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四天 思維輪回苦▪P4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這個結局,所以苦惱也就格外深重。天神發現自己將與天界的住所、身體、受用、友伴等賞心惬意的樂事分離,而投生到惡趣之中,內心的痛苦要比地獄苦大上十六倍!我們死亡的時候,多半不知道來生是好是壞,因此痛苦與不安也就不至于太過強烈;天神卻因清楚見到自己將受生在惡趣裏,于是發出「嗟呼衆車園」40 等哀歎。

  再者,死相現前的天神如同死屍一樣被遺棄一旁,其它的天子、天女連多瞧一眼都不願意。即使他們渴切地請求以前認識的朋友說:「請到我跟前小坐一會兒吧!我就快要死了,快要投生到那些苦惱的地方去了,請讓我再見你們一面吧。」那些朋友照樣置若罔聞。一些關系比較親近的朋友或許會用棍子將鮮花傳送到他們頭上,祝福說:「願你死後生在人間,在那裏培福後再轉生到天上來吧!」除此之外不會再有別的表示。然而,此舉只是徒增憂傷,讓他們心裏感到更加不安而已。

  此外,福德較薄的天神見到威勢與受用洪大的天神會心怵恐慌,經受極大的痛苦與憂愁。

  與非天作戰的時候,天神有被斫裂殺害的痛苦;弱小天神有被大力天神驅逐出自宅的痛苦。

  上界天41雖然沒有死相現前之苦,卻由于「行苦」壓迫,而有煩惱、障礙,對死殁與留駐亦無力掌握,仍爲「粗重」所苦。《資糧論》中:「色無色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樂爲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以無色界爲例,最初在該處受生時,心生「已受生」之念,隨即入定曆經多劫,最後死殁墮入下處,此即不得自在之苦。

  以前所培植的福德在該天身中耗盡,又沒有新培植的福,所以死後墮入下處。又因爲以前習慣于阻斷妙觀察慧的運作,所以必然會變得比一般人更爲愚笨。

  某些人把根本定誤認爲解脫,所以在得定時以爲已經證得解脫了,及至後來發現仍須受生,便因未能如願而作毀謗,42從而受生到無間地獄。所以,受生在無色界中只是落入一時的圈套,實際上與口飲烊銅的地獄沒有什麼差別。相較之下,還不如在人間做一個會念「嘛呢」計數的窮老太婆好些。

  正如嘉卻‧格桑嘉措所言:

  「叁界輪回鐵火宅,任至何方爲苦燒,

  心中刺痛然無奈,漂流惡處心生厭。」43

  在輪回之中,上至有頂下至無間,無論受生在哪裏,都像住在六層燃燒的鐵屋內,沒有一處能免離痛苦。過去鬧饑荒時,小孩子討糌粑吃,給了各種蔓菁食品都搖頭不顧,抱怨說我們給的都是蔓菁;同樣的,無論生在何處,本質都是痛苦,只不過受苦的形式有所改變而已。我們就像是同在一個屋檐下不幸家庭的成員。

  簡言之,由于我們不斷地承受叁苦的折磨,因此一切痛苦也可以歸納爲叁苦來說:

  我們目前在輪回中認爲是「樂」的種種,實際上純爲痛苦的自性;被認爲是「舍」的種種感覺,實際上也是苦的自性。在熱瘡上灑上冶水,暫時似乎會有些許樂的感受,這只是輪回中的樂受,稍後又會生起痛苦,所以是「壞苦」。一切有漏樂受、與之相應的一切心、心所、以及作爲所緣的境均是「壞苦」。

  熱瘡最初形成的時候,雖無明顯的疼痛感,但有痛的自性在。在未遇到水等冶、熱二觸之時的感受爲有漏舍受。這種舍受以及與之相應的一切心:心所和境,因爲是受先前業煩惱的控製,並含有能生將來苦與煩惱的種子,伴有逼行粗重,所以稱爲「周逼行苦」。

