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恐懼驚惶之中死去。有個行善的乞丐在等待施舍時死去,臨終時見到華屋與白光;曲桑29有個持誦〔嘛呢〕多遍的老太太,臨終時出現瑞相等。這些征兆都是有關死狀的前兆。
辛二、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與死有結束同時,如同秤的兩頭低昂,即形成本有30的形狀(即後世身體形狀)。這裏所說的〔本有〕,是指後世死有之前所具有的生蘊形象。有人說,死者中有的形象、容貌一如生前的樣子,仍能與活在世上的人交流、捎來信息等,實際上這不是真的。縱然有人曾經有過一、兩次的經驗,也當知道來者並非死者,而是假冒死者形象的非人來欺騙世人。(帕繃喀大師又講了傑‧ 密勒日巴勾召一苯波家亡父的故事。)
中有諸根具足、且有神通,其身神變的能力,除有加持力的所依及生處之外,均可通行無礙。
地獄中有的顔色如燒焦的木段;餓鬼中有的顔色如水;畜生中有的顔色如煙;欲界天、人中有的顔色如上等黃金;色界中有的顔色鮮白;將受生于無色界者,則無中有。
造不善者的中有身體如被黑夜籠罩:作善者的中有則散發白衣光或月夜的夜光。
關于中有的壽量,各派說法不一,但多數主張爲七天,與後世所生之處的時間單位相吻合。七日後發生一次〔小死〕,如果未獲生處則每過七天一次〔小死〕,最多到七次。
辛叁、于生有受生之理
以胎生爲例,中有將父母的精血看成父母交合狀,對此生起貪、瞋,受到貪瞋的驅使,中有只見到父母的生殖器官,對此生瞋而死殁,受生成爲生有。31
上述內容是根據《道次第略論》、《樂道》與《速道》來思惟集谛輪回的流轉次第。現在我再根據《文殊口授》,從〔十二緣起支〕的角度,講思惟集谛流轉次第的方法,這方面是《菩提道次第略論》與《樂道》、《速道》所未講,而見之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
如果只是根據科判來講,那麼依據前文簡述集谛輪回流轉次第也就夠了,但對已學過法相論典的人來說,如能根據〔緣起〕來思惟,由于補特伽羅根器各異,對有些人而言,這種思惟方法更好。(帕繃喀大師接著舉了兩個例證:過去中印度某國王32,寄贈邊地國王邬達惹耶那一幅輪回圖33,那是依據佛陀的教義繪成的,邬達惹耶那因見到此畫而生起厭離心;格西樸穹瓦34曾作〔緣起〕修心,並以此作爲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引導。)
十二緣起支
此處爲了加強我們的厭離心,特由十二緣起支之門來思惟集谛輪回的過患。此法系佛陀在講《稻稈經》時所說。所謂〔緣起〕,即如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爲有無明的緣故,所以産生〔行〕等。
無明:即流轉生死的根本。智慧見到的是無我;無明則將〔補特伽羅〕與〔法〕視爲有我與自相有,因爲與明智的認知正好相反,故稱〔無明〕,就像是瞎眼的愚人一樣。無明有兩種:〔業果愚無明〕、〔真實義愚無明〕。
行:即以無明爲動機,能召來後有蘊的造業。由業果愚無明之動機造〔非福業〕;由真實義愚無明之動機造〔福業〕與〔不動業〕 。
識:分〔因位〕與〔果位〕二類。〔因位識〕,爲行支業習氣當下所熏之識;〔果位識〕,爲于生有35當下結生之識。例如在以無明爲動機造殺生業時,業道圓滿之當下,爲此業習氣所熏之識,即〔因位識〕。由于此業力,于地獄生有結生當下的識,即〔果位識〕。每一種不善業均能引發多次的惡趣生,福業等情況可照此類推。如同沙子浸油或紙上蓋印一般,識爲業習氣所熏染,日後被愛、取觸發,便變得有力而能引生後身。
名色:以胎生爲例,受、想、行、識四蘊爲〔名〕緣起:識所進入的受精卵羯羅藍等爲〔色〕緣起。它們又稱爲〔名色隨一緣起〕。
六處:此時眼、耳等六處雖已形成,但因根、境、識叁者尚未會合,故不能取境。身與意根從〔羯羅藍〕36位起就有。如果是化生,下二界中,〔名色〕緣起與〔六處〕緣起同時形成:無色界中,只有〔名〕緣起與〔意處〕緣起,沒有〔色〕與〔五有色處〕緣起。
觸:根、境、識叁者會遇,取悅意、不悅意、不喜不厭叁種境,爲觸緣起。
受:以觸爲緣,産生樂受、苦受、舍受叁種受。例如,值遇悅意境而生樂等。
愛:對樂受起〔不離愛〕;對痛苦起〔乖離愛〕、想要逃避;對平等舍起〔不壞愛〕。這裏所說的由受生愛,是說伴有無明的觸緣所生的受,由此受生愛;如果沒有無明,受是不會産生愛的。
取:愛逐漸增強之後對境産生的希求與貪著。取分四種:對妙欲的貪著爲〔欲取〕;對除壞聚見之外邪見的貪著爲〔見取〕;對與邪見相關的惡戒與禁行的貪著爲〔戒禁取〕;對谛實的執著、尤其對蘊的壞聚的執著爲〔我語取〕。
有:行將業習氣熏染于識,次爲愛、取所觸發,從而變得有力而能引生後身。
