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道这个结局,所以苦恼也就格外深重。天神发现自己将与天界的住所、身体、受用、友伴等赏心惬意的乐事分离,而投生到恶趣之中,内心的痛苦要比地狱苦大上十六倍!我们死亡的时候,多半不知道来生是好是坏,因此痛苦与不安也就不至于太过强烈;天神却因清楚见到自己将受生在恶趣里,于是发出「嗟呼众车园」40 等哀叹。
再者,死相现前的天神如同死尸一样被遗弃一旁,其它的天子、天女连多瞧一眼都不愿意。即使他们渴切地请求以前认识的朋友说:「请到我跟前小坐一会儿吧!我就快要死了,快要投生到那些苦恼的地方去了,请让我再见你们一面吧。」那些朋友照样置若罔闻。一些关系比较亲近的朋友或许会用棍子将鲜花传送到他们头上,祝福说:「愿你死后生在人间,在那里培福后再转生到天上来吧!」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别的表示。然而,此举只是徒增忧伤,让他们心里感到更加不安而已。
此外,福德较薄的天神见到威势与受用洪大的天神会心怵恐慌,经受极大的痛苦与忧愁。
与非天作战的时候,天神有被斫裂杀害的痛苦;弱小天神有被大力天神驱逐出自宅的痛苦。
上界天41虽然没有死相现前之苦,却由于「行苦」压迫,而有烦恼、障碍,对死殁与留驻亦无力掌握,仍为「粗重」所苦。《资粮论》中:「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以无色界为例,最初在该处受生时,心生「已受生」之念,随即入定历经多劫,最后死殁堕入下处,此即不得自在之苦。
以前所培植的福德在该天身中耗尽,又没有新培植的福,所以死后堕入下处。又因为以前习惯于阻断妙观察慧的运作,所以必然会变得比一般人更为愚笨。
某些人把根本定误认为解脱,所以在得定时以为已经证得解脱了,及至后来发现仍须受生,便因未能如愿而作毁谤,42从而受生到无间地狱。所以,受生在无色界中只是落入一时的圈套,实际上与口饮烊铜的地狱没有什么差别。相较之下,还不如在人间做一个会念「嘛呢」计数的穷老太婆好些。
正如嘉却‧格桑嘉措所言:
「三界轮回铁火宅,任至何方为苦烧,
心中刺痛然无奈,漂流恶处心生厌。」43
在轮回之中,上至有顶下至无间,无论受生在哪里,都像住在六层燃烧的铁屋内,没有一处能免离痛苦。过去闹饥荒时,小孩子讨糌粑吃,给了各种蔓菁食品都摇头不顾,抱怨说我们给的都是蔓菁;同样的,无论生在何处,本质都是痛苦,只不过受苦的形式有所改变而已。我们就像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幸家庭的成员。
简言之,由于我们不断地承受三苦的折磨,因此一切痛苦也可以归纳为三苦来说:
我们目前在轮回中认为是「乐」的种种,实际上纯为痛苦的自性;被认为是「舍」的种种感觉,实际上也是苦的自性。在热疮上洒上冶水,暂时似乎会有些许乐的感受,这只是轮回中的乐受,稍后又会生起痛苦,所以是「坏苦」。一切有漏乐受、与之相应的一切心、心所、以及作为所缘的境均是「坏苦」。
热疮最初形成的时候,虽无明显的疼痛感,但有痛的自性在。在未遇到水等冶、热二触之时的感受为有漏舍受。这种舍受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心:心所和境,因为是受先前业烦恼的控制,并含有能生将来苦与烦恼的种子,伴有逼行粗重,所以称为「周逼行苦」。
热疮一接触热水便会有明显的疼痛,这种剧烈的痛楚即是苦受。能触恼身心的有漏苦受、与之相应的心、心所与境均是「苦苦」。