  熱瘡一接觸熱水便會有明顯的疼痛,這種劇烈的痛楚即是苦受。能觸惱身心的有漏苦受、與之相應的心、心所與境均是「苦苦」。

  我們平時認爲是苦的那些苦受是「苦苦」,妄以爲樂的那些樂受是「壞苦」。樂受並不具有樂的自性,因爲感覺的時間一久,痛苦便自然生起,我們只是將前苦逐漸減輕、後苦尚未完全生起之間的感覺妄認爲樂。例如,在樹蔭下待得太久,跑到太陽底下便似乎有些舒服安樂之感;但這並不是樂,如果是樂,就應該與痛苦的情形一樣,愈持續就愈增加,即使在太陽底下待得再久也不會覺得不舒服,而且還會愈來愈快樂;實際情況卻非如此,只要在陽光下曝曬一會兒,就會開始覺得不適,又得趕快回到樹蔭底下。因此,這種樂只不過是苦還不明顯時的錯覺而已,曬太陽的痛苦將逐漸由小而大。同樣的,走路走累了,坐下來時會覺得舒服,這也是走路的苦逐漸減輕、坐著的苦逐漸增加兩者之間産生的感覺,當時並不是沒有苦,只是坐苦還不明顯而已。當我們不耐久坐而想站起來活動活動時,也是同樣的情形。《四百論》中說:

  「如安樂增長,現見反鹹苦;

  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有漏取蘊即「周遍行苦」。有漏取蘊一旦成就,便成爲一切痛苦的容器。簡言之,一切輪回之苦都是因爲受取取蘊而産生的;地獄的冷熱之苦是由受取地獄的有漏取蘊而産生的;餓鬼的饑渴之苦是由受取餓鬼的取蘊而産生的;畜生中以驢爲例,驢身一旦成就,便自然成爲領受馱物、鞭打等苦的容器。總而言之,因芒刺紮身而疼痛難忍等一切痛苦,均系受取取蘊的産物。赤裸的背上荊棘的重負還未卸下之前會持續引生痛苦;同樣的,在卸下有漏取蘊的重擔之前,痛苦也是隨時存在。(帕繃喀仁波切接著介紹了長者吉祥生出家的經過,以及親教師目犍連帶吉祥生到海邊出示其前生屍骨等,而激發其出離心的故事44。)

  「取蘊」一名的由來共有叁種:如荊棘産生的火稱爲「荊棘火」,由過去近取煩惱所産生的蘊也是果立因名;或如倚仗國王的人稱爲「國王身邊的人」,依賴于近取煩惱的蘊也是以所依賴的對象來立名;再一種就像能長出某種藥或某種花的樹便以該藥或該花的名字來命名,蘊本身能生出近取煩惱,所以因立果名。

  由于這種蘊上永遠依附有苦與煩惱的粗重,所以是行苦。有了這種蘊之後,縱然目前暫時沒有苦受,但隨即就會經由各種途徑産生許多痛苦,所以,行苦遍及一切痛苦,也是其它兩種苦的根本。它是容納此生之苦的器皿和導致後世之苦的基礎,因此這種蘊在一切苦之中最爲可怕。所謂「輪回」,即是身不由己地受業煩惱支配,受取有漏取蘊的擔子,在有頂與無問地獄之間的某個地方受生,不斷地流轉生死。這個有漏取蘊也可以說就是輪回。因此,厭離輪回就是要厭離這個有漏取蘊。在沒有對周遍行苦發起厭離之前,下可能真正做到厭離輪回。

  (帕繃喀仁波切又按中等詳略程度,將上述內容重述了一遍。)

  

  注釋:

  1、引自《功德之基頌》,全文見本書第一冊附錄一,528~53l頁。

  2、引自《入行論》第九品。

  3、此處與小乘涅槃同義。

  4、「漏」指煩惱,有漏即具有煩惱之意;「取」亦指煩惱;「蘊」爲色、受、想、行、識五蘊。「有漏取蘊」的含義詳見本章之末,簡言之,即五蘊系由自因業煩惱所生。

  5、胎生、濕生、卵生與化生。

  6、即作爲叁有之頂的無色界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天。

  7、見本書第十一天。

  8、佛陀一生所說的正法:初轉「四谛*輪」,二轉《般若經》等「無相*輪」,叁轉《解深密經》等「善辨*輪」。

  9、上述引文爲第一遍,明四谛之「體」;第二遍講四谛之「應作」:「此苦聖谛,是所應知!此集聖谛,是所應斷!此滅聖谛,是所應證!此道聖谛,是所應修」;第叁遍講四谛之「果」:「此苦聖谛已知!此集聖谛已斷!此滅聖谛已證!此道滅谛已修!」

