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第十五天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
大阿阇黎聖天說:
「此大苦海者,諸邊岸全無,
愚人沈此中,如何不生畏?」1
(帕繃喀大師首先引用此頌略示前行改正動機之法,在回顧了以前已述的各科之後,又重講一遍〔發起求解脫心〕的內容,並簡單開示了加行法等修法,然後在頭頂上觀想上師本尊,同時思惟輪回苦等。)
在座間,我們應閱讀《念住經》等開示輪回過患的經典。經過思惟後生起出離心,其標准是:無論在輪回中見到什麼樣的快樂與財勢等,都明白這些只是迷惑我們的事物,本質都是苦的,從而對之生起厭離心;如果只對輪回中一些不順心的事,如被責罵、損失等,感到灰心,那只不過是一時興起的假出離心罷了。只要生在輪回中,就逃不出純苦的本性,若今後不想再受苦,就必須斬斷生死之流。厭惡輪回而決意出離的意願,就是出離心、求解脫心。宗喀巴大師說:
「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晝夜惟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2
又說:
「當他人爲我鋪設妙座、尊敬服侍時,我都會想到這一切是無常、這一切是苦,而生起不可抑製的厭惡感,過去至今向來如此。」3
我們應該像這樣對任何輪回盛事都生起厭離。
同樣的,臨死之時,因爲必須與現世的友伴、財物等分離,會生起愁苦的感受,那也是一時的無常觀,這不過是現世虛榮心的顯現。因此,設法在心中生起清淨的出離心極爲重要。
我們所求的主要目標是佛位,成佛的前提是要有菩提心,菩提心的前提是悲心,而悲心的生起則以〔知母〕等爲前提。由于在自己身上修輪回苦即生出離心,將出離心轉移到他人身上即生悲心,所以在上士道中一定要修出離心,尤其在中士道中,更要以此出離心爲主要之道。
出離心生起之後,所作的一切善事將成爲解脫之因。如果連造作的出離心都未能生起,那麼,除了少數依福田力所作的善事外4,絕大部分善事都將推動著輪回的流轉。如果沒有認真修習〔叁主要道〕,縱然勤修脈風、本尊、誦咒等高深法門,也絲毫不會導向解脫與一切智之道。因此,我們不要做平白無謂的努力,應暫時放下那些所謂的甚深之法,努力勤修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叁者,才是最重要的。
戊二、抉擇趣解脫道自性
此科分爲兩部分:(己一)思惟集谛輪回流轉次第;(己二)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己一、思惟集谛輪回流轉次第
這部分共分叁段來講:(庚一)煩惱發生之理;(庚二)煩惱集業之理;(庚叁)死殁及結生之理。
庚一、煩惱發生之理
分四小節:(辛一)認明煩惱;(辛二)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辛叁)煩惱之因;(辛四)煩惱之過。
〔思惟集谛流轉次第〕一科,既可以與上一科5判結合講,也可以結合于下一科判而說。這裏按照《樂道》、《速道》引導的軌炬,將之歸入〔抉擇趣解脫道自性〕這一段。
在思惟了總、別輪回的過患,因而厭離輪回、生起求解脫的願望時,我們應該探查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輪回,如此才能斬斷輪回之流。
集谛中有〔業〕集谛與〔煩惱〕集谛兩種。我們所背負的取蘊重擔是由業造成的,而業是由煩惱生起的。縱然有無數過去所造集的業,但如果缺少煩惱愛、取的俱有緣,則如無水滋潤的種子,是無法引發受生的;相反的,就算沒有過去造集的業,只要有煩惱在,即可立即造集新業,形成後來的輪回之蘊。《釋量論》中說:
「超度諸有愛,非余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又說:
「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所以說,煩惱是造成輪回的根本。
所謂〔煩惱〕,是指産生後憑借其本身的力量,能造成該補特伽羅心相續極不甯靜、不柔順作用(的心理狀態)。我們必須先認清什麼是煩惱,否則就像不認識敵人而無的放矢那樣,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對治法來消滅它。
辛一、認明煩惱
煩惱分兩大類:根本煩惱、隨煩惱。
根本煩惱計有六種,如《俱舍論》中所說:
「有根隨眠6六,貪欲如是瞋,我慢無明、見,疑者…」
貪,見到中意的財物、軀體、飲食等對像後,起不願與境分離之心。其它煩惱如布上沾了灰塵,較易洗除;貪則耽著于境,如布浸入油中,浸漬的面積會逐漸擴大,就愈難洗滌;面對喜歡的東西想看、想觸摸,這種欲望深入心中,對所貪境的愛戀就愈來愈深。有道是:〔愛繩系于輪回獄〕7,我們對輪回之所以生不起厭離,其根本也在于貪,貪是將我們束縛在輪回內的主因。對治貪的方法,可修〔不淨觀〕8等。不淨觀,即生起血汙、脫落、腫脹、骨骸等想9。如果貪著的對象是有情的身體,即應思惟充滿叁十六種不淨物的臭皮囊10。若因食肉而生起貪念,便應思惟其物是不淨的,而且還犯殺生等過失11,如此設法減輕愛著。
