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做点事,并对现世的虚荣不再在意,下士道次第的证德便初露端倪。即便能生起这样的心,仍然要再接再厉、不断修习。宗喀巴大师曾说:
「然须今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51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在《菩提道次第》中,证德的「端倪」是从这里开始生起的原因。
(随后,帕绷喀大师又广略适中地将上述内容重讲一遏,并简要地开示了修习所缘的方法:先修「加行法」,向顶上上师祈祷后,依次思惟业果总相、别相等各科。因为「思业果已如何进退之理」一科是日常的实际运用,所以此处不需修习所缘。)
在座间,应如我先前所说,不断地阅读《贤愚经》、《百业经》、《百喻经》、《念住经》和四部律典等52开示业果道理的经典。
注释:
1、引自《道次第摄颂》的两个偈颂:「死后难保不堕落,能救此畏惟三宝,故应勤修正皈依,终不毁犯诸学处。复应善思诸业果,如理取舍乃能办,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2、详见《噶当宝藉》中的《觉窝吉祥燃灯智广传》。
3、法名多杰札(金刚称,十一世纪),将密法「怖畏金刚」传承引入西藏并广为宏扬,曾以诛法超度十三位大师级人物。
4、拉萨以北娘曲河流域。
5、《喻法集‧宝藏显明宝炬》中记载说,这位上座生前曾占用僧团财物并赠于亲友,由此受生为饿鬼。又因生前违反佛制,着鞋进入寺中澡堂且未诵有关偈颂等,故而导致双腿反长。与帕绷喀大师所说稍异。
6、出处不详。
7、〔正见〕通常是指空性见,有时又称「出世间正见」,以区别于上述「世俗正见」。
8、未现证空性者。
9、详见《贤愚因缘经》与《毗奈耶杂事》。
10、《毘奈耶事教》。
11、详见《贤愚因缘经》与《毗奈耶事教》。
12、内因果即业果。
13、详见《毗奈耶事教》。
14、某沙弥讥比丘诵经声如犬吠,后感得五百世为犬;迦叶佛时,有僧夜间修定,厌闻他人通宵诵经,嗤为蛙声,后感得五百世为蛙;普观佛时,有一比丘得神足通、登山速疾,某僧讥之如猴,后感得五百世为猴。详见《贤愚因缘经》与《毗奈耶事教》。
15、《毗奈耶杂事》。
16、《贤愚因缘经》。
17、《贤愚因缘经》。
18、《贤愚因缘经》。
19、《贤愚因缘经》。
20、详见《毗奈耶杂事》。
21、详见《毗奈耶分别》。
22、根据《毗奈耶杂事》中的记载,大屠杀发生前,释迦族首领摩诃那摩说服圣生王,在其潜入水里的时候,不得杀害释迦族人。圣生王同意后,摩诃那摩故意将自己绑在水下的树枝上溺毙。
23、该城国王,过去曾迎圣者修法,后王惑于谗言。以尘秽泼圣者身而驱之,故有埋城之果。又其城中有以尘扑比丘之习俗,惟二长者非之,是故后得逃脱。
24、详见《百业经》,即汉译《撰集百缘经》。
25、《毗奈耶杂事》。
26、《毗奈耶杂事》。
27、住于现世还未入灭的阿罗汉,尚有宿世所感的所依身存在。
28、即在修「不遇未造业」一节时,应当思惟如何忏罪之法;在修「已造业不失」一节时,应当思惟如何使善根免受瞋心摧毁之法。
29、语生指声闻。
30、指独觉。
31、引自《金光明经》与宗喀巴大师所造的《金光明忏》。
32、关于业与业道的区别,详见《俱舍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思惟是业而非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贪欲等三业道非业。」
33、全称为《僧人与山羊、绵羊、牛三者之史话-某些僧人午餐实景—显实明镜》,作者是喀尔喀堪布‧昂旺洛桑克珠(语自在善慧智成,l779-1838)。
34、参阅本书「第九天」。
35、《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介绍了对教他欲邪行是否犯业道的两种意见:「《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
36、出自《入发生信力契印经》。
37、出自《入决定与不定行契印经》。
38、出自《治罚犯戒经》。
39、从事屠宰、捕鱼、狩猎、偷盗、行刑、看守等作为谋生手段,参阅《俱舍论释》。
40、格鲁派中只有下密院和上密院固定举行菩萨律仪与密宗律仪的忏悔仪轨;对大多数人而言,一般是在受灌顶和自入时重受。
41、戒条与八关斋戒相同,但以菩提心为动机,且不食肉。
42、指DL喇嘛和班禅喇嘛,历史上班禅多为DL之师。
43、此系无着《阿毗达磨集论》中的说法,经部与有部不同意此说,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
44、此八德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45、僧人在寺院中通过捐献财物而获得的上层职位,分全寺、札仓、康村三级。
46、以前由藏王松赞干布制定的在家道德规范:1、敬信三宝;2、求修正法;3、报父母恩;4、尊重有德;5、敬贵尊老;6、利济乡邻;7、直言谦逊;8、照顾亲友;9、追踪上流、情谊长久;10、饮食有节、货财安分;11、追认旧恩;12、及时偿债、秤斗无欺; 13、慎戒嫉妒;14、不听邪说、自持主见;15、温言寡语;16、勇担重任、度量宽宏。
47、大象、猴子、山兔和羊角鸡。
48、详见《毗奈耶事教》。
49、引自寂天的《集学论》,据说此颂出自《文殊佛土庄严功德经》,藏译本中但有长行,汉译本中仅提及文殊之名,未见其它。
50、净罪之人、所净之罪、净罪之事三者均无自性。
51、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52、《毗奈耶分别》、《毗奈耶事教》、《毗奈耶杂事》及《毗奈耶上分》。
《掌中解脫 第十三天 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全文阅读结束。