  10、詳見《文殊口授》。

  11、引自《道次第攝頌》。

  12、不淨五蘊剎那生滅故名「無常」;不自在故名「苦」;非與我相關故名「空」;非構成我故名「無我」。此爲苦谛四相。

  13、一般之「我愛」爲能生不淨五蘊故名「因」;一般之「後有愛」能招感五蘊故名「集」;特殊之「後有愛」爲産生五蘊之肋緣故名「緣」;「入胎愛」能直接産生五蘊故名「生」。此爲集谛四相。

  14、叁有系縛已斷故名「滅」;遠離諸苦故名「靜」;最勝無上故名「妙」;永不複生故名「離」。此爲滅谛四相。

  15、導向涅槃故名「道」;確切不移故名「如」;決定成辦解脫故名「成」;不複退墮故名「出」。此爲道谛四相。

  16、密宗淨土。

  17、此人系一工匠,住熱振寺助修阿底峽像,某月圓日因戀鄉而泣,他人問道:「若汝現可成佛或晤汝妻,當擇何者?」彼答:「甯擇吾妻。」

  18、雖然滅谛被稱爲「離系果」,但因其爲非因緣所生之無常法,所以不是真正的果。盡管它是基于現證無我之道産生的,但它本身是無爲法的一種。

  19、這一故事引自《速道》,另一種說法與此稍異,見之于《大辨業經》,主角爲目犍連而非舍利弗。

  20、詳見《賢愚因緣經》。

  21、詳見世親所造《五欲塵過患釋》一文,該論頌日:「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22、參見《賢愚因緣經》。

  23、七政寶即:1、輪;2、珠;3、妃;4、臣;5、象;6、馬;7、將軍。

  24、指京俄瓦之師仲敦巴‧傑維炯乃。

  25、又名俄‧勒貝喜饒(善智,十世紀晚期到十一世紀初期),噶當派早期大師之一,師事阿底峽尊者約十年,1073年遵從師命,在拉薩河下遊地區建寺。

  26、引自《聖大悲觀自在前贊歎祈請文‧降利樂雨》。

  27、引自貢唐‧貢卻丹貝准美之《研習顯密經論學處‧寶曼》。

  28、其生卒年代爲1653~1705;第司系代理DL喇嘛執政的最高行政長官,設置于第五世DL時期。桑結嘉措于1679年擔任第司,管理政教,維修擴建布達拉官,建造五世DL靈塔,並創建藏醫學校于藥王山,在曆算、醫學等方面著述極豐。

  29、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1582~1654)之孫。固始汗于1643年協肋五世DL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並自任藏王,開蒙人任藏王之例。

  30、引自《功德之基頌》。

  31、人體在母胎內發育過程的五個階段:1、羯羅藍(凝酪);2、遏部昙(膜疱);3、閉屍(血肉);4、鍵南(堅肉);5、缽羅奢佉(支節)。懷孕的前四周爲前四位,從第五周開始爲第五位。

  32、五想:1、胎爲穢處;2、氣味惡劣;3、如同牢獄;4、黑暗幽閉;5、起出胎欲。

  33、五種老苦詳見《菩提道次第廣論》與《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

  34、引自《密勒日巴十萬道歌集》。

  35、法名喜饒沃(智光,1057~1131)。

  36、以上叁段引自《與經驗老者之對談》。

  37、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與《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

  38、引自班禅洛桑卻堅之《解脫中有險難啓請》,全頌爲:「地水火風依次攝,身力盡失口鼻枯,暖微氣塞氣喘時,起強善心求加持」。

  39、引自《內心憂悔歌》。

  40、「衆車園」爲叁十叁天四大園林之一。

  41、指色界天與無色界天。

  42、以爲不存在解脫的邪見。

  43、引自《內心憂悔歌》。

  44、詳見《賢愚因緣經》。

  

  

《掌中解脫 第十四天 思維輪回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