我们平时认为是苦的那些苦受是「苦苦」,妄以为乐的那些乐受是「坏苦」。乐受并不具有乐的自性,因为感觉的时间一久,痛苦便自然生起,我们只是将前苦逐渐减轻、后苦尚未完全生起之间的感觉妄认为乐。例如,在树荫下待得太久,跑到太阳底下便似乎有些舒服安乐之感;但这并不是乐,如果是乐,就应该与痛苦的情形一样,愈持续就愈增加,即使在太阳底下待得再久也不会觉得不舒服,而且还会愈来愈快乐;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只要在阳光下曝晒一会儿,就会开始觉得不适,又得赶快回到树荫底下。因此,这种乐只不过是苦还不明显时的错觉而已,晒太阳的痛苦将逐渐由小而大。同样的,走路走累了,坐下来时会觉得舒服,这也是走路的苦逐渐减轻、坐着的苦逐渐增加两者之间产生的感觉,当时并不是没有苦,只是坐苦还不明显而已。当我们不耐久坐而想站起来活动活动时,也是同样的情形。《四百论》中说:
「如安乐增长,现见反咸苦;
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有漏取蕴即「周遍行苦」。有漏取蕴一旦成就,便成为一切痛苦的容器。简言之,一切轮回之苦都是因为受取取蕴而产生的;地狱的冷热之苦是由受取地狱的有漏取蕴而产生的;饿鬼的饥渴之苦是由受取饿鬼的取蕴而产生的;畜生中以驴为例,驴身一旦成就,便自然成为领受驮物、鞭打等苦的容器。总而言之,因芒刺扎身而疼痛难忍等一切痛苦,均系受取取蕴的产物。赤裸的背上荆棘的重负还未卸下之前会持续引生痛苦;同样的,在卸下有漏取蕴的重担之前,痛苦也是随时存在。(帕绷喀仁波切接着介绍了长者吉祥生出家的经过,以及亲教师目犍连带吉祥生到海边出示其前生尸骨等,而激发其出离心的故事44。)
「取蕴」一名的由来共有三种:如荆棘产生的火称为「荆棘火」,由过去近取烦恼所产生的蕴也是果立因名;或如倚仗国王的人称为「国王身边的人」,依赖于近取烦恼的蕴也是以所依赖的对象来立名;再一种就像能长出某种药或某种花的树便以该药或该花的名字来命名,蕴本身能生出近取烦恼,所以因立果名。
由于这种蕴上永远依附有苦与烦恼的粗重,所以是行苦。有了这种蕴之后,纵然目前暂时没有苦受,但随即就会经由各种途径产生许多痛苦,所以,行苦遍及一切痛苦,也是其它两种苦的根本。它是容纳此生之苦的器皿和导致后世之苦的基础,因此这种蕴在一切苦之中最为可怕。所谓「轮回」,即是身不由己地受业烦恼支配,受取有漏取蕴的担子,在有顶与无问地狱之间的某个地方受生,不断地流转生死。这个有漏取蕴也可以说就是轮回。因此,厌离轮回就是要厌离这个有漏取蕴。在没有对周遍行苦发起厌离之前,下可能真正做到厌离轮回。
(帕绷喀仁波切又按中等详略程度,将上述内容重述了一遍。)
注释:
1、引自《功德之基颂》,全文见本书第一册附录一,528~53l页。
2、引自《入行论》第九品。
3、此处与小乘涅槃同义。
4、「漏」指烦恼,有漏即具有烦恼之意;「取」亦指烦恼;「蕴」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有漏取蕴」的含义详见本章之末,简言之,即五蕴系由自因业烦恼所生。
5、胎生、湿生、卵生与化生。
6、即作为三有之顶的无色界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天。
7、见本书第十一天。
8、佛陀一生所说的正法:初转「四谛*轮」,二转《般若经》等「无相*轮」,三转《解深密经》等「善辨*轮」。
9、上述引文为第一遍,明四谛之「体」;第二遍讲四谛之「应作」:「此苦圣谛,是所应知!此集圣谛,是所应断!此灭圣谛,是所应证!此道圣谛,是所应修」;第三遍讲四谛之「果」:「此苦圣谛已知!此集圣谛已断!此灭圣谛已证!此道灭谛已修!」
10、详见《文殊口授》。
11、引自《道次第摄颂》。
12、不净五蕴剎那生灭故名「无常」;不自在故名「苦」;非与我相关故名「空」;非构成我故名「无我」。此为苦谛四相。