生:受到觸發的業變得有力量而能形成後有,于是識在四生任何一種狀態下結生,此最初結生,即爲〔生〕緣起,然後依次形成〔老、死〕緣起。
老死:老指蘊的狀態逐漸變化、成熟;死爲蘊同分的舍棄或壞死。
如此妥善認清十二緣起支的區別之後,隨後應該知道如何收入四支的道理。四支即:能引支、能生支、所引支與所生支。
〔無明〕,如播種者;以此爲動機而造的〔行〕業,如種子;〔因位識〕上留下所造業的習氣,如播種于田。無明、行與識中的因位識,這兩支半緣起爲〔能引支〕 。
觸發業種使之有生果能力的〔愛〕、 〔取〕二支,如爲種子灌溉施肥,以適當的溫、濕度培育;經愛、取觸發後,能引發後有後生之蘊的〔有〕,就如同經水、肥、溫濕等培養過後、有發芽能力的種子。愛、取、有叁者爲〔能生支〕。
于生有結生的〔生〕,如種子發芽。生緣起是〔所生支〕的一部分。
上述〔果位識〕、〔名色〕隨一緣起、〔處〕、〔觸〕、〔受〕四支半緣起爲〔所引支〕。
〔老死〕隨一緣起爲〔所生支〕的一部分,與生緣起同屬〔所生支〕 。
以生天者爲例,由〔真實義愚無明〕造生天的〔能引業〕、所造感生天上業的習氣留在〔識〕上,爲叁能引支;希望受生在天界的〔愛〕,此一希求進一步加強的〔取〕,以及由這兩者造成臨終時決定能引業的〔有〕,爲叁能生支,這因位六支緣起在此生中圓滿。其後受生在天上時,〔名色〕、〔處〕、〔觸〕、〔受〕爲四所引支,〔生〕、〔老死〕爲二所生支,此果位六支緣起在後生天身中圓滿。這是一重緣起的十二支在二世中圓滿的情形。
另以生惡趣者爲例,由〔業果愚無明〕造不善業,次由愛、取觸發等,可據前依次類推。
由于造作某業的全部緣起無法在一世中圓滿,所以最快也需要二世。如果業未經愛、取觸發而被擱置,則叁能引支需要一世,叁能生支需要一世,四所引支與二所生者需要一世,共需叁世才能圓滿。
例如,今生雖造惡趣業而留有習氣,但臨終時由上師等勸導生起善心,以致觸發某種感生人中的業成熟而後世受生爲人;如果以前所造的不善業,在後世死時又被愛、取觸發,則其再下一世將墮惡趣。
以此爲例,能引與能生之間可以有多生問隔,但因屬其它緣起之生世故,不算入此重緣起之內。總而言之,一重緣起的各支,少則兩世,多則叁世圓滿,比兩世更少或比叁世更多的情形是不可能的。
這些緣起由前支生後支,從而在輪回中經受生、老死等一切苦惱。在某業果位的緣起當中,又産生種種其它業因位的緣起。
老死由生而起,推至行由無明而起,由此可見,一支引發一支在輪回中流轉的根本即是無明。怙主龍猛說:
「從叁出生二,從二而生七,
從七複生叁,數轉叁有輪。」37
我們由叁支煩惱造兩支業,由此起七支苦,複由七支苦生叁支煩惱,像這樣反複不斷地在叁有輪回中流轉、受苦。當我們以修道來結束這種緣起時,應先斷無明,無明斷則行斷,直至老死等一切痛苦全斷。
簡言之,十二緣起支可歸納成業、煩惱、苦叁重緣起:無明、愛、取叁支爲煩惱;行、有兩支爲業;其余七支爲苦,如龍猛所說:
「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爲業,余七者是苦。」38
第一句說明初、八、九叁支爲動機;第二句說明行與有二支爲身、語業;第叁句說明其余七支爲報應。
由順、逆兩種次序思惟十二緣起修習輪回總苦之後,像囚犯希望從獄中逃脫出來一樣、想逃脫輪回,便是出離心生起之時。生起求解脫心之後,接著即應學解脫之道。
己二、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這部分共分兩段來講:(庚一)以何等身滅除輪回;(庚二)修何等道滅除輪回。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輪回
在思惟輪回過患之後,我們將意識到:情器輪回的本質如同遭受風吹的水月,剎那不住地壞滅無常;輪回的諸般快樂好似毒蛇頭下的陰影,利少害多;受生在五趣中任何一趣,都將不問斷地受到痛苦的折磨。然後我們就像身處火宅、監獄的人不想繼續留在那裏,而想從其中逃脫出來一般,生起不假造作的希求解脫輪回之心。
當我們探索輪回之因時,將發現造成輪回的原因是業與煩惱,這兩者中煩惱是主因,煩惱中又以無明爲主因。所以,我們必須設法斷除這個無明。至于修道之身,則必須依靠現在這個具足梵行叁學39的暇滿人身來滅除輪回。因爲沒有比人身更殊勝的修道之身,博朵瓦曾說:
「以前流浪許久未能自還,現在也無法自然還滅,所以必須斷除,而斷除之時也是現在得暇滿之時。」
庚二、修何等道滅除輪回
想要斬斷輪回根本,必須根除作爲輪回根本的真實義愚無明俱生我執。否則,用其它對治方法只能暫時壓伏煩惱而無法徹底消除。而對俱生我執來講,一般善法是不能損傷它的,只有用一種與我執感受完全相反的心才能斷除它。由于證無我慧能通達無自性,與執自性有的心正好相反,因…
《掌中解脫 第十五天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