瞋,就是對有情與非有情起瞋恨心、粗暴心,想要傷害對方的心態。例如見到仇人等不悅意的對象:心就變得極爲粗暴。瞋的生起如同火的燃燒,能將善根摧毀,過失極爲嚴重。殺生、捶打等事,都是因瞋而起。現在有些人稱上師發怒爲起威猛心,將瞋心冠上一個好聽的名字,不把它視爲過失,然而:
「罪莫大于瞋,苦行無過忍。」12
又如〔瞋刀能奪善趣命〕13等聽說,瞋在所有煩惱中,是摧毀善根的罪魁、引入惡趣的禍首,過失極大。(大師提到摧毀善根的程度,因對像程度的不同而有區別14。對此應修忍辱等對治法。關于忍辱的詳細修法,在下面講〔六度〕時會述及。師父若以饒益心而非瞋心來懲罰弟子是可以的。)
慢,即因自己的權力、財富、功德、血統、智慧、持戒清淨等,甚或因爲自己的嗓子好、力氣大,而起了瞧不起別人的自滿情緒。就像從高山上往下看,萬物都在自己腳下,睥睨萬物一樣。慢是一種高傲的心態,認爲自己最好、別人都不如自己。這種慢只需在所緣境身上找到一丁點理由便可生起。噶當派祖師語錄中說:〔看吧!大地春回,綠意萌生的時候,是從高高的山頂開始的,還是從低低的窪地開始的?〕又說:〔我慢高丘,不生德水〕,有慢心的人難以積累功德。上師所說的法對我慢重的人不會有什麼利益。我們應該想一想〔界〕的分類15,覺察自己無知的地方,有時從頭到腳、由外到內仔細看一看,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以這種對治法來斷除慢心。
無明,正如〔不見〕是〔見〕的反義,在〔明了〕前加上否定詞〔無〕,即爲〔無明〕,是不見、不知、不明的意思,好象閉上眼睛黑漆漆的,或是一片黑暗什麼也看不見的那種感覺。無明是對四谛、業果、叁寶等體性或本質的愚癡,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關于〔壞聚見〕16 與無明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派主張這兩者是相同的,〔壞聚見〕即是無明;一派認爲兩者是不相同的,他們舉例說明:〔壞聚見〕好比是將繩誤認爲蛇的錯亂心,原因在于繩上黑暗籠罩,以致對繩的本質認識不清,這是無明。主張前一派的有吉祥月稱、法稱等師;主張後一派的是無著、世親兩兄弟。
疑,即是對四谛、叁寶、業果等心存有無、是非的疑慮。對叁寶的懷疑能妨礙證悟的生起,勝者之王根敦珠巴(僧成)17曾說:
「極愚空中遍遊蕩,尤能傷害求定解,
壞解脫命之禍害,祈救疑慮羅剎難!」18
對業果的懷疑勢必導致對增上生(人天善趣)與四谛心存疑慮,這種疑慮能妨礙解脫,所以非常不利。以上爲五種不屬于見的煩惱。
見,即五煩惱見。其中〔壞聚見〕,即將可壞滅的有法蘊聚視爲我與我所的染汙慧。當別人對我證歎或毀謗,作出利害損益時,〔哦!他對我這般這般 …〕內心深處的〔我〕似可呼之欲出,〔壞聚見〕將之執爲實有,這是一切過失的根本。包括蟲蟻在內的所有衆生都有這種〔壞聚見〕。(大師舉例說,當我們用草戲弄一只蟲子時,它會立即害怕地蜷縮起來,裝成死去一般,過會兒便掉頭快速逃走,此即表明它具有〔壞聚見〕)
〔邊執見〕,即將〔壞聚見〕所執之我視爲恒常不變與實有等,或是認爲死後我即湮滅等染汙慧19。雖然懷有這種見的主要是外道,但我們也有實有、斷滅等見;
〔見取〕,即將上述〔壞聚見〕、〔邪見〕、〔常斷見〕叁者中的任何一種見,及這些見所依靠的見者之蘊20,執爲最殊勝的染汙慧。
〔戒禁取〕,即以單腳站立之戒、事奉五火、躍上叁尖叉等爲解脫道;以披人皮禁行等爲殊勝行;如某些人獲得微細神通,發現前世曾受生爲犬,于是誤以爲模仿狗叫、改作狗的裝扮等就可以保證來世得人身,以此爲最上乘而發出荒誕的言行,並將這種惡戒執爲解脫主因;
〔邪見〕21,否認四谛、叁寶、業果等爲主要的邪見,以及以無爲有的虛構、以有爲無的斷見歪曲。某些外道相信,這個世界是由遍入天的十行化身創造的;數論外道將事物分爲二十五類,認爲是由〔自性〕造成的;或以爲是由大自在天所創造等等,這些是以未造爲造的虛構,有的則是以有爲無的歪曲。22
上述五種非屬見者,以及這五種見合計爲一,共爲六種根本煩惱隨眠。(帕繃喀大師指出,當這些煩惱各別生起時,我們要依靠對治方法來分別消除。然而,如《四百論》中所說:
「如身根遍身,癡遍住一切。」
癡周遍其它一切煩惱,而且是它們生起的因。由于對此難以體認,所以在後面還要細講。)
辛二、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
由于六根本煩惱等一切煩惱是由我執與壞聚見所産生的,所以,主張壞聚見與無明爲一事者,即相信壞聚見是一切苦與業、煩惱的根本;不同意者,則許無明爲主因。根據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壞聚見是根本,亦即〔遍計〕與〔俱生〕壞聚見二類23中的後者。俱生壞聚見又分〔我執〕與〔我所執〕兩種,此處指我執壞聚見。
當別人贊歎時,我們…
《掌中解脫 第十五天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