13、一般之「我爱」为能生不净五蕴故名「因」;一般之「后有爱」能招感五蕴故名「集」;特殊之「后有爱」为产生五蕴之肋缘故名「缘」;「入胎爱」能直接产生五蕴故名「生」。此为集谛四相。
14、三有系缚已断故名「灭」;远离诸苦故名「静」;最胜无上故名「妙」;永不复生故名「离」。此为灭谛四相。
15、导向涅槃故名「道」;确切不移故名「如」;决定成办解脱故名「成」;不复退堕故名「出」。此为道谛四相。
16、密宗净土。
17、此人系一工匠,住热振寺助修阿底峡像,某月圆日因恋乡而泣,他人问道:「若汝现可成佛或晤汝妻,当择何者?」彼答:「宁择吾妻。」
18、虽然灭谛被称为「离系果」,但因其为非因缘所生之无常法,所以不是真正的果。尽管它是基于现证无我之道产生的,但它本身是无为法的一种。
19、这一故事引自《速道》,另一种说法与此稍异,见之于《大辨业经》,主角为目犍连而非舍利弗。
20、详见《贤愚因缘经》。
21、详见世亲所造《五欲尘过患释》一文,该论颂日:「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22、参见《贤愚因缘经》。
23、七政宝即:1、轮;2、珠;3、妃;4、臣;5、象;6、马;7、将军。
24、指京俄瓦之师仲敦巴‧杰维炯乃。
25、又名俄‧勒贝喜饶(善智,十世纪晚期到十一世纪初期),噶当派早期大师之一,师事阿底峡尊者约十年,1073年遵从师命,在拉萨河下游地区建寺。
26、引自《圣大悲观自在前赞叹祈请文‧降利乐雨》。
27、引自贡唐‧贡却丹贝准美之《研习显密经论学处‧宝曼》。
28、其生卒年代为1653~1705;第司系代理DL喇嘛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设置于第五世DL时期。桑结嘉措于1679年担任第司,管理政教,维修扩建布达拉官,建造五世DL灵塔,并创建藏医学校于药王山,在历算、医学等方面著述极丰。
29、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1582~1654)之孙。固始汗于1643年协肋五世DL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并自任藏王,开蒙人任藏王之例。
30、引自《功德之基颂》。
31、人体在母胎内发育过程的五个阶段:1、羯罗蓝(凝酪);2、遏部昙(膜疱);3、闭尸(血肉);4、键南(坚肉);5、钵罗奢佉(支节)。怀孕的前四周为前四位,从第五周开始为第五位。
32、五想:1、胎为秽处;2、气味恶劣;3、如同牢狱;4、黑暗幽闭;5、起出胎欲。
33、五种老苦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与《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
34、引自《密勒日巴十万道歌集》。
35、法名喜饶沃(智光,1057~1131)。
36、以上三段引自《与经验老者之对谈》。
37、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与《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
38、引自班禅洛桑却坚之《解脱中有险难启请》,全颂为:「地水火风依次摄,身力尽失口鼻枯,暖微气塞气喘时,起强善心求加持」。
39、引自《内心忧悔歌》。
40、「众车园」为三十三天四大园林之一。
41、指色界天与无色界天。
42、以为不存在解脱的邪见。
43、引自《内心忧悔歌》。
44、详见《贤愚因缘经》。
《掌中解脱 第十四天 思维轮回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