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P6

  ..續本文上一頁世做點事,並對現世的虛榮不再在意,下士道次第的證德便初露端倪。即便能生起這樣的心,仍然要再接再厲、不斷修習。宗喀巴大師曾說:

  「然須今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爲修習。」51

  所以,這也就是爲什麼我說:在《菩提道次第》中,證德的「端倪」是從這裏開始生起的原因。

  (隨後,帕繃喀大師又廣略適中地將上述內容重講一遏,並簡要地開示了修習所緣的方法:先修「加行法」,向頂上上師祈禱後,依次思惟業果總相、別相等各科。因爲「思業果已如何進退之理」一科是日常的實際運用,所以此處不需修習所緣。)

  在座間,應如我先前所說,不斷地閱讀《賢愚經》、《百業經》、《百喻經》、《念住經》和四部律典等52開示業果道理的經典。

  

  注釋:

  1、引自《道次第攝頌》的兩個偈頌:「死後難保不墮落,能救此畏惟叁寶,故應勤修正皈依,終不毀犯諸學處。複應善思諸業果,如理取舍乃能辦,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2、詳見《噶當寶藉》中的《覺窩吉祥燃燈智廣傳》。

  3、法名多傑劄(金剛稱,十一世紀),將密法「怖畏金剛」傳承引入西藏並廣爲宏揚,曾以誅法超度十叁位大師級人物。

  4、拉薩以北娘曲河流域。

  5、《喻法集‧寶藏顯明寶炬》中記載說,這位上座生前曾占用僧團財物並贈于親友,由此受生爲餓鬼。又因生前違反佛製,著鞋進入寺中澡堂且未誦有關偈頌等,故而導致雙腿反長。與帕繃喀大師所說稍異。

  6、出處不詳。

  7、〔正見〕通常是指空性見,有時又稱「出世間正見」,以區別于上述「世俗正見」。

  8、未現證空性者。

  9、詳見《賢愚因緣經》與《毗奈耶雜事》。

  10、《毘奈耶事教》。

  11、詳見《賢愚因緣經》與《毗奈耶事教》。

  12、內因果即業果。

  13、詳見《毗奈耶事教》。

  14、某沙彌譏比丘誦經聲如犬吠,後感得五百世爲犬;迦葉佛時,有僧夜間修定,厭聞他人通宵誦經,嗤爲蛙聲,後感得五百世爲蛙;普觀佛時,有一比丘得神足通、登山速疾,某僧譏之如猴,後感得五百世爲猴。詳見《賢愚因緣經》與《毗奈耶事教》。

  15、《毗奈耶雜事》。

  16、《賢愚因緣經》。

  17、《賢愚因緣經》。

  18、《賢愚因緣經》。

  19、《賢愚因緣經》。

  20、詳見《毗奈耶雜事》。

  21、詳見《毗奈耶分別》。

  22、根據《毗奈耶雜事》中的記載,大屠殺發生前,釋迦族首領摩诃那摩說服聖生王,在其潛入水裏的時候,不得殺害釋迦族人。聖生王同意後,摩诃那摩故意將自己綁在水下的樹枝上溺斃。

  23、該城國王,過去曾迎聖者修法,後王惑于讒言。以塵穢潑聖者身而驅之,故有埋城之果。又其城中有以塵撲比丘之習俗,惟二長者非之,是故後得逃脫。

  24、詳見《百業經》,即漢譯《撰集百緣經》。

  25、《毗奈耶雜事》。

  26、《毗奈耶雜事》。

  27、住于現世還未入滅的阿羅漢,尚有宿世所感的所依身存在。

  28、即在修「不遇未造業」一節時,應當思惟如何忏罪之法;在修「已造業不失」一節時,應當思惟如何使善根免受瞋心摧毀之法。

  29、語生指聲聞。

  30、指獨覺。

  31、引自《金光明經》與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金光明忏》。

  32、關于業與業道的區別,詳見《俱舍論》。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思惟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叁業道非業。」

  33、全稱爲《僧人與山羊、綿羊、牛叁者之史話-某些僧人午餐實景—顯實明鏡》,作者是喀爾喀堪布‧昂旺洛桑克珠(語自在善慧智成,l779-1838)。

  34、參閱本書「第九天」。

  35、《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介紹了對教他欲邪行是否犯業道的兩種意見:「《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

  36、出自《入發生信力契印經》。

  37、出自《入決定與不定行契印經》。

  38、出自《治罰犯戒經》。

  39、從事屠宰、捕魚、狩獵、偷盜、行刑、看守等作爲謀生手段,參閱《俱舍論釋》。

  40、格魯派中只有下密院和上密院固定舉行菩薩律儀與密宗律儀的忏悔儀軌;對大多數人而言,一般是在受灌頂和自入時重受。

  41、戒條與八關齋戒相同,但以菩提心爲動機,且不食肉。

  42、指DL喇嘛和班禅喇嘛,曆史上班禅多爲DL之師。

  43、此系無著《阿毗達磨集論》中的說法,經部與有部不同意此說,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44、此八德出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45、僧人在寺院中通過捐獻財物而獲得的上層職位,分全寺、劄倉、康村叁級。

  46、以前由藏王松贊幹布製定的在家道德規範:1、敬信叁寶;2、求修正法;3、報父母恩;4、尊重有德;5、敬貴尊老;6、利濟鄉鄰;7、直言謙遜;8、照顧親友;9、追蹤上流、情誼長久;10、飲食有節、貨財安分;11、追認舊恩;12、及時償債、秤鬥無欺; 13、慎戒嫉妒;14、不聽邪說、自持主見;15、溫言寡語;16、勇擔重任、度量寬宏。

  47、大象、猴子、山兔和羊角雞。

  48、詳見《毗奈耶事教》。

  49、引自寂天的《集學論》,據說此頌出自《文殊佛土莊嚴功德經》,藏譯本中但有長行,漢譯本中僅提及文殊之名,未見其它。

  50、淨罪之人、所淨之罪、淨罪之事叁者均無自性。

  51、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52、《毗奈耶分別》、《毗奈耶事教》、《毗奈耶雜事》及《毗奈耶上分》。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