋恚美其名曰节俭、威猛,但它们其实是有很大的过失。如果所依止的老师死守着财物不放,做学生的往往也有很重的悭吝心;跟随瞋心大的老师,情形也一样。

  因为恶友的行径比较容易传染,所以必须戒交恶友。然而,现在绝大多数人莫不追求现世的恶友。我们纵然无法全部舍离,也应小心谨慎,不要与他们太热络,这很重要。以前某个地方的人都喜欢喝得烂醉,唯独国王不饮酒,结果百姓却说国王醉胡涂了。如今,修行人虽然不太能与世俗人合群,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所要实践的,就是〔出〕、〔入〕、〔得〕三事。27

  当恶友给我们出主意时,不要听从他,要像老牛的脖子那样刚硬,奉行〔事前无牵累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事后无愧悔金刚〕等〔噶当十秘财〕教授。

  言教,即阅读能生起烦恼的邪法书籍。例如,观阅林‧格萨尔王传奇故事等,或与性有关的论着、手册等邪说,导致贪、瞋、痴增长。相反的,我们应当多阅读大德祖师的传记,因为仰慕大德们的事业行传,能培植解脱的种子。如果与人杂处,谈论政治、军事、女人、官司等许多增长贪瞋的事,一定会使我们产生烦恼。

  串习,祥仁波切说〔恶心习气如卷纸〕,由于我们对烦恼极为熟悉:心念散乱的时候,贪、瞋等烦恼便任运生起。因为前世烦恼习气有强有弱,所以今生烦恼的力量也有强有弱,某些人甚至对微不足道的处境、对象也会生起很剧烈的贪、瞋。例如、瞋恚心盛的人对别人的瞪视也觉得难以忍受。如果有这种反应,只能努力修对治法来遮止,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作意,即对贪、瞋等对像不断加以虚构的非理作意。以衣服为例,非理作意即是不断地思惟这件衣服颜色有多么漂亮、裁剪有多么美、质地有多么好等可悦意的方面;若是对瞋恚的仇人,则是不停地想此人曾经对我做出什么样的伤害,以后又做出什么样的事令我不快;或是看到某位修行人受苦、不走运等,而认为业果不实。

  如果有上述六因生起,烦恼就会跟着来,因此,我们要尽力防止这些因的生起。如果不修对治法,烦恼就会愈来愈炽盛;反之,烦恼就会逐渐减轻。所以应当勤修对治法。

  辛四、烦恼之过

  《经庄严论》中说: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

  斗争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如此颂所说,烦恼的过患繁多:烦恼一生起,心即成不善体性;倒执所缘境;加强烦恼种子随眠:贪、瞋等同类烦恼相续不断生起;犯大德所呵责的罪过,造下令今生、后世均不得安乐之业;延迟解脱与一切智的获得;令善行衰败等祸及自他;戒律败坏;利敬减少;遭到诸佛与护法神的呵责;某些人更因此而杀人害命等,造成自他的痛苦;现世中因官司、诤讼等导致身败名裂;后世受生于边地或恶趣等。简言之,无边的过失都是烦恼造成的。所以,当烦恼生起时,应当立即认识到这些烦恼是元凶而设法予以歼灭。

  《入行论》中说:

  「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为敌,

  彼不能令我,入天间火中。

  此大力惑敌,掷我入狱火,

  须弥若遇之,亦不留灰烬。」

  烦恼是最凶恶的敌人。与敌人讲和,对方也许会息怒、不再伤害我们;但如果与烦恼讲和,烦恼反而会加害我们。我们过去所受的一切苦难,例如在无问地狱中被烈火焚烧等,全是烦恼造成的,而且今后还将持续受到那些剧苦的伤害。因为烦恼迫使我们在轮回中受苦,所以,比三界所有的仇敌更为凶恶。噶当派先德说:

  「对烦恼,我们应该摆出搏斗的架势,尽力打击它们;对有情,则应开放我们的胸怀,尽力饶益他们。」

  格西奔也说:

  「我住在心的门口,手里拿着对治的短矛,它逼紧,我也逼紧;它放松,我也放松。」

  我们也应该如此将烦恼视为主要敌人,随时运用对治法。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业分〔思业〕与〔思已业〕两种。

  思业,如《集论》中说:

  「云何为思,谓今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使心为业。」

  例如,一生起想说粗恶语的念头时,那种想要说以及促使我们非说不可的心,即是思业。

  思已业,即由思发起的身、语业。《俱舍论》中说:

  「业谓思彼起,思即是意业,彼起身语业。」

  烦恼所造的业分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三种。以希求现世的心造集杀生等业为非福业,此业能令受生于恶趣;以希求后世心造集的福业能令受生为欲界天、人;不动业中,由厌烦外界欲乐、专求内三摩地乐受而造的业,能受生为初禅天至三禅天的天人;由厌烦三摩地所生乐受、希求舍受所造集的业,是受生为四禅以上天人的因。

  能引欲界生的福业与非福业,果在何处成熟并无确定,所以是动业。例如,某人虽已成为地狱中有,但因上师、仪轨、密咒等力量,该中有的情形可以发生变化,而受生在善趣之中。仲仁波切曾说:

  「热振的居士们如能将财物共同享有,对死后培修善根很有帮助。」

  (帕绷喀大师指出,以这样的共有制培修善根,对亡者中有利益极大。)能引上界生的业则为不动业。例如,造初禅业者只能受生在初禅天中,而不会受生在二禅等天中。《俱舍论》说:

  「福欲界善业,不动从上起,由于彼地中,业熟不动故。」

  任何不是由〔三主要道〕之一发起的业,都是轮回的因;任何由厌离轮回所作的业,全是解脱的因。如果我们没有出离心等却想修法,即便舍弃现世跑到茅篷里修三摩地,运气好的也不过是修一些受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因,此外无他。因此,想修法的人应当寻求无误的教授,这很重要。

  庚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分三小节: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死缘:有的死亡是寿命竭尽造成的,有的是福报穷尽造成的,也有的是未舍不平等死,即经中所说的九种死缘。28

  死心:临终时能引后世的业被触发,触发者为爱、取。具体情况是:因为想到将与此身分离而爱着现在之身为〔爱〕;将生热地狱者对热产生欲望即〔取〕。

  触发的对象:在众多黑、白业中,力量最强的将被触发;如果势均力敌,那么习惯较深的将被触发;如果习惯也相同,则先这者被触发。

  触发的时间:临终时由死者本人忆念,或由别人劝作忆念,在粗想仍现行之际,信心、悲心、贪欲、瞋恚等善、不善法在心中运作。粗想停止之后,微细的死心为无记心,善或不善均不能忆念。临终时心中如果生起信心等,将触发善业,因此在死心将要触发业时,让善念在心申明白显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关键。平时修善的行者,如果在临终时生起瞋恚等烦恼,死心将触发不善业,使过去的不善业成熟而投生恶趣;平时作恶者的情况,依此可以类推。那时候,往善趣者的体温将从身体下部往上收入心问;往恶趣者的情况与此相反。

  解支节苦的大小,通过观察可以得知。〔解支节〕意为身体内部要害部份的坏死。

  有些人在临终时会出现幻觉,例如,空中掉下茶砖或被人压倒等等。前些时候政府财政部门的一个小官,因为曾经偷过茶,死时出现被许多茶箱压身的恐怖幻觉;后藏有个官员,死时声称有人压在他身上,在…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