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大阿阇黎圣天说:

  「此大苦海者,诸边岸全无,

  愚人沉此中,如何不生畏?」1

  (帕绷喀大师首先引用此颂略示前行改正动机之法,在回顾了以前已述的各科之后,又重讲一遍〔发起求解脱心〕的内容,并简单开示了加行法等修法,然后在头顶上观想上师本尊,同时思惟轮回苦等。)

  在座间,我们应阅读《念住经》等开示轮回过患的经典。经过思惟后生起出离心,其标准是:无论在轮回中见到什么样的快乐与财势等,都明白这些只是迷惑我们的事物,本质都是苦的,从而对之生起厌离心;如果只对轮回中一些不顺心的事,如被责骂、损失等,感到灰心,那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假出离心罢了。只要生在轮回中,就逃不出纯苦的本性,若今后不想再受苦,就必须斩断生死之流。厌恶轮回而决意出离的意愿,就是出离心、求解脱心。宗喀巴大师说: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惟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2

  又说:

  「当他人为我铺设妙座、尊敬服侍时,我都会想到这一切是无常、这一切是苦,而生起不可抑制的厌恶感,过去至今向来如此。」3

  我们应该像这样对任何轮回盛事都生起厌离。

  同样的,临死之时,因为必须与现世的友伴、财物等分离,会生起愁苦的感受,那也是一时的无常观,这不过是现世虚荣心的显现。因此,设法在心中生起清净的出离心极为重要。

  我们所求的主要目标是佛位,成佛的前提是要有菩提心,菩提心的前提是悲心,而悲心的生起则以〔知母〕等为前提。由于在自己身上修轮回苦即生出离心,将出离心转移到他人身上即生悲心,所以在上士道中一定要修出离心,尤其在中士道中,更要以此出离心为主要之道。

  出离心生起之后,所作的一切善事将成为解脱之因。如果连造作的出离心都未能生起,那么,除了少数依福田力所作的善事外4,绝大部分善事都将推动着轮回的流转。如果没有认真修习〔三主要道〕,纵然勤修脉风、本尊、诵咒等高深法门,也丝毫不会导向解脱与一切智之道。因此,我们不要做平白无谓的努力,应暂时放下那些所谓的甚深之法,努力勤修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者,才是最重要的。

  戊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此科分为两部分:(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这部分共分三段来讲:(庚一)烦恼发生之理;(庚二)烦恼集业之理;(庚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

  分四小节:(辛一)认明烦恼;(辛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辛三)烦恼之因;(辛四)烦恼之过。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一科,既可以与上一科5判结合讲,也可以结合于下一科判而说。这里按照《乐道》、《速道》引导的轨炬,将之归入〔抉择趣解脱道自性〕这一段。

  在思惟了总、别轮回的过患,因而厌离轮回、生起求解脱的愿望时,我们应该探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轮回,如此才能斩断轮回之流。

  集谛中有〔业〕集谛与〔烦恼〕集谛两种。我们所背负的取蕴重担是由业造成的,而业是由烦恼生起的。纵然有无数过去所造集的业,但如果缺少烦恼爱、取的俱有缘,则如无水滋润的种子,是无法引发受生的;相反的,就算没有过去造集的业,只要有烦恼在,即可立即造集新业,形成后来的轮回之蕴。《释量论》中说:

  「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又说:

  「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所以说,烦恼是造成轮回的根本。

  所谓〔烦恼〕,是指产生后凭借其本身的力量,能造成该补特伽罗心相续极不宁静、不柔顺作用(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先认清什么是烦恼,否则就像不认识敌人而无的放矢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对治法来消灭它。

  辛一、认明烦恼

  烦恼分两大类:根本烦恼、随烦恼。

  根本烦恼计有六种,如《俱舍论》中所说:

  「有根随眠6六,贪欲如是瞋,我慢无明、见,疑者…」

  贪,见到中意的财物、躯体、饮食等对像后,起不愿与境分离之心。其它烦恼如布上沾了灰尘,较易洗除;贪则耽着于境,如布浸入油中,浸渍的面积会逐渐扩大,就愈难洗涤;面对喜欢的东西想看、想触摸,这种欲望深入心中,对所贪境的爱恋就愈来愈深。有道是:〔爱绳系于轮回狱〕7,我们对轮回之所以生不起厌离,其根本也在于贪,贪是将我们束缚在轮回内的主因。对治贪的方法,可修〔不净观〕8等。不净观,即生起血污、脱落、肿胀、骨骸等想9。如果贪着的对象是有情的身体,即应思惟充满三十六种不净物的臭皮囊10。若因食肉而生起贪念,便应思惟其物是不净的,而且还犯杀生等过失11,如此设法减轻爱着。

  瞋,就是对有情与非有情起瞋恨心、粗暴心,想要伤害对方的心态。例如见到仇人等不悦意的对象:心就变得极为粗暴。瞋的生起如同火的燃烧,能将善根摧毁,过失极为严重。杀生、捶打等事,都是因瞋而起。现在有些人称上师发怒为起威猛心,将瞋心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不把它视为过失,然而:

  「罪莫大于瞋,苦行无过忍。」12

  又如〔瞋刀能夺善趣命〕13等听说,瞋在所有烦恼中,是摧毁善根的罪魁、引入恶趣的祸首,过失极大。(大师提到摧毁善根的程度,因对像程度的不同而有区别14。对此应修忍辱等对治法。关于忍辱的详细修法,在下面讲〔六度〕时会述及。师父若以饶益心而非瞋心来惩罚弟子是可以的。)

  慢,即因自己的权力、财富、功德、血统、智慧、持戒清净等,甚或因为自己的嗓子好、力气大,而起了瞧不起别人的自满情绪。就像从高山上往下看,万物都在自己脚下,睥睨万物一样。慢是一种高傲的心态,认为自己最好、别人都不如自己。这种慢只需在所缘境身上找到一丁点理由便可生起。噶当派祖师语录中说:〔看吧!大地春回,绿意萌生的时候,是从高高的山顶开始的,还是从低低的洼地开始的?〕又说:〔我慢高丘,不生德水〕,有慢心的人难以积累功德。上师所说的法对我慢重的人不会有什么利益。我们应该想一想〔界〕的分类15,觉察自己无知的地方,有时从头到脚、由外到内仔细看一看,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以这种对治法来断除慢心。

  无明,正如〔不见〕是〔见〕的反义,在〔明了〕前加上否定词〔无〕,即为〔无明〕,是不见、不知、不明的意思,好象闭上眼睛黑漆漆的,或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的那种感觉。无明是对四谛、业果、三宝等体性或本质的愚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关于〔坏聚见〕16 与无明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派主张这两者是相同的,〔坏聚见〕即是无明;一派认为两者是不相同的,他们举例说明:〔坏聚见〕好比是将绳误认为蛇的错乱心,原因在于绳上黑暗笼罩,以致对绳的本质认识不清,这是无明。主张前一派的有吉祥月称、法称等师;主张后一派的是无着、世亲两兄弟。

  疑,即是对四谛、三宝、业果等心存有无、是非的疑虑。对三宝的怀疑能妨碍证悟的生起,胜者之王根敦珠巴(僧成)17曾说:

  「极愚空中遍游荡,尤能伤害求定解,

  坏解脱命之祸害,祈救疑虑罗剎难!」18

  对业果的怀疑势必导致对增上生(人天善趣)与四谛心存疑虑,这种疑虑能妨碍解脱,所以非常不利。以上为五种不属于见的烦恼。

  见,即五烦恼见。其中〔坏聚见〕,即将可坏灭的有法蕴聚视为我与我所的染污慧。当别人对我证叹或毁谤,作出利害损益时,〔哦!他对我这般这般 …〕内心深处的〔我〕似可呼之欲出,〔坏聚见〕将之执为实有,这是一切过失的根本。包括虫蚁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这种〔坏聚见〕。(大师举例说,当我们用草戏弄一只虫子时,它会立即害怕地蜷缩起来,装成死去一般,过会儿便掉头快速逃走,此即表明它具有〔坏聚见〕)

  〔边执见〕,即将〔坏聚见〕所执之我视为恒常不变与实有等,或是认为死后我即湮灭等染污慧19。虽然怀有这种见的主要是外道,但我们也有实有、断灭等见;

  〔见取〕,即将上述〔坏聚见〕、〔邪见〕、〔常断见〕三者中的任何一种见,及这些见所依靠的见者之蕴20,执为最殊胜的染污慧。

  〔戒禁取〕,即以单脚站立之戒、事奉五火、跃上三尖叉等为解脱道;以披人皮禁行等为殊胜行;如某些人获得微细神通,发现前世曾受生为犬,于是误以为模仿狗叫、改作狗的装扮等就可以保证来世得人身,以此为最上乘而发出荒诞的言行,并将这种恶戒执为解脱主因;

  〔邪见〕21,否认四谛、三宝、业果等为主要的邪见,以及以无为有的虚构、以有为无的断见歪曲。某些外道相信,这个世界是由遍入天的十行化身创造的;数论外道将事物分为二十五类,认为是由〔自性〕造成的;或以为是由大自在天所创造等等,这些是以未造为造的虚构,有的则是以有为无的歪曲。22

  上述五种非属见者,以及这五种见合计为一,共为六种根本烦恼随眠。(帕绷喀大师指出,当这些烦恼各别生起时,我们要依靠对治方法来分别消除。然而,如《四百论》中所说:

  「如身根遍身,痴遍住一切。」

  痴周遍其它一切烦恼,而且是它们生起的因。由于对此难以体认,所以在后面还要细讲。)

  辛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由于六根本烦恼等一切烦恼是由我执与坏聚见所产生的,所以,主张坏聚见与无明为一事者,即相信坏聚见是一切苦与业、烦恼的根本;不同意者,则许无明为主因。根据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坏聚见是根本,亦即〔遍计〕与〔俱生〕坏聚见二类23中的后者。俱生坏聚见又分〔我执〕与〔我所执〕两种,此处指我执坏聚见。

  当别人赞叹时,我们…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